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台湾记者,对大陆的了解反而比周轶君深入,人大女的遭遇某种程度上是政府不负责造成的。朝令夕改,制度政策没有连贯性,突然停止分配工作,令伍继红这样的学冷门专业的毕业生陷入困境,特别是在当时、九十年代的广东,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制裁后,只有一些外资的来料加工的企业有比较好的工作提供,可是伍女士的专业不对口,又遭遇家变,没什么社会关系可用,如果性格内向的话,其困难可想而知了。
反观周轶君,像是没有同情心的,对周边事物缺乏关注,一副学生干部腔,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的报道,不知所云,跑题太远了。她给我的感觉是个投机分子,包括读阿拉伯语,肯定是保送的,别人不愿意读,她赶着机会就上了,后来的远赴中东,拿命押一把,还算命大。现在她下岗了,应该体会到机会不是想有就有的。
事实上,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是非常令人沮丧的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遭遇了经济制裁,而政府不敢把开了一条缝的门彻底打开/关上,造成许多职工下岗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量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从这种程度上说,70后是受害者,80后,正好扩招拿到文凭,赶上就业,是受益者,遗憾的是,没有媒体指出70后的遭遇,反而颠倒黑白,就为了房价,说70后赶上好时候了。荒唐,国门没有彻底打开的国家里的老百姓都是牺牲品。
反观周轶君,像是没有同情心的,对周边事物缺乏关注,一副学生干部腔,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的报道,不知所云,跑题太远了。她给我的感觉是个投机分子,包括读阿拉伯语,肯定是保送的,别人不愿意读,她赶着机会就上了,后来的远赴中东,拿命押一把,还算命大。现在她下岗了,应该体会到机会不是想有就有的。
事实上,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是非常令人沮丧的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遭遇了经济制裁,而政府不敢把开了一条缝的门彻底打开/关上,造成许多职工下岗和学生毕业即失业,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量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从这种程度上说,70后是受害者,80后,正好扩招拿到文凭,赶上就业,是受益者,遗憾的是,没有媒体指出70后的遭遇,反而颠倒黑白,就为了房价,说70后赶上好时候了。荒唐,国门没有彻底打开的国家里的老百姓都是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