我家乡的古桥――潦浒大桥,古称广济桥,有广济民众、普度百姓之意,它那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让人们汗颜,它既古老又年轻。
这古老的桥,生得艰难,长得健美。据《古越州志》记载,这座用巨石相拱而成的大桥,由潦浒村人许万才主持修建,于1874年动工至1879年,历时五年。桥身长100余米,共五硐(孔),每硐高10余米,宽6米,其间未用过一块木板,真可谓巧夺天工,掐指算来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了,是迄今曲靖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每当河水暴涨之时,立于河岸,极目远眺,好似猛龙过江,壮美至极,走上桥顶,俯视滚滚南流的江水,凝神静思,免不了会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这古老的桥,承得住打击,受得了劳苦。百余年来,受住了一次次洪水的考验,挡住了一次次战争的侵扰。1949年9月间,国民党驻潦浒的曲靖、陆良、沾益、马龙四县联防司令海中鳌为抵抗中共滇桂黔边区游击队的进攻,在桥上架设炮楼,负隅顽抗,最终是海部炮楼全部被边纵游击队摧毁,可大桥却安然无恙。2012年之前,人们在桥面铺上了厚厚的混凝土,把桥头的路基填高,可它没有因此而不堪重负,居然还能同时让二至三辆几十吨重的大卡车在桥上自由通行,对潦浒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真可谓“虽近黄昏,却还是无限美好”。
这古老的桥,因风雨老去,为念想诞生。时光荏苒,风雨飘摇,2013年9月4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垮了这座质朴的古桥。生命不能复活,物化的形态还可以还原,2013年10月,致力留住乡愁的人们又综合考虑到洪水频发的状况,以砖石的坚硬和钢铁的质感,在原址上重现古桥的苍茫。新修的古桥与先前建成的广缘桥、陶瓷文化广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桥上那些新砌的古砖,犹如农村女人素雅的唇,悠远而性感。
清晨,脚踏古桥,手抚桥栏,放眼眺望,盘江如黛,绿柳葱茏,稻田连绵,草木葳蕤,胸中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韵味;黄昏,迎着夕阳蒸腾的雾气,静听江水行走的声响,遥想古桥曾经的孤寂和神秘,游走于江水之上的情感,在盘江的奔流中,糅合着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波澜,弥漫了整个身体,让你从历史的缝隙中感受了久违的静谧:这座古老而年轻的桥,能承载百年的历史沧桑,也能与潦浒儿女一道创造万年的辉煌。




这古老的桥,生得艰难,长得健美。据《古越州志》记载,这座用巨石相拱而成的大桥,由潦浒村人许万才主持修建,于1874年动工至1879年,历时五年。桥身长100余米,共五硐(孔),每硐高10余米,宽6米,其间未用过一块木板,真可谓巧夺天工,掐指算来距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了,是迄今曲靖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每当河水暴涨之时,立于河岸,极目远眺,好似猛龙过江,壮美至极,走上桥顶,俯视滚滚南流的江水,凝神静思,免不了会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这古老的桥,承得住打击,受得了劳苦。百余年来,受住了一次次洪水的考验,挡住了一次次战争的侵扰。1949年9月间,国民党驻潦浒的曲靖、陆良、沾益、马龙四县联防司令海中鳌为抵抗中共滇桂黔边区游击队的进攻,在桥上架设炮楼,负隅顽抗,最终是海部炮楼全部被边纵游击队摧毁,可大桥却安然无恙。2012年之前,人们在桥面铺上了厚厚的混凝土,把桥头的路基填高,可它没有因此而不堪重负,居然还能同时让二至三辆几十吨重的大卡车在桥上自由通行,对潦浒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真可谓“虽近黄昏,却还是无限美好”。
这古老的桥,因风雨老去,为念想诞生。时光荏苒,风雨飘摇,2013年9月4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垮了这座质朴的古桥。生命不能复活,物化的形态还可以还原,2013年10月,致力留住乡愁的人们又综合考虑到洪水频发的状况,以砖石的坚硬和钢铁的质感,在原址上重现古桥的苍茫。新修的古桥与先前建成的广缘桥、陶瓷文化广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桥上那些新砌的古砖,犹如农村女人素雅的唇,悠远而性感。
清晨,脚踏古桥,手抚桥栏,放眼眺望,盘江如黛,绿柳葱茏,稻田连绵,草木葳蕤,胸中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韵味;黄昏,迎着夕阳蒸腾的雾气,静听江水行走的声响,遥想古桥曾经的孤寂和神秘,游走于江水之上的情感,在盘江的奔流中,糅合着表面的平静和内心的波澜,弥漫了整个身体,让你从历史的缝隙中感受了久违的静谧:这座古老而年轻的桥,能承载百年的历史沧桑,也能与潦浒儿女一道创造万年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