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体与个体的近视防控
虽然临床研究认为一些近视防控工具和手段(角膜塑形、多焦点软镜、减少旁中心离焦镜、户外活动、阿托品……)是有效的,但我们得理解什么叫“有效”。医生们常说的“有效”是指对群体的统计结果:比如100人里有82个人通过这些方法近视得到了控制,这就叫“有效”,但是对于剩下的那18个近视控制效果不好的个体来说,就是100%的“无效”。
我们可以把防控近视手段的有效性看做是一种对群体而言的概率事件,但这些方法在个体确实是有差异的,原因如下:
年龄。近视发生发展有敏感时期,敏感期近视会增加的很快。比如9岁和16岁的孩子比,9岁的孩子处于近视发展敏感期,可能不管怎么做近视防控,近视增加也会比16岁(近视发展已经趋于稳定)的不做防控,还随意“毁眼”的孩子快。
近视程度,一些近视防控手段对近视程度的控制效果不同。比如同样在做角膜塑形的两个孩子,一个100度近视,一个400度近视,同样条件下,400度近视的这个孩子近视控制效果会更好。
遗传背景。父母都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情况,孩子近视控制的效果可能就不好。
缺少户外活动和近距工作压力、儿童的依从性。这就像水池的出水口太大,使用再好的近视防控方法(进水口)也无法避免水池的水位不断下降(近视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问:别人家的小孩近视可控,我孩子就不行?——个体差异太大,随意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没有科学性。
能比较的只能是:自己和自己比。但是同一个人只能有一个选择,你并不知道选择了某种近视防控手段比“假如”没选择有多少差异。没有这个假设!
虽然临床研究认为一些近视防控工具和手段(角膜塑形、多焦点软镜、减少旁中心离焦镜、户外活动、阿托品……)是有效的,但我们得理解什么叫“有效”。医生们常说的“有效”是指对群体的统计结果:比如100人里有82个人通过这些方法近视得到了控制,这就叫“有效”,但是对于剩下的那18个近视控制效果不好的个体来说,就是100%的“无效”。
我们可以把防控近视手段的有效性看做是一种对群体而言的概率事件,但这些方法在个体确实是有差异的,原因如下:
年龄。近视发生发展有敏感时期,敏感期近视会增加的很快。比如9岁和16岁的孩子比,9岁的孩子处于近视发展敏感期,可能不管怎么做近视防控,近视增加也会比16岁(近视发展已经趋于稳定)的不做防控,还随意“毁眼”的孩子快。
近视程度,一些近视防控手段对近视程度的控制效果不同。比如同样在做角膜塑形的两个孩子,一个100度近视,一个400度近视,同样条件下,400度近视的这个孩子近视控制效果会更好。
遗传背景。父母都是近视,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情况,孩子近视控制的效果可能就不好。
缺少户外活动和近距工作压力、儿童的依从性。这就像水池的出水口太大,使用再好的近视防控方法(进水口)也无法避免水池的水位不断下降(近视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问:别人家的小孩近视可控,我孩子就不行?——个体差异太大,随意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没有科学性。
能比较的只能是:自己和自己比。但是同一个人只能有一个选择,你并不知道选择了某种近视防控手段比“假如”没选择有多少差异。没有这个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