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回复贴,共1

邓以蜇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邓以蜇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之父。 而且,邓以蜇先生也是林徽因先生客厅中的好友,他经常拿出画来给大家欣赏,邓以蜇先生与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最为珍贵的是“一身诗意千寻,万古人间四月天”这幅挽联,便是邓以蜇先生和金岳霖先生共同送上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8-06 19:57回复
    邓以蛰
    (1892年1月9日 —1973年5月2日),字叔存,安徽怀宁人。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第三子。
    幼时接受传统教育,青少年时代逐渐转向西学,1907年到日本学习日语,以文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结识了同乡陈独秀。
    1911年回国,从事文化教育。
    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与鲁迅有过交往,(鲁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关于两人谈话的记述),这种经历促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和新艺术思想的传播者。这一时期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相交往。
    192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8年转至清华大学。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邓以蜇倡导艺术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倡导民众的艺术。
    1933~1934年出游西欧意、比、西、英、德、法等国,访问很多艺术博物馆,归国后写成《西班牙游记》一书。自欧洲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同时潜心从事中国书画及其美学理论的研究。
    主要作品有《画理探微》、《六法通铨》、《病余录》(未写完)、《书法欣赏》。解放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写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4期),并校点古代画论、校阅《唐宋绘画史》(滕固著)等。
    1962年他把家中珍藏的邓石如大量书法篆刻作品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8-06 20:00
    回复
      邓以蛰美学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黑格尔、克罗齐、温克尔曼等人的很大影响,始终坚持艺术审美超功利性原则。关于艺术和美的性质,邓以蛰在他的论文集《艺术家的难关》里说到,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使人们暂时与自然脱离而“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得到一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所谓艺术,是性灵的,非自然的;是人生所感得的一种绝对的境界,非自然中变动不居的现象——无组织,无形状的东西。”他认为艺术不是模仿自然的结果,而是性灵的表现,是通过自然来表现心灵的精神内容,所以艺术家进行创作必须冲破“自然”的“难关”,才能“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而这种“难关”也就是现实的利害关系,艺术家只有超越这种现实的利害关系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根据这种超功利主义的美学观点,邓以蛰认为艺术是用“同情”不断地“净化”人生,要表现高尚的人生理想,而不是满足感官欲望的东西。但是他并不主张脱离现实的“为艺术的艺术”,因为他从美学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认为艺术是离不开人生的。他在《诗与历史》中指出诗与历史植根于一种现实存在的“境遇”,都反映人生:“诗的内容是人生,历史是人生的写照,诗与历史不能分离”。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8-06 20:01
      回复
        邓以蜇先生杰出的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与同时代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享有“南宗北邓”之美誉。他将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对中国书画理论作现代性的学术研究,他提出了中国书画历来就有着相当完整和系统的美学理论,其美学思想中融汇了西方美学思想的超功利原则,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8-06 20:0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8-06 20:02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8-06 20:0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8-06 20:0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8-06 20:0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8-06 20:10
                  收起回复
                    顶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8-06 21:02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7-08-08 02:07
                      回复
                        大人物,敬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8-16 18: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