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哲学家,从古代的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 笛卡儿,都有漂泊流浪的经历。我是个无名小卒,比不过上述哲学家的一根汗毛。但我依然想说,我最自豪的事,也是我早年的流浪经历。我早年流浪了三分之一的中国。用自己的脚步,感受了唐宋诗词的情怀。「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尽是豪英」,「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这些诗句,用来形容我那段「仗剑天涯」的青春岁月,实在恰如其分。
某些知识,某些「智慧」,只有在流浪路上,才能找到。柏拉图 的作品《蒂迈欧》,开篇即讲述了 梭伦 出访 埃及 的 塞斯地区 。把 塞斯地区 那些神奇的人和事,描述得绘声绘色 ----- 虽然书上如此,但实际情况,梭伦 是否真的到过 埃及,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道 柏拉图 本人到过 埃及。苏格拉底 去世以后,柏拉图 便离开雅典,开始周游列国,还专门前往 埃及 求法。「求法」这件事,多少有点神秘主义的味道。也不知 柏拉图 求到了什么「法」。但是《蒂迈欧》当中,关于 塞斯地区 风土人情的描写,完全是 柏拉图 依照自己在 埃及 的见闻写成。与 梭伦 关系并不大。
毕达哥拉斯 也曾离开自己的故乡萨默斯,流浪欧亚大陆,跑到东方的神庙里进修,又在意大利半岛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后来,柏拉图 辗转来到意大利半岛,正好遇到了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后人。柏拉图 向他们学习「数论」。《蒂迈欧》当中,提到物质的最基本元素 ----- 土,火,水,气,都是由各种形状不同的几何三角形构成。柏拉图 这一灵感,就来自 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启发。后来的 开普勒 还试图借助 柏拉图 的上述说法,解释行星运行轨道。
柏拉图 的流浪,一路走来,向 巴门尼德的传人 学习,向 毕达哥拉斯学派 学习。而当他漂泊到了 叙拉古,遇见了 狄翁,他又成为 狄翁 的老师。
假如 柏拉图 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恐怕他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上述知识和灵感。就好像 浮士德,躲在书斋里闭门造车,一无所获,到了想要自寻短见的地步。可当 浮士德 走出了书斋,拥抱了广阔天地,最终却获得了美德,获得了智慧,也实现了生命的回归。我认为 柏拉图 也是这样,在《斐德罗篇》当中,柏拉图 渴望灵魂羽翼丰满,可以在高天飞行,穿越整个宇宙,去寻找真理的大草原。他做到了「知行合一」。走到风烛残年,他声称自己感到解脱,感到自己真的能够快乐飞翔。在《斐多篇》里面,柏拉图 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忽视灵魂,就处于极大的危险中。你觉得呢。
六年前,我暂停了我的流浪。开始了所谓「本本份份」的生活。可是而今,我觉得这种「本本份份」的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希望自己可以再次走出去,再次踏上流浪之路。今后,我想做一个 柏拉图 那样的人。像 柏拉图 那样,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美德、而选择流浪。柏拉图 终身也没有结婚。但 柏拉图 也有感情。柏拉图 一辈子都在怀念他的老师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出现在 柏拉图 创作的一部又一部作品当中。我懂。就像我当初的流浪,八千里路、八万里路的日月风尘,多少的缘来缘散,初见的美好,散场的心酸,让我很是受伤。现在,我只想守着自己对故人的感情,靠着回忆里残留的温度,温暖自己一辈子。就像 柏拉图 一辈子都在回忆 苏格拉底 那样。任它一切都变了。
