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085贴子:1,143,233

回复:【论道】道德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十四章: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2、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3、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4、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5、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6、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义:修至此段所述才称道的开始(道纪)?
1、道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称夷(老子家乡话,现今还再用。用力看物时,看不清时,则发出`夷’之声)。听不见或听不清称'希’。抓不住或抓不着称'微',以上三种情况是道此刻形态的描述和感知。不要太认真追求其真,把她们合而为一、成为一种混合物质。
2、道体的物质在上面时、也不是太明亮和清楚(檄),她在下端时也不显的太昏暗,道体象丝线牵拉一样不可形容,她一会像空无、一会又似气体。
3、她没有具体的形状,也没有物体形体,此时称道为惚恍(模糊不清)。
4、迎面看她不见其首,后面不见其尾(后)。
5、道的存在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就有了,守古(先圣总结的大智慧)之大道、自可通天地万物之理。
6、此时,能用心(不是眼见之像)看到她体态玄妙(道化成玄境,自古以来皆是此玄境),此时才可称道的开始(道纪)。
注:道的最初形态,达此称进入道的开始。 修悟时把玄冥形态真实化生出来,称道始有初体(象)。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6-11 09:33
回复
    第十五章:1、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2、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大义:道体在此章的动势与庄子逍遥游同,是道的运动实象。真吾入道呈何形态?
    1、古者通道之人,可洞察万物万事至细微变化规律(玄通,一般道理解释不了的,他能知),他的知识高深莫测众人多不能识。因为不能清楚描述他,只能强言士者形态举动(喻指人在修道过程中的形态)。
    2、他犹豫时,不敢轻易冒进的形体,象是冬天过河战战兢兢,又象畏俱四面有强敌,而生呆若木鸡之象。俨时庄重的像宾客(客)。涣时似冰将要融化时,自己在冰上行,小心翼翼。敦时稳固似大树一样。旷时象山谷一样无踪迹可觅。混时似水土之混腾。澹时象大海一样波涛凶涌。寥时似狂风暴雨而不停,以上是道的运动实体,非虚言也!不修道者看不见,修道者则能真实看见。
    3、谁能在道体混浊时以守静至徐清,谁能坚守不动而新生,以此为法不满盈、不持强。因为守弱,才能覆道而生新生命。
    注:以士之能,喻道之运动。如何达到此高度?下一章是具体的方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6-11 09:33
    回复
      第十六章: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义:道的生长、遵循的原则
      1、达到虚空入静极至玄冥,万物以各自属性而运动,吾以心而观万物各自的运动规律。
      2、天地万物回归原始之态,此态为静,又称复命,万物润生新生命,道中有新生命的高度称常。知常道体生大明,称天目开,又称道始生阴阳。不知常之义,妄加修练对身体健康不利。
      3、能达常之境,可(容)融通万物,(公)万物整体化一(多是水态和气态)称公,化一分阴阴称王(王,气态会生变化,变化之动即是道言。王是本吾之心,道实为吾心而化成),王(吾心)道即天道,天道即是道德之大义。道已成体,真吾藏于道中,而凡体已死亡(化无)。
      注:这一章是归藏易成名的大法。第五章是连山易成名的大法。主要是道生長的正宗路经,修行要真实达到的结果。如练习正确一般情况半年至一年可达本章的高度。此章〈河图〉已成体成像
      修道的人一般会出现下章几类情况?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6-11 09:34
      回复
        第十七章:1、太上下知有之。2、其次亲而誉之。3、其次畏之。4、其次侮之。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3、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不懂之人乱改动)。
        大义:人在修道时多产生四种情况:
        1、最好的是,无私无虑,入静虚进玄冥大道。
        2、其次是,认真修练,赞美和享受道的美景。
        3、再次是,对道有畏惧、害怕,认为道是迷信或不好的东西。
        4、最差的是,多不明道的真义,而误修错读,以致产生后悔或认为是骗人的、迷信的病言。
        5、到此刻,道体万物的运动特性都能依其性而运动变化吗?道之万物之动有不按其特性运动变化吗?
