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兰酒是黎族采用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酿制而得名。并采用了当地山中特有的植物,运用传统自然发酵的办法制成。可以说山兰酒是真正的绿色酒类。对于黎族来说,山兰酒就像国外的香槟一样,一般逢贵客来临或重大节庆才拿出来痛饮。

山兰酒的制作工艺非常的原始,用现今的话来说那就是纯生态、纯手工、纯味道。它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装进坛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沁入并封口,埋到芭蕉树下自然成酒,一年后呈黄褐色,数载则显红色甚至黑色;二是将蒸熟的山兰米和碾碎的“球饼”混合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中,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筐下的陶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纯液,呈乳白色,酒度不高,味道甘醇甜美,酒浆很稠,乳白色中微微泛黄,入口很有质感。

山兰酒根据存放的时间长短味道而不同,刚酿好的酒存放十天左右时是甜的,这时也是黎族人通常叫“BIANG”的酒。这种“BIANG”是大多数人特别喜爱的,甜而微辣、辣而不燥,如果是放在封闭的容器内久了,开坛时真如香槟开瓶时,会发出响声。据说,酒的营养价值很高,黎家妇女生孩子之后,都要喝此酒用以滋补养身,去湿防病。随着时间久了,“BIANG”的甜味慢慢消失,酒的香味渐浓,埋入地下一年后酒呈黄褐色,数载则显红色甚至黑色,此时成真正的山兰酒。
我第一次喝山兰酒,是在三亚甘什岭槟榔谷旅游区内,那里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南本土文化的聚集地,它的一切东西都是原汁原味的“海南味”。本土居民最大的特征是“雕题离耳”。所谓的“雕题”就是纹脸,即在脸上刻图案;“离耳”就是耳朵上佩戴大的耳环。在槟榔谷,具备这些基本特征的海南人处处可见,成为一道珍贵的人文风景线。当然这里还有自酿的山兰酒和珍贵的酿酒工艺,在景区内的“酿酒坊”,完全可以体验山兰酒的原始制作方法,这样的酿酒工艺只有在海南黎苗族文化中才能体会到,中央1台也就此报道了这些快要消失的文化。
就是在这里我才发现世间原来还有一种酒,那种感觉,如同初恋一样青涩,一样耐人寻味!

景区内的“酿酒坊”,泥土为墙、茅草为顶,门前陈列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酒缸,最大的酒缸子和成年人身高差不多。仔细看看,这两个酒缸的口还是用泥密封起来的。
还有种过滤器具叫“酒滴漏斗篮”,非常精巧。用树枝以最牢固的三角造型做成支架,然后放上一个竹编的漏斗,为了达到干净卫生及多重过滤的效果,还往漏斗中放上了几张芭蕉叶。黎族同胞将带有酒糟等固体物质的酒液倒入漏斗内,经过过滤的美酒就流向下面放置的瓦罐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