但是经历了这些,我也深深的明白了 : 璀璨的年华,青春的故事,都是暂时的,且不确定的。只有回归于天,实现生命的回归,才能拥有永恒的幸福。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灵魂的善」,远远胜过「外在的善」和「身体的善」。正如 柏拉图 在《斐莱布篇》当中论述的:心灵的卓越,高于任何感官的娱乐。今后,我要做个 柏拉图 那样的人,为了真理,为了美德,对不朽的上苍负责,对我遇见的苍生负责。再次踏上流浪之路,再次仗剑天涯,我要为天地立心,以天下之心为心。我会做到的。
— — — — — — — —
最后,曝个照。2017 年 4 月,我的自拍。我 32 岁高龄了。
某些知识,某些「智慧」,只有在流浪路上,才能找到。柏拉图 的作品《蒂迈欧》,开篇即讲述了 梭伦 出访 埃及 的 塞斯地区 。把 塞斯地区 那些神奇的人和事,描述得绘声绘色 ----- 虽然书上如此,但实际情况,梭伦 是否真的到过 埃及,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道 柏拉图 本人到过 埃及。苏格拉底 去世以后,柏拉图 便离开雅典,开始周游列国,还专门前往 埃及 求法。「求法」这件事,多少有点神秘主义的味道。也不知 柏拉图 求到了什么「法」。但是《蒂迈欧》当中,关于 塞斯地区 风土人情的描写,完全是 柏拉图 依照自己在 埃及 的见闻写成。与 梭伦 关系并不大。
毕达哥拉斯 也曾离开自己的故乡萨默斯,流浪欧亚大陆,跑到东方的神庙里进修,又在意大利半岛创立了自己的学派。后来,柏拉图 辗转来到意大利半岛,正好遇到了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后人。柏拉图 向他们学习「数论」。《蒂迈欧》当中,提到物质的最基本元素 ----- 土,火,水,气,都是由各种形状不同的几何三角形构成。柏拉图 这一灵感,就来自 毕达哥拉斯学派 的启发。后来的 开普勒 还试图借助 柏拉图 的上述说法,解释行星运行轨道。
柏拉图 的流浪,一路走来,向 巴门尼德的传人 学习,向 毕达哥拉斯学派 学习。而当他漂泊到了 叙拉古,遇见了 狄翁,他又成为 狄翁 的老师。
假如 柏拉图 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恐怕他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上述知识和灵感。就好像 浮士德,躲在书斋里闭门造车,一无所获,到了想要自寻短见的地步。可当 浮士德 走出了书斋,拥抱了广阔天地,最终却获得了美德,获得了智慧,也实现了生命的回归。我认为 柏拉图 也是这样,在《斐德罗篇》当中,柏拉图 渴望灵魂羽翼丰满,可以在高天飞行,穿越整个宇宙,去寻找真理的大草原。他做到了「知行合一」。走到风烛残年,他声称自己感到解脱,感到自己真的能够快乐飞翔。在《斐多篇》里面,柏拉图 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忽视灵魂,就处于极大的危险中。你觉得呢。
六年前,我暂停了我的流浪。开始了所谓「本本份份」的生活。可是而今,我觉得这种「本本份份」的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我希望自己可以再次走出去,再次踏上流浪之路。今后,我想做一个 柏拉图 那样的人。像 柏拉图 那样,为了追求真理、追求美德、而选择流浪。柏拉图 终身也没有结婚。但 柏拉图 也有感情。柏拉图 一辈子都在怀念他的老师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出现在 柏拉图 创作的一部又一部作品当中。我懂。就像我当初的流浪,八千里路、八万里路的日月风尘,多少的缘来缘散,初见的美好,散场的心酸,让我很是受伤。现在,我只想守着自己对故人的感情,靠着回忆里残留的温度,温暖自己一辈子。就像 柏拉图 一辈子都在回忆 苏格拉底 那样。任它一切都变了。
但是经历了这些,我也深深的明白了 : 璀璨的年华,青春的故事,都是暂时的,且不确定的。只有回归于天,实现生命的回归,才能拥有永恒的幸福。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说,「灵魂的善」,远远胜过「外在的善」和「身体的善」。正如 柏拉图 在《斐莱布篇》当中论述的:心灵的卓越,高于任何感官的娱乐。今后,我要做个 柏拉图 那样的人,为了真理,为了美德,对不朽的上苍负责,对我遇见的苍生负责。再次踏上流浪之路,再次仗剑天涯,我要为天地立心,以天下之心为心。我会做到的。
— — — — — — — —
最后,曝个照。2017 年 4 月,我的自拍。我 32 岁高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