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要公平的,他们标榜公平即正义。
在中国,2013年民营企业GDP占比高达60%,其中80%以上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大企业都解决不了的薪酬管理问题,他们又如何解决呢。
在创业初期,企业家们通过共同的梦想凝聚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高举“苟富贵,无相忘”的精神大旗,根本没有所谓的管理,能活下去就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随着队伍越来越大,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怎么办,他们那时考虑的不是制度(因为没有时间设计制度)而是金钱,金钱就是最好的制度,不服从管理是吧,加你500干不干,不行就上调1000,给到同行最高的工资水平,员工听话了。
要管理员工就得先加工资,就成了那个阶段的常态,用增加的这部分工资来代替管理,我把这部分工资称为替代性薪酬。
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需要引入新的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这时突然发现内部薪酬管理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脚步了。
同样的岗位,新进人员工资比很多老员工都要高,这招致了他们的普遍不满,但是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本就招不到想要的人。
随着规范化管理的推进,规章制度完善了,需要对公司的薪酬管理进行改革,但改革是痛苦的,尤其是对老员工而言,他们陪伴公司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不但没有带来薪酬的大幅度增加,反而比有的新兵蛋子还低,为什么同样的考核工资,新员工考核工资是公司全出,而我们的考核工资还得从自己的工资里划一部分,他们不干了。
企业家也很郁闷,在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为了提高工作积极性,不仅没有过份追求管理的约束,还加了不少工资,现在改革了,企业还在原有替代性工资的基础上补贴了一部分工资进行考核,改革薪酬是为了与市场接轨,他们怎么就这么不理解公司呢。
新员工也烦的不行,我招谁惹谁了,你们的矛盾又不是我造成的,薪酬标准都是企业按市场水平定好的,说好的工资总额还以为是固定的呢,谁知道里面还有一块是要考核的,这也就忍了,可你们这些老员工还摆出一副敌视的态度,这也就算了,还说着“高工资就得承担高责任”这样的风凉话,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经理人更苦恼,之前的政策都是企业家定出来的,现在适应不了要改革,我来做坏人,大家都满意是应该的,有谁不满意我就得下课,尤其是还要搞绩效工资,这部分工资到底是用来对以往贡献的补偿还是对未来发展的奖励呢?
对纯粹的民营企业来讲,虽然问题多多,但还是可以解决。对于那些国企改制过来的企业,可就更难应付了。
一直以来国企都是低工资高福利的薪酬模式,改制成民企之后也还照搬这种模式,曾几何时,羡煞了多少同行的小伙伴们,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就发现,经济好的时候没事,经济形势一旦走低,问题立马出来。
经济上行的时候,行业的平均薪酬假设是70,改制民企是60;行业的平均福利是70,改制民企是120,在整体可支配收入和实物上大大超过行业水平。
但是到了经济下行的时候,问题就大了,行业的平均薪酬假设是70,改制民企是60;行业的平均福利是70,改制民企是40,甚至在福利上奖金没有了,给再多旅游、纸巾、腊肠有个啥用,还是人民币来得坚挺。
这时再谈改革,领导班子都是之前的国企遗老,官僚气息浓得让职业经理人睁不开眼,说不定哪会车间里突然蹦出来两个快退休的老爷子,撸起袖子、裤腿,指着层层疤痕,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唠开了,目光里充满着辛酸的回忆,想当初创业的时候,我们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大家拼死拼活打下了这片江山......话锋陡然一转,现在企业发展了,我们也不中用了,但做人还是得讲良心哪......
还会在不确定的时间、地点涌出来一些七姑八姨,好心地告诉你,企业里谁是谁的亲戚,谁是某某领导的家属,他们都是有关系的,不能得罪,我不像他们,什么背景都没有,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啥也不想,就是指望熬到退休......
