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以蛰
(1892年1月9日 —1973年5月2日),字叔存,安徽怀宁人。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第三子。
幼时接受传统教育,青少年时代逐渐转向西学,1907年到日本学习日语,以文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结识了同乡陈独秀。
1911年回国,从事文化教育。
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
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与鲁迅有过交往,(鲁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关于两人谈话的记述),这种经历促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和新艺术思想的传播者。这一时期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相交往。
192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8年转至清华大学。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邓以蜇倡导艺术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倡导民众的艺术。
1933~1934年出游西欧意、比、西、英、德、法等国,访问很多艺术博物馆,归国后写成《西班牙游记》一书。自欧洲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同时潜心从事中国书画及其美学理论的研究。
主要作品有《画理探微》、《六法通铨》、《病余录》(未写完)、《书法欣赏》。解放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写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4期),并校点古代画论、校阅《唐宋绘画史》(滕固著)等。
1962年他把家中珍藏的邓石如大量书法篆刻作品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