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愤怒都是自己内心尚未满足的需要」
忍不住想自慰的渴望不受理智的约束源自第一人格;【感性人格】
自慰后感到焦虑/内疚的想法源自第二人格;【理性人格】
隔一段时间后痛定思痛,要打破这种循环的决心源自第三面孔。【整合的我】就是要调和「感性的我」和「理智的我」之间的斗争,使我们更柔软地面对这个世界,避免人格分裂。
结论:
1那个想自慰的我,自慰后空虚的我,以及试图克服这种所谓恶性循环的我,这三种人格都是真实的。很多人不相信那个想自慰的自己是真实的,认为它是邪恶的不道德的(其实这种评价来自理性的我),认为一定可以克服掉(这种观点来自整合的我)。但是如果你一直认为它是不真实的,你就不可能恰当地认识它,更不可能克服它。
2那个想自慰的我,自慰后空虚的我,以及试图克服这种所谓恶性循环的我,这三张面孔都是爱自己的。很多人更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觉得那个想自慰的自己是恶魔,在蛊惑自己,让自己堕落(其实这种评价也来自理智的我),我的看法是,理智可能会撒谎,但是身体绝对很诚实,所以当想自慰的念头冒出来后,不妨承认它的真实的,不妨承认「感性的我」做的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只是自己尚不明白其中的机理。
3也有人问,如此下去,我岂不是要自慰一辈子了,我这辈子岂不完蛋了?这种看法更是一种偏执信念。当自己再一次面临这种循环时,如果我们不加任何评论地观察自己,感受自己,感受那种想自慰的冲动,感受那种自慰后自责的冲动,感受那种想打破循环的冲动,任由这三种人格在自己大脑中跑来跑去,不苛责它们,相信它们三个都是爱自己的,人多半会体会到一种无所适从,然后就是一种想哭的冲动,这种感觉就是哀伤。
4哀伤就是最大的成长,说明这三种人格终于和解,虽然你还不知道未来自己会走到哪一步,但你学会了接纳自己。
5我们都喜欢从改变自己入手,其实在改变自己之前,还有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两个关键的步骤,不能省略,不能跳过。很多时候,当我们接纳自己后,就不再纠结于改变自己,因为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幸福的所在,而当我们不再纠结于改变自己,暮然发现自己竟然改变了自己,我们终于抓住的自己的幸福。
忍不住想自慰的渴望不受理智的约束源自第一人格;【感性人格】
自慰后感到焦虑/内疚的想法源自第二人格;【理性人格】
隔一段时间后痛定思痛,要打破这种循环的决心源自第三面孔。【整合的我】就是要调和「感性的我」和「理智的我」之间的斗争,使我们更柔软地面对这个世界,避免人格分裂。
结论:
1那个想自慰的我,自慰后空虚的我,以及试图克服这种所谓恶性循环的我,这三种人格都是真实的。很多人不相信那个想自慰的自己是真实的,认为它是邪恶的不道德的(其实这种评价来自理性的我),认为一定可以克服掉(这种观点来自整合的我)。但是如果你一直认为它是不真实的,你就不可能恰当地认识它,更不可能克服它。
2那个想自慰的我,自慰后空虚的我,以及试图克服这种所谓恶性循环的我,这三张面孔都是爱自己的。很多人更不认同这一点,他们觉得那个想自慰的自己是恶魔,在蛊惑自己,让自己堕落(其实这种评价也来自理智的我),我的看法是,理智可能会撒谎,但是身体绝对很诚实,所以当想自慰的念头冒出来后,不妨承认它的真实的,不妨承认「感性的我」做的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只是自己尚不明白其中的机理。
3也有人问,如此下去,我岂不是要自慰一辈子了,我这辈子岂不完蛋了?这种看法更是一种偏执信念。当自己再一次面临这种循环时,如果我们不加任何评论地观察自己,感受自己,感受那种想自慰的冲动,感受那种自慰后自责的冲动,感受那种想打破循环的冲动,任由这三种人格在自己大脑中跑来跑去,不苛责它们,相信它们三个都是爱自己的,人多半会体会到一种无所适从,然后就是一种想哭的冲动,这种感觉就是哀伤。
4哀伤就是最大的成长,说明这三种人格终于和解,虽然你还不知道未来自己会走到哪一步,但你学会了接纳自己。
5我们都喜欢从改变自己入手,其实在改变自己之前,还有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两个关键的步骤,不能省略,不能跳过。很多时候,当我们接纳自己后,就不再纠结于改变自己,因为我们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幸福的所在,而当我们不再纠结于改变自己,暮然发现自己竟然改变了自己,我们终于抓住的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