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吧 关注:651,288贴子:17,721,295
  • 10回复贴,共1

【第五次幻想战闻录文评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虽然已经写了很多短评了,但是这楼专门储存长评。
短评其实更多是“阅读一遍”的体会,而这楼的长评至少有两遍,甚至达到三遍四遍。
总结一下这次的战闻录吧。
死线投稿的其实真的入围的不多,真正入围的六篇只有一篇来自于死线投稿。这还是显得有点奇妙。不过投稿数量大量增加,也是很让人欣慰的。希望那些第一次鼓起勇气参加战闻录的作者能够坚持下去。你们如果想要文评都可以来找我。不过我个人的产量不高,如果拖更请原谅。


1楼2017-08-24 10:44回复
    《幸运的巫女》
    作者:@风中的翔
    原文请到评论楼查找。


    2楼2017-08-24 10:45
    回复
      一 情节单元
      所谓情节单元指的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情节的概述。情节单元可以通过情节间的共性总结,而本文情节间的共性在于这个模式“歌声出现,面具出现,巫女做出选择,结束”。依靠这个模式,一共有三次选择。不过巫女与麟被天狗袭击的部分是个例外。按照以上理论,将本文总结如下:
      序,愤怒的巫女。
      麟等着巫女,却迎来饥饿的客人。
      第二个客人是人类,之前的妖怪却想要吃人。
      麟阻止这只妖怪,差点被吃,所幸灵梦及时将之驱赶。
      面具出现,初次对峙,挟持人质。
      二次对峙,要求巫女的审判。巫女无法选择。食人妖怪与人均被杀。
      上报紫。休息一夜。
      巫女惊闻人里起冲突。
      三次对峙。要求巫女在妖怪与人间做出审判。
      巫女选择与麟互相伪装,攻击面具。
      麟私自与紫交谈,希望帮助巫女。
      巫女与麟远望山下,互相立下志向。
      天狗袭击二人,由于对方组织严密,二人遭遇危机。
      面具出现。这次他说明了巫女为什么被袭击。
      四次对峙。麟与巫女的关系被揭发。
      人们指责巫女的失职。
      巫女做出选择,麟死去,巫女杀死了面具。
      面具原来是麟。
      收尾。紫强调巫女的职责,冷笑着巫女的幸运。
      情节单元相当于用评论者自己的语言复述情节,这是一个诠释文本的过程,同时也使得评论者的范本与文本产生区别。如果要寻找评论者的错误,从这种元理解的角度寻找最为恰当。


