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便利店吧 关注:42贴子:178
  • 0回复贴,共1

电商为什么打不垮便利店?一家“极客”便利店这样诞生 |智慧零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章转自品途商业评论,ID:pintu360

品途解读:“便利店巨头在店面管理、鲜食开发、供应商管理上远远超过我们,但在智慧零售这个话题上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采写/郭娟
张利在中国便利店领域被称为“极客”,他是见福便利店的创始人,这家诞生在福建的区域便利店到今年步入第十一个年头,有接近1000家的连锁规模。
“当我们店面发展到200到500家的时候,忽然产生了一种焦虑,以前三五十家时,谁是谁家的店长比较清楚,店面越多就越糊涂。”张利告诉品途商业评论。分散的店面管理也是挑战,如何有效及时地掌握几百家店面的销售情况、货品情况、客流等,都促使见福便利店急需投入资金搞IT建设。
而2009年,500万的资金投入对还未见盈利的见福便利店来说算是捉襟见肘。彼时,日本的几家便利店巨头711、全家和罗森进入中国八年有余,这些企业涉足便利店业态比国内早几十年,而且都比较注重IT投入,用野村综研研究副总乡裕的话来说:“相对于日本便利店对IT的投资水平,中国便利店实在是太少了。”
为什么是便利店?
野村综研一直在跟踪研究日本零售的小业态,他们发现,从1997年开始到2016年,小业态在日本持续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大型业态一直很低迷。乡裕认为,电商在全球的发展是大型零售走下坡路的外在原因,“在日本,便利店又被称为5分钟商圈,解决人们的及时性需求,电商对它的冲击不是太大”,乡裕在接受品途商业评论专访时表示。
便利店的增长态势在中国同样不错。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7便利店发展报告》中显示, 2016年,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数接近10万家,销售达1300亿,行业增速为13%。过去几年,便利店也是整个线下零售行业中增速最快的领域,销售额从2008年的17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8%。
“电商出现之初对便利店的确有些冲突,终归是进来一个竞争者”,张利告诉品途商业评论,“但对便利店的影响又是最小的。它离消费者近,最终,便利店演变为门店网和互联网的交汇点。”在见福便利店,提供了免费的接收包裹服务,而且随着电商的发展,包裹接收也越多,反而带来了更多客流。
据了解,菜鸟物流体系的终端“菜鸟驿站”的合作方式之一便是便利店,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单日最高峰包裹量是1.6亿,2016年达到2.5亿,增势很大,今年5月,马云还表示未来七八年将达到一天10亿包裹量。
见福便利店没有计算过投入和到店取包裹者的转化率,张利觉得与网上昂贵的引流费相比,免费提供寄存包裹的服务体现了便利店的便民精神,也给店面带来客群。“电商的出现对大卖场产生冲击,对便利店反而是有益的,便利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增强自身的管理吧”,张利向记者总结。

