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靳东和江疏影正在比利时港口城市安特卫普拍摄《恋爱先生》。在紧张的拍摄间歇,靳东利用周三吃午饭的时间,在片场的一个啤酒吧里,接受《中国日报》欧洲分社记者付敬的专访。
他坦言,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而当深处异国他乡,他觉得自己作为演员的使命与与记者的角色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都是更好地完成世界需要的中国命题。不惑之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是对话的主题。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专访。这几天,比利时主流媒体和华人都非常关注您赴比利时拍摄《恋爱先生》,也从侧面反映了您受欢迎的程度,欢迎您来比利时拍片。您这两天来比利时个人感受有哪些?
靳东:这次来整个都在工作,没有太多时间转,只有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的路上稍稍放松下。欧洲的城市的建筑都差不太多,也不是很大,不像是国人熟知的特别庞大的城市。我在安特卫普的时候会恍惚,这好像是我以前去过的城市。这里比较安静,人也比较少,我会从酒店往河边走走,去教堂看看,觉得挺好的。
记者:您这段时间来欧洲好几次了?
靳东:我是三个月中第四次来欧洲。两次法国,一次米兰。因为我在过去很多年,不工作的时候会去世界各地走。90年代末期就去过日本,美国,欧洲。但比利时是我第一次来。以前,我们会在欧洲自己开车,自己走走,比如法国、卢森堡、瑞士,都是欧洲靠得很近的国家。
记者:您旅行是用来休闲还是寻找一些灵感?
靳东:在年龄小的时候,更多是有的放矢地去旅行,看看博物馆,看看生活方式。随着旅行次数增多,我更多变成了信马由缰式的旅行方式,尤其是当时还没有那么多人出国的情况下。我更多的是看看到世界上不同的族群,他们究竟用什么方式在生活。这是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包括在国内,偶尔去一些大学进行交流,我也会时常给他们一些命题:“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在这样生活,我们在那样生活?”先且不论生活的好与否,如果我们国家需要跟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首先要学会思考:我们跟其他国家的差别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现在呢,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历史的最好的时期,大家都非常用功,努力拼搏。但这一过程中好像我们也忽略掉了一些东西。实际上,比较和思考的重点不在于好与不好,不仅仅是物质水平上的差异。旅行带给我的是,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里的人们的真正生活方式。
记者:除了旅行的收获之外,中国与欧洲是我们常说的两大文明,也是两大市场。那么除了快慢之分,两大文明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您提到在快的发展中我们丢了一些东西,那么您觉得丢掉的最可惜的东西是什么?
靳东:我觉得丢的最可惜的是诚信,或者是互信。我们中国人讲欲速则不达。很多东西很难兼顾,这是必然。比如大力发展工业必然会牺牲环境。英国和欧洲大陆很多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也不例外。我1999年去日本,在日本有生活、工作、旅游的经历。日本这个国家恰恰是最好地把传统与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国家。我在当时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国家有“拿来主义”的传统,我们应该去吸取优秀文明和文化的精髓。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但人们之间的互信变得很难,人们变得不是那么轻易地相信对方。所以我在过去的三五年中,虽然是一个演员,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职业贡献于人文主义关怀上: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土、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这些年我拍戏的主题都是力所能及地关注当下客观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家庭、婚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是一些不那么单一的情感。不管外界说这些情感是不是太多了、太过了,我觉得从文化的层面、从影视的角度讲并不多。只是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思考。中国人讲究吃住行,孔老夫子讲食色性也。东西方文化差异最大的一点是,是因为中国人最注重人情,而西方人重建立规则与制度。而现在中国大城市里,恰恰是把以前的人情丢了,规则意识又还没建立起来。
记者:我很欣赏您能从拍片的过程中关照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除了信任危机问题之外,环境问题有没有考虑?或者其他的哪些问题在您的视野之中?
