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刘家昌模式的共鸣
先介绍些相关内容,供可能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一般而言,唱歌包括三要素:发声(含 咬字)、传声、共鸣。共鸣实现的效果是让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人可以听见歌唱的声音。
西洋传统声乐的说法,是声音的通道应该往脑后位置上传,产生共鸣。到今天,很多学校还是如此教授学生。以前在国内,我有个当声乐老师的朋友,也一直抱同样理解。他说声音是从脑后穿透脑壳,然后用意识往前弹射。
但上个世纪60年代的摇滚乐兴起,直接产生的技术就是Belting。最好的歌手,肯定都是好的Belter。
这是要实现声音足够大,传得足够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无论中音,还是高音,都可以运用。共鸣的位置,当然从前人说的脑后,被牵引到脸部前面的空间。歌唱者自己感受到震动的区域包括眉心,鼻子和嘴周围。声音投射的方向会比改良后的西洋美声共鸣位置偏低,但占据的扇面面积要更大。
而且,Belting非常有助于提高高音能力。
Belting的掌握和不同语种、方言还有点关系。西方人天生更容易学会这种技巧,因为类似英文的发音会使声带闭合更正常。也就是说,老外的喉位发声位置比中国人要低(中国人喜欢高亢亮泽的声音,说话时候不少人带有习惯性的抬起)。中文比较硬,广东话更硬,台语最软。所以,香港的广东歌歌手高音好的比例较低(咬字容易用力过重,使得相关肌肉群失去灵活性,声音往上往前传递的能力降低)。而台语歌手要掌握好Belting最容易。
70年代的凤飞飞,高音共鸣基本上都是往上传递的方式。之所以称为刘家昌模式,是因为甄妮也这么唱,尤雅的情形最严重(大白嗓)。邓丽君国语小调时期也一样(比如,一首台北姑娘),但去日本发展之后,她的歌曲已经改成Belting的技巧。按照我个人的看法,她掌握的时间早于凤飞飞。凤姐直到1984年的思念之心专辑,1985的彤彩专辑,还有1988年的20周年纪念专辑里面,所有歌曲也彻底放弃了这种刘家昌模式,让人耳目一新。
那么,刘家昌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高音段落每句的最后一字,尽可能拖字和抖音,死板少变化。事实上,很多歌曲,即使中音部分,她们采用的情感表达也大同小异。

就以1976年凤飞飞金唱片第4集的两首歌 夜空,温暖的秋天 和1988年的20周年纪念专辑的两首重新灌录版本相比较:旧版符合我描述的特征,但新版里,绝大部分最后一个字,抖音幅度降低,并且频度变大,切割为多个音符,显得干脆灵活,声音压缩更聚焦,点小很多。听感上,竖着的声音变成横向向前推动,这样,出来的效果也最吃话筒。声音的各种细节会更有层次感的展现出来。
(连谢雷版的夜空,早期版本也是抖得头晕脑胀,但后录版本均改成往前甩出去的唱法。)
个人以为,凤飞飞是无师自通的belter。早期录音在中音部,她已经运用到了belting的向前技巧。以金唱片第4集同名主打 落花情为例,层次感最强,也是最能反映凤飞飞早期唱功的一首。高音部分,受刘家昌模式的影响又相对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