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疗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医学,“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三伏灸是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人体内阳气也相对充沛的时机,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辩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灸调理。此时,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药性易于深达脏腑,三伏灸乘其势而治疗,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疗法。
三伏灸常用的主穴及其位置
1
大椎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
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颈强、肩背痛。
穴位位置:后正中线,第七颈椎突下凹陷中。
2
肺俞穴——统一身的卫外功能
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
穴位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主治:补虚益损,调理肺气,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
穴位位置:背部,当第4胸椎突下,旁开3寸。
4
中府穴——脾肺之气汇聚之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穴位位置: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5
膻中穴——膻中穴: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
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
穴位位置: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2017年三伏灸时间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所以,2017年三伏灸时间安排如下:
伏前加强: 7月2日-7月11日
初伏: 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 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 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加强: 8月21日-8月30日
三伏天灸适合什么人?
三伏天灸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天灸的治疗时间性强,疗效好,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天灸适合以下五类患者:
1、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久咳、反复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型胃痛、腹胀、腹泻。
3、各种骨关节痛:肝肾不足、寒凝经络所致的颈肩腰腿痛、关节痛。
4、儿科疾病:体质差、反复感冒、久咳、小儿遗尿。
5、女性:手足冰冷、肝肾亏虚、宫寒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
---哈哈,广告我就不放了 。
三伏灸常用的主穴及其位置
1
大椎穴——可以振奋人体一身之阳
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颈强、肩背痛。
穴位位置:后正中线,第七颈椎突下凹陷中。
2
肺俞穴——统一身的卫外功能
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
穴位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
膏肓俞——为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常用穴
主治:补虚益损,调理肺气,治肺、心、胸背及衰弱性疾患
穴位位置:背部,当第4胸椎突下,旁开3寸。
4
中府穴——脾肺之气汇聚之处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穴位位置: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5
膻中穴——膻中穴:通畅上焦之气机,通达经络,理气散瘀
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
穴位位置: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2017年三伏灸时间
三伏灸的时间有严格规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所以,2017年三伏灸时间安排如下:
伏前加强: 7月2日-7月11日
初伏: 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 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 8月11日-8月20日
伏后加强: 8月21日-8月30日
三伏天灸适合什么人?
三伏天灸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天灸的治疗时间性强,疗效好,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天灸适合以下五类患者:
1、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久咳、反复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型胃痛、腹胀、腹泻。
3、各种骨关节痛:肝肾不足、寒凝经络所致的颈肩腰腿痛、关节痛。
4、儿科疾病:体质差、反复感冒、久咳、小儿遗尿。
5、女性:手足冰冷、肝肾亏虚、宫寒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
---哈哈,广告我就不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