        3、我说的道虽多不着边际、很难让人听懂(悠兮),但我说的是实话(贵言)。道至此段万物各随自己性灵而运动(功成事遂),修练至此境、此态、此行(百姓喻道中万物,非百姓),都是以顺其自然行法而生成的。
          注:道已开始生长,如何壮大呢?道要壮大,要知舍得,有舍有得,舍旧方生新,这是道壮大的条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6-11 09:34
        回复
          第十八章:1、大道废有仁义;2、慧智出有大伪;3、六亲不和有孝慈;4、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义:再次阐述道的特殊性,其理高度非世俗之理。
          1、道的天地万物的真理丢失后,世俗的仁义道德(标准)小理就出来了。
          2、能融通<道>的大理,人的心智就被开发出来了。将会发现世间诸多事类是伪科学(用常理很难发现,站在道的高度、一眼便知错的根源,而且世俗之理犯的多是方向之误,而众人皆不知……。大道若反有此义,人们把事都做反了,故出现想啥不得啥,怕啥就生啥的怪事。原因:事物一般性运功规律发展至顶层,就开始向反方向运动转化,如不更新理念,将会出现越认真、努力结果越差的怪事。想要解决此类事,开始进入事物的两面性的科学运用,即矛盾力大用或称进入物体内在运动特殊性阶段。
          3、大家庭出现不和睦、不孝敬老人时,孝顺善待老人的子孙就出现了。
          4、国家昏乱时侯,一心为国的忠臣就出现了。
          注:1、此章之理是有毁而生新,也称取舍才有得,她是万物万事之理。仁义之说为小理,是大道消失后的产物。经义,只有敢舍,大道才会继续生长。
          2、 再言道是大学,生成也需条件,(各章与道皆有联系,学习时不能偏离道的主题)。
            3、舍什么?舍下章内容,因其言其理皆世俗小理。想见天地万物〈无〉字天道,就要舍去束缚本心的一切枷锁。攀登高峰就要轻装而行,攀的越高,丢去累赘越多……
          道要继续发展壮大,下一章所言、就是要敢于舍去的内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6-11 09:34
          回复
            第十九章:1、(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5、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义:舍以上所谓的世俗之理,是知无<字>天机的条件。此章所译与多人思想会产生碰撞……
            1、敢于舍去世间的所谓一切学问(绝学),才不会生出忧心之虑。敢于舍去世间所谓的圣人之言(绝圣),去其所谓的标准。无方法、无标准更利于天地自然万物生长和壮大(道的壮大以无为之法而生非常,无法无念是大法,有欲念道则不生长,故要敢舍去世俗的一切标准…)。
            2、舍去仁义之言,丢去所谓的标准(因为仁义之言,她是最靠不住的伪学问),民众自生孝慈之心。喻道要壮大,要敢于舍仁心和标准(义),道的物体才可继续壮大(在道体开始认识善与恶的本元)。
            3、不贵奇珍异宝,不崇尚贵重物质享乐,则盗贼不生。喻在道体中不取非常(绝巧、弃利〉而取平常,平常之心才是道壮大的条件,此心是道体中万物之心境……能知道心的平常之性,道的生长不会出现偏差。
            4、敢舍去上面三条,道的壮大的条件还不够,欲望还太多,还要舍……
            5、道发展壮大正确方法是,取见素抱朴,少思寡欲。其义是守虚空入极静,无思少欲望,大道才可继续壮大和发展。
            注:1、道是修天地、万物自然之理,是道德经之本义。爱因斯坦说:人只有敢于去除一切束缚自己思想的枷锁,自己的心智才能被打开(易曰:利用刑人、用说梏梏,与此章义同)。
            2、取天地之言语是对的。舍圣人之言语是对的,以道而言,只有敢舍其思想才不被其束缚,不敢跳出其言语的标准,大道停止生長。
            3、例如:牛、马、拖拉机、汽车、火车、飞机……都叫交通工具。马、汽车、火车所行之道离不开大地;而飞机之道则为天地之虚空。虽都是交通工具,但她们运行属性不在同一个纬度。假如思想不能从汽车、火车的认识中跳出来,则永不会相信飞机会在空气中行走……
              4、下一章进入<道 >第二阶段、壮大和发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6-11 09:35
            回复
              第二十章:1、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2、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4、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大义:道至壮大时期她常态是什么样?言世俗之理与大道之理的获得途经差别也不大?