      4楼2017-08-24 10:46
      回复
        二 分析情节
        从情节单元的自然整合为“判断"可以看出,本文的核心就在于”审判“。从审判的角度分析文章。巫女如果不作出审判,不愿意承担某一种罪恶,那么巫女就会遭遇越来越大的损失。纵向对比巫女的三次回答,第一次不忍作答,第二次不愿作答,第三次最终作答,也许并不存在递进的关系,但存在发展的关系。巫女最终还是作出了决断,承担了比之前大的多的痛苦和罪恶。然而抽取三次回答的共性,巫女也一直想要杀死面具。在她的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一种感受:杀死这个草菅人命好似把自己作为神明的人,这个人实在是让人不爽。然而直到最后谜底才算揭晓,面具用临死前的“太好了”彻底揭开了自己身份的迷纱。此时巫女的心情恐怕相当不好。她连续两次杀死了自己最爱的人。以上是从核心矛盾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
        然而我发现,通过对那些在本文中显得次要的矛盾的解读,也可以想到作者构建三个审判以及一次冲突的用意。食人妖怪与人的审判揭示妖怪与人不可化解的冲突,巫女的寡断本身就是一种判断,在默不作声间将妖怪害死,巫女的行为本质上是杀人的逃避。埋伏的妖怪与反抗的人群的审判揭示这种矛盾发展之后人与妖怪更加激化的冲突,巫女不进行调解二者的职能,甚至没有能力去这么做。而人们的上访以及天狗的围杀则是说明在冲突激化的情况下,巫女也逐渐失去信任。本身已经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危局,整个幻想乡缺乏调解人的存在。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到要杀死对方的程度,那么共同的选择就是把那唯一的调解人解决,由此整个幻想乡都陷入破碎的危局中。作者在投稿最后说明“人与妖怪矛盾的负循环”,说的就是这种局面。纵向对比历次审判,可以发现作者已经把自己对幻想乡政治结构的思索隐藏到情节的设定中了。但是从审判的角度进行理解,还是有一个现在没有弄懂的地方。最后一次审判,一方是麟,一方是人类,与其他两次审判的结构其实完全不同。尽管面具是通过挑动人妖对立情绪,进一步加深巫女的信任危机,但是这次审判审判的其实不是人妖矛盾应该如何抉择,而是审判巫女在自己的职责和自己的爱情中选择哪一方。巫女最终选择了自己的职责。我之前在评论中提到过,面具的做法只能引发巫女对面具自己的仇恨,但是不能引发巫女对自身职责的认可。我这种批评前印象实际上只能说部分正确。在最终做出选择之后,巫女首先轰杀了面具,这表明巫女与面具的矛盾恐怕是巫女除了人妖矛盾之外更在意的东西,之前两次的兵谏可能没有起到作用。然而面具最终公开自己身份,巫女恐怕一定会了解到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巫女恐怕一定会认识到“决断”的作用吧。面具最后应该是成功了。所以从全文的角度来看,我这个判断是做错了。
        现在让我们回头注意情节单元中两个游离在核心矛盾以外,以至于我们略过的部分。开头,收尾,以及麟的咨询,还有巫女与麟的互动。巫女与麟的互动往往是表明二者的亲密关系,也将最后巫女的判断显现的更加庄重,更是舒缓一些文章的节奏。无需多提。开头与收尾是同一幕场景,这可以从”把时间转回最开始“这句话看出来,将两个场景按照时间联系合并:巫女愤怒,魔理沙试图询问为什么,紫感叹巫女的责任,魔理沙坚决的表明自己的朋友立场。紫几次三番表明巫女的责任,恐怕她自己才是这次事件的幕后主使,最次也是默许了这次事件的出现。而紫的感叹”巫女很幸运“,这可不止是扣题。在这种时候这样感叹,就好像把这个事实直接呈现出来了:巫女在杀死了面具之后,愤怒的回到神社。实际上这两个场景存在着时间的关联。巫女愤怒,是不是在找紫呢?这个我们倒是不得而知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游离部分是麟向紫进行的咨询。麟咨询自己应该怎么做,而紫说明巫女的职责,想要让她明白未来将有什么发展。这一段第一次提出了幸运的巫女这个概念,也让人一瞬间对面具的做法有了一定理解。放在文章中间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游离部分。我本来有这样一种猜测。这个部分的麟其实不是正文故事中的麟,而是按照本来没有面具的世界线发展最终会出现的麟。麟在未来同样矛盾激化的时候咨询了紫,明白了未来但是没有办法改变,在巫女死后(或者是巫女没有死的情况下)回到过去扮演自己作为面具的角色教导巫女。然而这一个游离部分的内容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甚至“隙间妖怪想让她知道未来,而她知道了吗?”根本不能推理出任何有效的麟的选择。看上去另外一种解释也是完全合理的: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是决定自己和巫女一同度过。