郎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潘育新对此有相同的看法:“电商最核心的利器是价格战以及物流快递到家服务,便利店最核心的价值部分是方便、快捷和及时,消费随机。任何一个消费者在饿了渴了的时候,并不能通过电商来马上解决这些问题。”
最厉害的是,随着电商的发展,移动支付早已走到线下,以及快速物流,各大便利店很早把这些部分打通,“支付、物流、到家加的服务反而会让便利店的服务会变得更立体。”潘育新向品途商业评论分析。
“眼一睁,十万元没了”
创办见福便利店前,张利从事啤酒批发,一次,客户请他去美国看NBA,初次接触到美国的街边有很多“小店”,随后,他到日本考察了便利店的标杆企业——7-Eleven。2003年,张利的批发事业遇到了瓶颈,一直谋求转型。2005年,他在厦门大学学习MBA课程,接触到了“微笑曲线”理论。
至此,对于转型,他有了新认识——想要跳出加工制造的瓶颈,要么往上游走,要么往下游的零售去。“没有太多调研,傻乎乎地跟进来”,张利回忆。
便利店,英文简称CVS(Convenience Store),是一种用以满足顾客应急性、便利性需求的零售业态,它的兴起国外,缘于超市的大型化与郊外化,作为补充出现。1927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南方公司首创便利店原型,1946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便利店,并将店铺命名为“7-Eleven”。上世纪70年代7-Eleven被引入日本。
中国本土的便利店形态早于超市的发展,以上海的“百式便利店”为代表,诞生于1993年3月,是目前国内零售业界公认最早的、较具现代特征的便利店。2001年时,由于罗森、7-Eleven进入中国,一举改变了当时上海便利店的竞争格局。
2005年的厦门也有便利店,主要经营者为中国台湾人。张利起初认为,小店投资小,见效快,甚至还有些看不起,因为此前的批发业务一单交易量和利润都还算可观。但很快,他发现,便利店不是这么简单。
在单店看到盈利后,见福便利店扩大规模,当做到5家连锁以后,亏损开始出现,此后的情况是“开一家亏一家”,张利有些焦头难额,他去请教了同行,同行调侃式地告诉他一个“真相”:“所谓的7-Eleven,7年亏损7亿,第11年才会赚钱”!
这番话让张利认识到一个行业规律:做便利店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盈利,“那两年挺累的,在把规模做上去以前,我们总共亏损了几千万,现在号称三年能开到500家的,都是骗子,除非去做并购。”张利告诉品途商业评论。
张利的体会并不是个案。宋迎春是Today便利店创始人,这家创立于南宁的便利店,诞生于2008年,此后在增加门店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些数据大家不知道,2015年我们一年亏损3000万。就是那个时候我经常给内部讲,一睁眼、一闭眼十万块没有了,所以不敢闭眼。”他回忆。
2014年以前,宋迎春一直在找钱,2011年时,有个企业提出收购Today,2000万,“80万起本,卖2000万,也赚了”,经过再三思考,他最终没有接受,直到于2014年拿到红杉资本的投资。
红杉中国合伙人刘星透露,Today目前在武汉有150家连锁店面,“它最厉害的地方是在武汉召集了非常多优秀的加盟合伙人。” Today加盟店的店主有在东风汽车做财务的,也有本地国企的中层,还有一家是澳洲留学回来的小伙子开的,甚至有武汉当地的网红、武汉大学研究生开的......
“这批经营者有相当高的素质,对于客户服务和创业本身的理解,完全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他们完胜传统小杂货铺的大爷大妈或者大叔大婶们。 像Today这样的线下零售企业,不需要做得比京东阿里更好,只需要比周边的线下店更好就成功了。”刘星说道。
“智慧零售全球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自2016年起,宋迎春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而张利在把见福便利店做到200到500家规模时,体会到了管理100家店面与管理500家店面的异同,引入了信息化体系。
但真正让张利被业界称为“极客”的是他将人脸识别引入到店面。“实体零售业最难的是对客户的认知”,张利告诉品途商业评论,现在每天到见福便利店的消费者加起来有30来万,“他们是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我们完全不知”。
传统的便利店通过发展会员体系来做到这一点,流程往往是让消费者填表格,留姓名、联系方式等。“我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告诉你我的信息?”张利反问,他也观察到他的孩子这一辈已经很少会对外公开自己的信息,“在西方社会,搜集个人信息被认为不礼貌”,张利告诉品途商业评论。
像其他便利店一样,见福便利店的每个店面都有监控摄像头,除非遇到极端案例,才会想起挖掘这里面的素材,“摄像头的商业价值是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可不可以借助摄像头来摄取到店客户的生物信息?”约在2016年,他找了很多厂商来聊这件事,但是大家都无法理解,而最终,见福便利店与微软达成了合作。
张利将这套方案总结为“非浸入式客户体系”,不仅让搜集信息做到无形,而且也不会让客户去关注公号,受到推送信息的骚扰等。“进店的客户如果经常光顾,我们会在他第十次到达时免单,这算是给消费者以回馈。”张利说道,“上传到后台的人脸信息,变为一段段串码,这些串码又不会还原为图像,进店的人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相片会外传。”
今年5月,在2017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全球便利店行业的翘楚7-Eleven、罗森、全家悉数出场,但他们更像是“布道者”,台下大多数人为中国本土便利店从业者。
十足就是其中之一,这家立足浙江的本土便利店,有1800家直营店,董事长刘忠建认为,便利店这个行业,不比超市,真正的护城河是密集布点,“有些地方我们占住了,别人就不好进来。中国人更了解中国人,浙江人最了解浙江市场,我们真正能做的是抓住时间,充分了解当地市场,做个性化设计,这样护城河就出来了。”
“几家日本便利店巨头发展了几十年,他们在鲜食开发、店面管理、货品管理上肯定走到前列,我们在追赶,他们也在跑,这个距离会始终存在”,张利告诉品途商业评论,“虽然我们引入人脸识别到店面的做法效果还待观察,但在智慧零售这个话题上,本土便利店与三大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有信心换道超车。”
红杉中国的合伙人刘星则认为,中国零售行业对IT技术的应用情况,和美国的差距不只是五年、十年,但也正因如此,其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便利店的整体状态从过去的野蛮生长到现在也进入到精细化管理,”郎然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潘育新告诉品途商业评论,精细化管理,既需要系统工具,也需要手工填写的运营报表体系,精细化管理,也跟劳动力素质有关,日本已经走过这个阶段,但中国的便利店从业者能到大专以上就已经不错。”
为什么人才非常重要?刘星回忆,2014年,他在百度搜索“零售管理专业”,没有看到国内有什么学校能给零售行业培训专业的管理人才。而当他在谷歌搜索,打开其中一个链接,就可以看到有115所大学有这一专业。
“零售可以说是艺术,也可以说是科学,零售其实是个非常传统和古老的行业,有非常多的经验在国外已经被上升到理论高度了,可以编成教材,并通过四年的学习教会一个人怎么做好零售。但中国零售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视野还在初级阶段。”刘星总结。
(本文部分内容采写自2017年中国便利店大会,该大会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品途商业评论作为支持媒体全程报道。)


1楼2017-06-16 11:0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