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于坏账的处理:一是处理抵押物,二是找担保单位偿还,三是压缩式盘活,四是资产重组,五是核销
处理抵押物和找担保单位偿还是银行最传统的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比如企业抵押了100万元的房产,银行只能给企业提供70万元的贷款,如果贷款不能回收,银行会处置抵押的房产回收现金。
而压缩式盘活的方式,要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如果这个企业还能正常运营,且它的产品还有一定的市场,银行可以采取压缩式盘活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归还贷款。银行会给企业提供一部分流动资金,让企业支撑正常运转,以借新还旧的方式一点一点回收资金。蔡元君说:“这样的企业如果银行要求一次性还款的话,企业可能就破产了,所有的银行贷款就都收不回来了。”
还有一种是以贷款平移的方式来回收贷款,蔡元君介绍说:“就是A企业的贷款转给B企业,一般情况下,A企业和B企业之间是有关联关系或直接利益关系的,在B企业愿意承担这个债务的前提下,银行为了让资产不受损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回收贷款。”
而用资产重组的方式处理不良贷款,最后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引进投资者,收购这家企业的不良贷款,帮助企业生产经营,使其起死回生,投资者最后成为这家企业的股东;另一种是这家企业已经没有经营能力了,投资者会把买来的不良贷款打包卖掉。蔡元君表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说明银行已经无法回收这家企业的贷款了,即使走法律途径也无济于事。而将不良贷款打包卖给投资者,至少还能收回一部分资金。”
蔡元君举例说,如果投资者花200万元买了1000万元的资产包,通过自己的方式能收回来300万元,投资者就能赚到100万元,收回的越多,赚的越多。对于银行来说,至少1000万元的不良贷款不会全部损失掉,还能收回200万元。
而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接收的银行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坏账,有不少是很好的资产。蔡元君告诉记者:“比如一家大酒店因流动资金周转不灵,超过了银行的还款预期,被银行认定为不良贷款。这家大酒店被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后,如果能从管理等各方面来提升酒店的经营能力,也许酒店就赚钱了。但银行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做这些事情,所以只能按不良贷款来运作。”
应让风险充分暴露
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信贷规模已经有了大幅增长。根据摩根士丹利提供的数据,在剔除中央政府的直接借款之后,剩余信贷总量可达105万亿元。按照20世纪90年代末20%的不良贷款率估算,意味着目前的坏账规模将达到21万亿元,与GDP之比高达40%。
如此高的坏账规模,中国是否能负担得起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处理成本?按照监管规定,逾期贷款无法收回但尚未确定时,应在账面上提取坏账损失准备;商业银行在确定不良贷款已无法收回时,应从利润中予以注销。
由于商业银行面临着层层下压的不良率考核机制,一些银行在不良贷款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采用平移、覆盖、展期等方式来掩盖不良率的真实数据,而提取坏账准备金也有一定的弹性。蔡元君告诉记者:“银行每年会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从利润中核销坏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坏账准备金也是商业银行调节利润的蓄水池。如果今年利润高了,就可以多提坏账准备金,加大计提后,银行预期损失就可以被覆盖;如果明年的利润下降了,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就可以降低一点。”
曾刚表示:“对于银行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经营都是有风险的,不良贷款的形成在任何国家、任何阶段都会发生,只是不同的国家处置的方法不一样。美国之前的处置方法可能更多是将不良资产打包成垃圾债券卖给老百姓。”
从目前银行的不良率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所上升,但在总体上还在安全期之内。曾刚的观点是,整个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周期性很强,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高度相关。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基本上属于触底期,未来会逐步往上走,这样,贷款的增长速度可能会降下来,并接近另一个拐点。随着今后经济调整的结束,不良贷款会有所下降。
曾刚表示:“从政府的角度,应该尽可能让市场来调节,而不是用延缓的方式来解决。通过这次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应该让风险充分释放,该退出的产业就退出,政府也不要再要求银行去支持什么地区、什么重点战略产业等,风险该暴露就暴露,损失该确认就确认,坏账该核销就核销。趁着目前银行盈利状况还不错,把该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不要再用展期或其他办法去拯救那些过剩的产业,即使救活了这些产业,也只能让银行的坏账越积累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