基本上到这里,很多经理人就全线崩溃了,还不要说与党支部、工会以及职代会之间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毕竟自古以来,断人财路不异于杀人父母,薪酬管理更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
绩效决定薪酬,薪酬驱动绩效。
这两个模块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人精通招聘、培训以及员工关系,但就是死在了通往薪酬管理的路上,因为他们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做可以预料结果的事,而不擅于在不确定环境里做可以保证结果的事,这样一来也就间接地降低了这份工作的价值,或许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难言之痛吧。
在中国,2013年民营企业GDP占比高达60%,其中80%以上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大企业都解决不了的薪酬管理问题,他们又如何解决呢。
在创业初期,企业家们通过共同的梦想凝聚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高举“苟富贵,无相忘”的精神大旗,根本没有所谓的管理,能活下去就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随着队伍越来越大,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怎么办,他们那时考虑的不是制度(因为没有时间设计制度)而是金钱,金钱就是最好的制度,不服从管理是吧,加你500干不干,不行就上调1000,给到同行最高的工资水平,员工听话了。
要管理员工就得先加工资,就成了那个阶段的常态,用增加的这部分工资来代替管理,我把这部分工资称为替代性薪酬。
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需要引入新的人才来推动企业发展,这时突然发现内部薪酬管理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脚步了。
同样的岗位,新进人员工资比很多老员工都要高,这招致了他们的普遍不满,但是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本就招不到想要的人。
随着规范化管理的推进,规章制度完善了,需要对公司的薪酬管理进行改革,但改革是痛苦的,尤其是对老员工而言,他们陪伴公司走过了最艰苦的岁月,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不但没有带来薪酬的大幅度增加,反而比有的新兵蛋子还低,为什么同样的考核工资,新员工考核工资是公司全出,而我们的考核工资还得从自己的工资里划一部分,他们不干了。
企业家也很郁闷,在制度不完善的时候,为了提高工作积极性,不仅没有过份追求管理的约束,还加了不少工资,现在改革了,企业还在原有替代性工资的基础上补贴了一部分工资进行考核,改革薪酬是为了与市场接轨,他们怎么就这么不理解公司呢。
新员工也烦的不行,我招谁惹谁了,你们的矛盾又不是我造成的,薪酬标准都是企业按市场水平定好的,说好的工资总额还以为是固定的呢,谁知道里面还有一块是要考核的,这也就忍了,可你们这些老员工还摆出一副敌视的态度,这也就算了,还说着“高工资就得承担高责任”这样的风凉话,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经理人更苦恼,之前的政策都是企业家定出来的,现在适应不了要改革,我来做坏人,大家都满意是应该的,有谁不满意我就得下课,尤其是还要搞绩效工资,这部分工资到底是用来对以往贡献的补偿还是对未来发展的奖励呢?
对纯粹的民营企业来讲,虽然问题多多,但还是可以解决。对于那些国企改制过来的企业,可就更难应付了。
一直以来国企都是低工资高福利的薪酬模式,改制成民企之后也还照搬这种模式,曾几何时,羡煞了多少同行的小伙伴们,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波动就发现,经济好的时候没事,经济形势一旦走低,问题立马出来。
经济上行的时候,行业的平均薪酬假设是70,改制民企是60;行业的平均福利是70,改制民企是120,在整体可支配收入和实物上大大超过行业水平。
但是到了经济下行的时候,问题就大了,行业的平均薪酬假设是70,改制民企是60;行业的平均福利是70,改制民企是40,甚至在福利上奖金没有了,给再多旅游、纸巾、腊肠有个啥用,还是人民币来得坚挺。
这时再谈改革,领导班子都是之前的国企遗老,官僚气息浓得让职业经理人睁不开眼,说不定哪会车间里突然蹦出来两个快退休的老爷子,撸起袖子、裤腿,指着层层疤痕,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地唠开了,目光里充满着辛酸的回忆,想当初创业的时候,我们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大家拼死拼活打下了这片江山......话锋陡然一转,现在企业发展了,我们也不中用了,但做人还是得讲良心哪......
还会在不确定的时间、地点涌出来一些七姑八姨,好心地告诉你,企业里谁是谁的亲戚,谁是某某领导的家属,他们都是有关系的,不能得罪,我不像他们,什么背景都没有,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在这里干了一辈子,啥也不想,就是指望熬到退休......
基本上到这里,很多经理人就全线崩溃了,还不要说与党支部、工会以及职代会之间那些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毕竟自古以来,断人财路不异于杀人父母,薪酬管理更有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
绩效决定薪酬,薪酬驱动绩效。
这两个模块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很多人力资源经理人精通招聘、培训以及员工关系,但就是死在了通往薪酬管理的路上,因为他们只能在既定的框架里做可以预料结果的事,而不擅于在不确定环境里做可以保证结果的事,这样一来也就间接地降低了这份工作的价值,或许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难言之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