              1、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又有什么差别,善和恶之说又有多大差别。人们对好与不好评价都很在意,故都要去遵守它,这种荒唐的认识不知要持续多久才能改变。(喻道的大理不是这样。天地万物在不停的运转和发展,时刻都在变化中,变化中何来标准?标准最害人,标准必是点面之学)
              2、民众熙熙攘攘如过年,如春天登上舞台欢庆节日。而吾独静立而不动,如婴儿那样安静,而其内似(潺潺兮)大海之波动无有终始。众人皆有所获,唯吾像丟了什么东西一样,我身形似疯痴是心使其然也,呈浑浑沌沌之态(可与万物通言语)。
              3、俗众似乎什么都能看清楚,而我独守昏昏欲睡之态。俗人什么都知道,而我什么都不知。众人都有收获,而我孤陋寡闻坚守〈无为〉之天道。
              4、最终的结果,我的能力独异于常人,原因是我得到了道的真谛。
              注:再言道有静、不动中、而生成,壮大和发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6-11 09:36
              回复
                第二十一章: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3、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4、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义:言道也是物质的,她生于无,虽微细,但道有象、有体、有生命、有思维。故人的精神、思想、意识也是物质的,因道来自人的精神力,毛主席心之力言:人之精先天地之所生,是(道中)天地万物生成的母体。
                爱因斯坦看万物的高度与此相同,即意识是物质,物质也是意识,天地万物皆有微小的物质构成。关于物质、意识谁是第一性真是太无聊,此问题因不通天地万物之理,故有此惑。
                本章言道继续生长,壮大?
                1、孔德,指本心物化的万物玄像。玄像中的万物、万象唯有道之命令才听从调动。
                2、道的物质虽微末,她也是物质的(多似雾、似风、似空气),她恍恍惚惚(方言),有时清楚有时模糊,也有象体。有时模糊有时又很清楚,也有质体。
                3、深远的<道>玄冥之境,其间有(精)生命,她的生命特征很真实。她还能言语和运动(精),且作用于万物所产生动态之玄理与自然之理丝毫不差(信)。
                道是先哲大智慧,整个系统宏大科学,严谨实效,是天地万物之大理,可惜真知的人极少。国外的哲学大师在中国寻觅,深信不疑。独国人认为迷信、唯心,是玄学骗人的,真是可悲!
                4、从古至今<道>的天地万物的大理都在此中生成(易经是`道'的母体,也是言天地`无'字的大真)。上古大贤也是以此而认识乾坤万象大理,从未改变过。
                5、我是如何知天地万物的大理的?也是以此玄冥之意境。(我怎么知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呢?通道万理自明)。
                  道是解读天地万象运动规律的独有的门径,亘古都未变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7-06-11 09:37
                回复
                  第二十二章: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3、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4、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义:修练时,在道体壮大时如何做是正确的,坚守的大法是什么?
                  1、`曲'更能适于满足不同修道者,道自然生长壮大的条件。(枉)如草木之柔更利于达到直的要求。(洼)低洼才能积生更大的水域(道场),(敝)蔽义是覆,覆才可孕育新的生命体。学的少更利于消化和掌握其理。学的多思虚必多,会产生更多的疑惑(疑惑多道不长生)。
                  2、圣人守静抱虚而化一气,无我大道自生大明;无思守虚道才生長;无执着道生大功;不自以为是,是道自生、发展、壮大的条件。
                  3、因为不去争,故天地万物无有不从,无物敢于道争。不争道自长生。
                  4、古时大贤留言:守弱取静则能生大成,不是虚言。我把天地之大真总结而汇集于此。言此法旨是先圣所授,非自己所创。
                  喻<老子>之道也是由先圣传承而得,非自己所能而自创之义。此章是先圣所遗存的修道大旨。
                  注:下一章言道继续生长过程中与万物相融合、融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6-11 09:38
                  回复
                    第二十三章:1、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2、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3、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义:道与万物通话,修练时如何做?最易犯的问题是什么?
                    1、天地、自然万象说话很少。大风很少狂刮一个早上,暴雨也很少下一天。谁在行此事呢?天和地。天地尚不能持久的大动,何况人呢?
                    喻指道动的少静的多,此刻修易要效仿天之言语。
                    2、因此修道之人,要效仿天地之言语。(德,道的阳气动)道体运动时随其动,(失,道的阴气动)道体物体阴面动也随其运动。其法同于大道、而大道得其理。同于万物阳之动得阳之理。同于阴气之运动得阴之理。
                    3、道中万物之阴阳变化是否合天地万物自然之理?有不合自然之理而运动的吗?
