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定远汉服社吧 关注:10贴子:135
  • 0回复贴,共1

《中国传统服饰〈首服〉》之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帽】
帽是古时的一种头衣,是在巾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帽与巾的区别在于缝合与否。由于戴帽比扎巾方便省事,遂渐取而代之。
帽的出现较早,大约在距今6千年就已经出现,陕西省临潼邓家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曾发掘一尊陶俑,可以看到早期人们戴帽的形象。
帽的最初用途主要是为了御寒,多以毛毡制成。从帽的出现直到秦汉时期,以西域少数民族所戴为多,而中原地区戴帽者,主要是孩童。商周时期,帽的式样逐渐多样起来,有不封顶的平顶帽,又称“帽箍”,帽面有纹饰,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玉雕人像中,可以看到此类帽的形象;有一种圆顶高帽,帽体较高,帽檐上翘,形似后世的笠帽;还有一种锥顶高帽,材质多为毛毡、毛线、毛织布等。1965年,从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地曾出土了一顶锥顶毡帽,由两块毛毡缝制而成。唐代西域少数民族喜爱的锥顶高帽,就源于此。
到了三国时,曹操认为上古先民所戴的一种鹿皮弁轻便实用,于是就将其改造后作为首服,这种帽尖顶、无檐,前有缝隙,称为“帢”,并很快流行起来。此时,帽子在中原地区得到了普及。
之后,随着戴帽者的增多,帽子的作用已不限于御寒,式样不断更新,帽的材质也多样起来。六朝时,一种以纱縠制成的纱帽是男子的主要首服。纱帽分两种颜色,白色多为贵族所戴,黑色多为百姓所戴。纱帽有方顶、圆顶、高顶等式样。但纱帽质地较轻,容易被风吹落。南北朝时,常见的帽还有风帽、突骑帽等。山西省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陶俑,就头戴风帽,顶圆且高,由厚实的毛毡制成,帽后围以方巾。
隋唐时期,沿用南北朝的帽式,如纱帽的使用仍很普遍,《新唐书•车服志》载:“白纱帽者,视朝、听讼、宴见宾客之服也。”笠帽在当时也很普遍,以竹篾、棕皮、草葛及毡类等材料编成。形状多为圆形,有宽大的帽檐,用于遮日、避雨,常用于劳作之人。在笠帽的帽檐上加帷帐,就成了帷帽。
唐代时,汉族服饰受西域服饰的影响很大,西域少数民族所戴的胡帽传入中原,在当时颇为流行。胡帽泛指西域少数民族所戴的帽,种类繁多,有珠帽、搭耳帽、浑脱帽、卷檐虚帽,通常用织锦、兽皮和绫绢等材料制作。从唐开元初年(713)开始,随从皇帝骑马出驾的宫人都戴胡帽,其特点是帽檐没有屏蔽之物,靓装露面。其后,士庶之人争相仿效,逐渐取代了遮蔽面部的帷帽,成为盛唐时期受西域习俗影响而流行的帽式。
宋代士人戴帽风气极盛,且别出心裁,样式繁多。帽从用途分有凉帽、暖帽、风帽、雨帽等;从材质分有布帽、毡帽、纱帽、草帽等;从形制分有大帽、小帽、圆帽、高桶帽等;从使用的场合和功能分有礼帽、便帽、官帽等。
元代,统治者保留了民族习俗,冬天戴的帽以皮质为主,称“暖帽”。元代的暖帽形似风帽,帽檐上翻,帽顶为圆形或桃形,帽后披搭在肩上。夏天通常戴笠式帽,笠式帽因形制与笠帽相似而得名,是元代蒙古族特有的帽式。其形制有头盔式、平檐式、卷檐式、瓦楞式四种,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瓦楞帽。
明代男子所戴的帽种类繁多,有承袭元代笠式帽的,口檐上翻或是呈四方瓦楞式,这可以从明代《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宪宗调禽图》、《李孝美墨谱》等画作中看到。明代官吏戴的乌纱帽沿用宋代乌纱帽的式样,只是把帽的主体改为圆形,两脚为短而宽的圆角,平展或上折。普通男子戴一种名为“六合一统帽”的圆帽。
清代男子日常的首服沿用六合一统帽,形制略有变化,有的为尖顶,有的为平顶,帽边有宽有窄。帽顶常装饰一颗结子,有的帽额上缀有玉石。这种帽分辨明显,形似西瓜。清代冬季流行戴暖帽,圆帽顶,帽檐上翻,镶有皮毛,帽顶缀以珠玉等装饰物。清代官吏按照冬春二季的季节不同,佩戴不同的帽子。清代礼冠制度规定,凡冬春所戴者,通称“暖帽”;夏秋所戴者,则称“凉帽”。此外,明清女子间流行戴一种称作“观音兜”的帽子。
【浑脱帽】、【卷檐虚帽】、【风帽】、【突骑帽】、【帷帽】、【珠帽】、【搭耳帽】、【瓦楞帽】、【乌纱帽】、【六合一统帽】、【暖帽】、【凉帽】、【观音兜】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6-06 13: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