靳东:我也只是在有限的时空里把努力做到最大化。因为一个戏的存在的前提是这件事情能否成立。比如说,《我的前半生》,这部剧如果在日本和法国,这部戏的基础就不存在,因为他们安于在家里做全职太太,在这些国家,整个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型。我们大力反腐,得到全民支持。贪腐、家庭问题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是我的关注点。
(楼下接)
他坦言,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而当深处异国他乡,他觉得自己作为演员的使命与与记者的角色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都是更好地完成世界需要的中国命题。不惑之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是对话的主题。以下是采访实录:
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专访。这几天,比利时主流媒体和华人都非常关注您赴比利时拍摄《恋爱先生》,也从侧面反映了您受欢迎的程度,欢迎您来比利时拍片。您这两天来比利时个人感受有哪些?
靳东:这次来整个都在工作,没有太多时间转,只有从一个现场到另一个现场的路上稍稍放松下。欧洲的城市的建筑都差不太多,也不是很大,不像是国人熟知的特别庞大的城市。我在安特卫普的时候会恍惚,这好像是我以前去过的城市。这里比较安静,人也比较少,我会从酒店往河边走走,去教堂看看,觉得挺好的。
记者:您这段时间来欧洲好几次了?
靳东:我是三个月中第四次来欧洲。两次法国,一次米兰。因为我在过去很多年,不工作的时候会去世界各地走。90年代末期就去过日本,美国,欧洲。但比利时是我第一次来。以前,我们会在欧洲自己开车,自己走走,比如法国、卢森堡、瑞士,都是欧洲靠得很近的国家。
记者:您旅行是用来休闲还是寻找一些灵感?
靳东:在年龄小的时候,更多是有的放矢地去旅行,看看博物馆,看看生活方式。随着旅行次数增多,我更多变成了信马由缰式的旅行方式,尤其是当时还没有那么多人出国的情况下。我更多的是看看到世界上不同的族群,他们究竟用什么方式在生活。这是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包括在国内,偶尔去一些大学进行交流,我也会时常给他们一些命题:“为什么同样是人,他们在这样生活,我们在那样生活?”先且不论生活的好与否,如果我们国家需要跟老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首先要学会思考:我们跟其他国家的差别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现在呢,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发展是历史的最好的时期,大家都非常用功,努力拼搏。但这一过程中好像我们也忽略掉了一些东西。实际上,比较和思考的重点不在于好与不好,不仅仅是物质水平上的差异。旅行带给我的是,有机会了解不同文化里的人们的真正生活方式。
记者:除了旅行的收获之外,中国与欧洲是我们常说的两大文明,也是两大市场。那么除了快慢之分,两大文明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您提到在快的发展中我们丢了一些东西,那么您觉得丢掉的最可惜的东西是什么?
靳东:我觉得丢的最可惜的是诚信,或者是互信。我们中国人讲欲速则不达。很多东西很难兼顾,这是必然。比如大力发展工业必然会牺牲环境。英国和欧洲大陆很多国家在早期发展阶段也不例外。我1999年去日本,在日本有生活、工作、旅游的经历。日本这个国家恰恰是最好地把传统与高科技完美结合的国家。我在当时有一个直观感受,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国家有“拿来主义”的传统,我们应该去吸取优秀文明和文化的精髓。现在经济发展很快,但人们之间的互信变得很难,人们变得不是那么轻易地相信对方。所以我在过去的三五年中,虽然是一个演员,我更愿意把自己的职业贡献于人文主义关怀上: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国土、我们的生存环境。所以这些年我拍戏的主题都是力所能及地关注当下客观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家庭、婚姻、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是一些不那么单一的情感。不管外界说这些情感是不是太多了、太过了,我觉得从文化的层面、从影视的角度讲并不多。只是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愿意思考。中国人讲究吃住行,孔老夫子讲食色性也。东西方文化差异最大的一点是,是因为中国人最注重人情,而西方人重建立规则与制度。而现在中国大城市里,恰恰是把以前的人情丢了,规则意识又还没建立起来。
记者:我很欣赏您能从拍片的过程中关照社会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除了信任危机问题之外,环境问题有没有考虑?或者其他的哪些问题在您的视野之中?
靳东:我也只是在有限的时空里把努力做到最大化。因为一个戏的存在的前提是这件事情能否成立。比如说,《我的前半生》,这部剧如果在日本和法国,这部戏的基础就不存在,因为他们安于在家里做全职太太,在这些国家,整个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型。我们大力反腐,得到全民支持。贪腐、家庭问题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都是我的关注点。
(楼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