                    注:道与自然万物的真境实践,是否与大道自然之理相合。实践是认识万物属性必要途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7-06-11 09:39
                    回复
                      第二十四章: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大义:取无为,舍欲望
                      1、立起脚跟不会艰恃太久,两腿跨的太大则不能行走。守自身者道不会至明的高度。不舍自己者则道长不大。取刚、取强者无功效。太认真执着时道停止生长。
                      2、这一切有道控制,称之余食赘行,犹画蛇添足。万物生长多不喜欢有为,故修练时要避免发生这些错误。
                      注:再言道生长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7-06-11 09:39
                      回复
                        第二十五章: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2、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3、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义:道的修行要遵循的法则
                        1、有一物体混合而成体,她的出现的时间比天地还早。她寂静无形非常深远,而且独立存在,她随天地万物而运行周而复始、从未停止过,她可以为天地的母体。
                        2、吾也不知她叫什么,强字称为道。强言之称其大,大就是很大无尽头,无尽头称之远,她虽远又能从远端反回来。
                        3、因此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此混合体有四大,而人占居其一。(这就是世人皆言天人合一的实境)。
                        4、道修练的大法:人要效仿大地万物的规律。大地万物要效仿天的规律。天道的规津要效仿道的规律。而道则效仿自然之理。此章人为王为主,而地、天、道则为小。<河图>中生出神龙和神龟,二灵不出,道则不能生化成天地玄体。
                        注:此章不知,道难成。因这是天地万物阴阳变化的大理,一般情况一年多可达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7-06-11 09:39
                        回复
                          第二十六: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2、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3、虽有荣观燕处超然。4、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义:道体之吾遵守的修道大法
                          1、道体运行的轻灵之态,有重的物质化生(重为轻根),守静可避免道体运动的生乱、妄动。
                          2、再言道的运行离不开载体,意指道的主人是准。
                          3、道体之景看起来很玄美,她超出自然绝美之景(道之实境多似海市蜃楼,虽无但非常真实)。
                          4、不能被美景迷惑,停止不前(是众人多犯的问题)。道的运动的形态是辅影。
                          (万乘之主),道中的主人,特此吾之精神力的发展壮大。以身轻天下,修道不被美景所束缚,要注重道体中、心志力的修行 ,心力是精神力化成,她才是道的主人。
                          5、轻者失去了道的主辅大义,重则失去了我之本心。
                          注:以后直译,吧友辩证对比去理解。各章不离道的主题,是大道之言 ,不是俗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7-06-11 09:40
                          回复
                            第二十七:1、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2、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4、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大义:道取平常,而得非常
                            1、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讲话的人没有棱角,不会留人于口误。善于计算人不借助工具也计算精准。善闭的人,如不知其机则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知其方法拆解不开。
                            2、圣人多喜欢救人,不会舍人而去。喜欢救万物,不会毁坏万物。此称谓袭明(喻义是,似乎明白了事物的大义)。
                            3、所谓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的人是善人的资(条件)。
                            4、修道者不以善人为贵,更不去追崇他成为善人。这是获得智慧的大机密,能知此义是谓得道中的大玄机。
                            注:言圣人多救人、救物,世俗皆称其有仁德,道称此为俗理小理。
                            大道不取圣人言,舍其理,即坚守无为可得道之天理。整义是:舍小义才得道中大理。
                            善恶之说,是人行事的机秘,如知善恶之本,天下道理就基本明白了。善恶的本义在下章去实践认识她……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17-06-11 09:40
                            回复
                              第二十八章: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大义:道的生長、壮大时,面临矛盾时(善恶),如何做?
                              1、道体之阴阳,阳为辅,守阴为毌,称天下为道体(似气团),守道之母体,而吾之心志在其间,再守取婴儿之言语。
                              2、用心力看到了道的部分明亮(白),用心守取道体不亮的部分(黑),为天地之实景(要达此象)。要成为天体透亮,则心志力不可脱离,复守天地间虚空至无极(无为)。
                              3、知道体之顺境,守其不顺或逆乱,为天下谷(深邃,极深、极静之义),极静我心志乃足。心志壮大再归于朴(朴,形似大树,义为观音之真体)。朴动则生意识玄力(对事物有超前的判断之力),通道之人运用它称为意识超前运用,故此力越大越好。是知物、知事、知人的超凡能力。
                              注:达此章之实,自己始有对万事有超强、超前的感知力。
                              雄与雌, 黑与白,荣与辱也称人体矛盾力的开发和大用。也称善与恶,善恶本为一,是万物的对立两面。二者互生互化,多以恶(强)为母体,最终得善(弱)之大真……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7-06-11 09: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