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帝君表白后,诛心劫已过。撒花。
僧人与少女
那是佛法盛行的年头,人们乐得敬佛礼佛,供养僧人。
寡居的老婆婆和她的孙女一起供养着一个行脚到此修行的僧人。她们每天准时给修行的僧人送去素斋和水,僧人则专心参悟佛法。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很多很多年过去了。
这期间,僧人很感激老婆婆和她的孙。
在少女送来斋菜时他也曾心不静,想入非非,毕竟他也是个血气方刚的男子。
他把这当做考验,一面参禅,一面压制情感和欲望。
少女对僧人也有恋慕之情,老婆婆看出来了,便要少女去向僧人诉情,顺便看看僧人的修行境界。
少女来到僧人修行的茅舍,穿一身新衣,打扮得漂漂亮亮。她在盘坐的僧人面前转个圈,问他:
我漂亮吗?
僧人猜到这是试探,便偏过头去,回答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小僧目无色相。
少女虽然听不懂,但显然僧人没有回答她想要的答案,眉头便皱起来。
少女又跪坐在他身边,告诉他:
我对你有意,这么多年了,你知道吗?
僧人怎么会不知道?她为他做的斋菜隔几天就出新花样,她给他纳的鞋底针脚细密,她给他补的棉衣悄悄塞进很多棉絮……
僧人怎么会不知道姑娘对他的感情?
僧人却说:
小僧不知……
姑娘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眼眶含泪,又问:
那你呢,你对我就一点未曾动心?
僧人怎会未曾动心,可他不能承认,低着头说:
小僧心无旁骛。
听到这,门外的老婆婆闯了进来,厉声对僧人说:
原来这么多年我们就供养了你这么个无情无义的东西,你走吧,这里再不留你!
僧人被赶出茅舍,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世间没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僧人悲叹,迷茫,到底自己有错没错?
有错,错在哪;没错,何以这样的下场?
好在这僧人有大造化,迷茫的路上进了河边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小庙。
僧人站在菩萨像前诉说自己的遭遇和自己的迷茫。菩萨便在僧人面前显像,高坐莲台,法相庄严,僧人连忙跪拜叩首请求指点。
观世音大士笑着问他:
你抬头看我,我漂亮吗?
僧人一惊,愣愣地点头。
观音大士又问:
你爱我吗?
僧人呆呆站在那,半晌,菩萨微笑着离去,而僧人终于悟了,热泪盈眶。
原来,自己是僧人,人,男人,可以皈依佛门修习佛法的“有情众生”。既然“有情”,为何不认?!
他本可以告诉那姑娘“你很美”;也可以告诉那姑娘“我知道”;更可以对她说“我有情”;如果她靠过来,可以给她怀抱,然后谢谢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这样,她不会皱眉头,不会眼眶含泪,她自然知道他是佛门中人,她既对他有情又怎会与他为难?
心底慈悲,何不坦然?
菩萨有悲悯,这不是“情”?
菩萨有大愿,这不是“情”?
佛祖现身教化,那不是“情”?
参透因果,一切了然。

僧人与少女
那是佛法盛行的年头,人们乐得敬佛礼佛,供养僧人。
寡居的老婆婆和她的孙女一起供养着一个行脚到此修行的僧人。她们每天准时给修行的僧人送去素斋和水,僧人则专心参悟佛法。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很多很多年过去了。
这期间,僧人很感激老婆婆和她的孙。
在少女送来斋菜时他也曾心不静,想入非非,毕竟他也是个血气方刚的男子。
他把这当做考验,一面参禅,一面压制情感和欲望。
少女对僧人也有恋慕之情,老婆婆看出来了,便要少女去向僧人诉情,顺便看看僧人的修行境界。
少女来到僧人修行的茅舍,穿一身新衣,打扮得漂漂亮亮。她在盘坐的僧人面前转个圈,问他:
我漂亮吗?
僧人猜到这是试探,便偏过头去,回答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小僧目无色相。
少女虽然听不懂,但显然僧人没有回答她想要的答案,眉头便皱起来。
少女又跪坐在他身边,告诉他:
我对你有意,这么多年了,你知道吗?
僧人怎么会不知道?她为他做的斋菜隔几天就出新花样,她给他纳的鞋底针脚细密,她给他补的棉衣悄悄塞进很多棉絮……
僧人怎么会不知道姑娘对他的感情?
僧人却说:
小僧不知……
姑娘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眼眶含泪,又问:
那你呢,你对我就一点未曾动心?
僧人怎会未曾动心,可他不能承认,低着头说:
小僧心无旁骛。
听到这,门外的老婆婆闯了进来,厉声对僧人说:
原来这么多年我们就供养了你这么个无情无义的东西,你走吧,这里再不留你!
僧人被赶出茅舍,心里很不是滋味,毕竟世间没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僧人悲叹,迷茫,到底自己有错没错?
有错,错在哪;没错,何以这样的下场?
好在这僧人有大造化,迷茫的路上进了河边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小庙。
僧人站在菩萨像前诉说自己的遭遇和自己的迷茫。菩萨便在僧人面前显像,高坐莲台,法相庄严,僧人连忙跪拜叩首请求指点。
观世音大士笑着问他:
你抬头看我,我漂亮吗?
僧人一惊,愣愣地点头。
观音大士又问:
你爱我吗?
僧人呆呆站在那,半晌,菩萨微笑着离去,而僧人终于悟了,热泪盈眶。
原来,自己是僧人,人,男人,可以皈依佛门修习佛法的“有情众生”。既然“有情”,为何不认?!
他本可以告诉那姑娘“你很美”;也可以告诉那姑娘“我知道”;更可以对她说“我有情”;如果她靠过来,可以给她怀抱,然后谢谢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这样,她不会皱眉头,不会眼眶含泪,她自然知道他是佛门中人,她既对他有情又怎会与他为难?
心底慈悲,何不坦然?
菩萨有悲悯,这不是“情”?
菩萨有大愿,这不是“情”?
佛祖现身教化,那不是“情”?
参透因果,一切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