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回复贴,共1

谁说我不会发怒,我让你愤怒的法子多着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对于愤怒的表达方式通常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直接说出你冒犯的我的地方,你这么做让我很怒。有些人转移愤怒,迁怒于人经常伤害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有些人则直接向下传达自己的愤怒,把怒火发泄给比自己弱的人。有的把愤怒藏在心底,最后突然爆发导致最坏的结果。有的人默默承受,用让你反复暴跳的方式来反抗你强加在他身上的愤怒。
这也是人的性格造成的行为习惯,而我们身边最需要的是直接表达愤怒的人,而这个愤怒又不是冲动,遇事儿抡起大拳头的那一类。
记得前一阵子,我因为愤怒直接摔了手机,这是一种情绪宣泄。手机是弱势一方,我对他使用了直接暴力,它的反抗是“罢工”。
事后我反思自己,这一行为非常不理性,也让瞬间降低了几个档次,还好是自己在家当时的失态只有自己知道。
愤怒一旦产生,就一定会寻找宣泄的出口的。弱势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达愤怒,他们会发展出独特的还击方式。
从意识上,他们绝对不敢违背强势一方的要求,绝对不敢挑战强势一方的意志,在强势方的强大攻击下,他们唯唯诺诺,非常乖巧。
这就是弱势一方的愤怒宣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一类情况。比如一个孩子在家长的盛怒之下,做了保证可是这些保证能不能实现,这个只有身为家长的你们才知道。
所以有些时候,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不能用盛怒来教育,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道理并不是真的有据可依,效果一定不会是最好。
2
而很多弱势一方的很多时候发泄愤怒更多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还击。在孩子身上表现可谓是淋漓尽致,在一些没有长大的成人身上也是一样。
他们没有表达出强有力的愤怒,甚至没有表现出一点愤怒,但他们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的方式最终达到效果,却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势方没有什么两样。
这是一种被动攻击,这战场最常见的就是家庭,所以这就是很多时候家长非常苦恼却又无法改变的现状。既然如此不妨试一试将自己愤怒压下来我们慢慢来,我对你支出你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希望你可以改正下次尽力避免。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种层次的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被剥夺时,愤怒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愤怒重要的一个意义——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遭到了剥夺。
成年人中更常见的是歇斯底里的表达自己的愤怒,也让我们看到了丑态尽出的社会。
多数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有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要求自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生活,有着强迫的上司对自己异常苛刻,有伴侣总是渴望改变自己控制自己,而自己喜欢的生活从来没有办法获得,长久以来,这种压抑的生活就会形成愤怒。一方歇斯底里,一方唯唯诺诺。无限循环下去……
3
其实愤怒,并不是用来控制的,而是需要以合理方式去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它不一定是让自己暴跳如雷。而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将它们从心里发泄出来。
其实,愤怒不完全是一个坏情绪
当愤怒来临时,去体验你的愤怒,觉察愤怒背后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我们不需要为愤怒而愤怒,而是希望能够通过突破这一层非常激烈的情绪找到被我们忽视的需要,了解有哪些被压抑了、被剥夺了。
借助愤怒这种情绪去表达自己,保护自己。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信、发消息等方式直面自己的愤怒。这是通过一种很安全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通过这种方式,直面愤怒,然后和愤怒进行一个仪式化的告别。
借助愤怒来提升自己,通过深呼吸通过肌肉群的运动。让自己身体达到协调与平衡,从而迎来一个新的境界。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深呼吸的形式,让自己平静下来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
所以,愤怒来临的时候,不要被它剥夺自己理性。将自己的想法与不满说出来的效果会更好。当然,这并不代表被侵犯不去反抗,而这个反抗也需要在自己可控制的情况去实行。


IP属地:河南1楼2017-06-20 09: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