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吧 关注:8,551贴子:240,363

【厚德載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卡尔笔下的慈禧和光绪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03 00:36回复
    今天终于买来卡尔写的美国女画师笔下的清宫回忆,看的真是爱不释手,很有意思。卡尔1903年开始给慈禧画画,1904年结束,这部书发表于1905年,2000年翻译成中文,由故宫出版社出版。故宫出版社的书籍,我认为是比较有口碑的,可信度都还是不错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7-03 00:44
    收起回复
      书里主要写慈禧,但也涉及不少光绪,还有皇后。还有不少关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看法,涉及了戊戌变法后的一些外国人观点。如果热爱光绪对晚清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03 00:49
      回复
        我也看过一些当时的外国人写慈禧的书,但里面内容好多很不靠谱,虽然也引用当年报纸文摘,但由于没有真正接触过皇宫和帝后,所以里面错误百出。但这本书要好的多,里面许多内容竟然与近几十年晚清研究进展有合拍之处,不知道是历史学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家参考了她的书籍,还是她因为真正接触了帝后二人而获得更真实的信息,总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7-03 00:55
        收起回复
          当然我们最关注光绪,他到底怎么样,他和慈禧关系如何,他是不是悲惨。从卡尔和德龄描写里,她们对慈禧印象差不多,都是很有魅力的政治女强人,慈善严厉坚强决断,还是很佩服她的。对于光绪评判也差不多,谦恭温顺但有抱负,很有才华。卡尔描写的更多,也更切实,至少她对光绪当时的看法还是很符合后来许多清史学家的观点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03 01:06
          回复
            无论是德龄的清宫二年记还是卡尔的清宫回忆,都不可能直接写帝后二人关系,因为她们了解也不多。但从她们的记录里,我们多少可以揣测。像帝后一起上朝,一起接待外宾,光绪可以直接接朝见官员,不需要慈禧就可颁发谕旨,大事上互相商量,这在信修明的太监谈往录里也有很多类似描写,可见在回銮以后的几年里,光绪还是直接管理朝政,只是朝政是二人共同主持,慈禧坐正位,光绪往往先把谕旨让慈禧过目,也就是个过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7-03 01:14
            回复
              卡尔的书里还提到慈禧亲口跟她讲在西逃路上遇到很多义和团和一些散兵,他们还偷他们的食物。也没地方住。皇上把自己仅有的食物还让给慈禧吃,他是真正挨饿的,这还是慈禧后来才知道。可见光绪是大孝子,信修明也在书里讲光绪非常孝顺。还有光绪过生日非常隆重,慈禧平时爱穿华丽衣服,但皇帝生日那天是穿的很素,是为了这一天不和皇帝皇后抢风头。平时光绪都是在慈禧身边,吃饭在正坐,看戏在正位,给我的感觉光绪地位是要远远高于其他宫里人的。当然信修明直接写帝后二人就是母慈子孝了,还列举一些例子。通过这些纪录,还是有可信度。光绪并不是后来那么凄惨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7-03 01:29
              收起回复
                凄惨说主要来自康梁,还有一些帝党,他们后来也没机会进宫,很多事情也都是听宫内传言。把光绪说的穿个破鞋走不动道,连个太监都敢跟他瞪眼睛,这些我觉得不太可信。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03 01:33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03 11:05
                  回复
                    发一张卡尔画的一张两宫上朝时候的画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03 11:06
                    回复
                      这本书写的很详实,让我惊诧的是为什么一个外国人对中国习俗,皇家礼仪,当时发生重大事件这么了解,而且逐渐被后人证实是比较准确呢?太令人惊叹气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03 15:29
                      回复
                        对于晚清社会的认识,近几十年是有变化的,例如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新政改革,甚至慈禧光绪等人的重新评价也是和我们学过历史不太一样,可能就是因为越来越多史料被发现,巨量的清宫官方资料也不断打开,人们的意识也更加开化,不再用非黑即白的思维来评价古人,不同于以往论调的纪录也能重新审视。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才是对历史以及古人最好的尊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03 15:39
                        回复
                          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7-04 00:28
                          回复
                            好开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7-04 00:30
                            回复
                              看到你的分享~好开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7-04 00: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