        5楼2017-08-24 10:48
        回复
          四 对批评前印象进行反思
          首先总结一下我的短评。我的短评大概可以用一句话这么描述:首尾扣得起来的文章,但是沉重的背景显得没有合理性。首尾扣得起来说的是开头以及收尾的同时性,然而这是正常人都看得出来的,说起来没什么意义。从篇幅的占比以及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当时的叙述重心其实放在背景的合理性上。而对于背景的合理性,评委1也有一定的批评。在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并且进行揣摩之后,我仍然认为这种批评是有道理的。因为幻想乡在这篇文章中确实被描述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不稳定结构。简单来说,缺少了很多“妖怪贤者”“神明”之类的存在,因而显得不尽如人意了。作者的想法大概是这样:我借幻想乡的背景表达对巫女职责的思考,但是读者同样也会根据自己对幻想乡的认识对这种思考进行反驳,更何况黑深残的背景如果引发读者的讨厌,读者很容易去找茬。这篇文章本身应该不是非常黑深残的,说的也是事实,只不过没有考虑到幻想乡本身的稳定性而已,真正引发“黑深残”观感的是面具过分的做法。这让读者讨厌,进而反而让读者批评这篇文章了。综上所述,这篇文章进行的思索有益,但是不能让人完全认同。同时,我们两个评委之前的批评也确实受到了情绪影响。这是对作者的一种不公正。
          这样我们的话题就又回到这个面具上来了。这不是一个原创角色。但是我有询问过战闻录的几位评委,他们几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面具的身份。我们又可以看到,作者在面具死亡的那一段明确的指出了面具的身份。这难道是评委七个人全部都没有看到,不认真阅读吗。我想这不太可能吧。更有可能的是,面具这个角色很难让人和麟联系起来。首先,麟的形象和面具有很大差别,麟显然也想在人妖之间进行折中,而且这个角色相当温柔。文章也根本没有说明对于麟来说是爱更重要还是其他人的生命更重要。两个形象的差距太大了。尽管麟的三秒跳跃仔细想来可以和面具起到同样的效果,但是这实在是很不显眼了。作者在这个方面是没有做好的。其次,面具的出场非常有“逼格”,歌声、压迫感,这也和麟的气质相差甚远了。其实无论我怎么说,都是这一句话,作者没有做好“面具是麟”的暗示和铺垫。而让读者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读者要么认为强行黑深残,要么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显得可笑。这可能在这篇文章中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其实面具这个人物在事后想来,和宇智波带土有很大的相似度。对攻击几乎免疫,压迫感,以及身份揭晓的出其不意感。(不过由于各种伏笔,带土是面具男可能早就被人知道了)


          8楼2017-08-24 10:49
          回复
            五 文章的节奏
            文章具有激发读者情绪的能力,有的文段让读者的情绪稍稍舒缓,有的文段让读者情绪激动,有的文段让读者紧张。而不同的具有不同情绪效果的情节组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节奏。
            这篇文章开头的情绪是好奇,第一次对峙的情绪是从轻快到紧张、不解,第二次审判是紧张,第三次审判是更紧张以至于不解。按照古典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文章间的发展无非是情绪由高到高,由低到低,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但是我们常见的是前两者,为什么?因为文章如果不断处在一个让人紧张激动或者处在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步,文章不仅会显得高潮无力,也会让读者过分激动以至于看不到一些情节的内容。一篇好的文章暗示读者情节的真相以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情感的体会,因此作者学会控制读者在阅读时的情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本文不足的另外一个地方,节奏绷的太紧了。冲突,冲突,还是冲突。中间几乎都没有什么休息,就马上又开始了。实在是有点让人感觉劳累。在文章最后出现判断力的下降其实也显得很正常了。因为作者可能有些“详略不当”了。


            9楼2017-08-24 10:50
            回复
              六 说说文笔
              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可能是作者根据自己思考设计文章情节的能力,但是节奏和人物的表现让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大打折扣,实在是非常可惜。另外一种能够影响读者观感的是文笔,在第一次阅读时影响尤为巨大。本文作者文笔的特点在于擅长构造。这个构造首先体现在开头的一连串动作中,作者构造了愤怒、拍掉、消失的意象,连在一起相当具有动画感。稍稍有点可惜的是,作者说巫女最后消失在黑暗中,联想到前文说的黄昏,应该是天黑了吧?这个时候最好提一下,不然读者会对“消失在黑暗中”产生一些怀疑。不过就算有这一点小瑕疵,开头的场景仍然是值得欣赏的。
              这种构造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开头与结尾两个相对的句子中。“仿佛是在想今天晚上要吃什么似的,叶片时而左浮,时而右飘,随着风儿懒惰地晃动着。”“黯淡的黄昏,天照大神带来的光热已经褪去,只剩下一片淡黄的枝叶无精打采地靠在台阶边。”,叶子的场景其实出现了两次,我认为这可能是作者刻意的设计。表现文章行将结束。
              不过作者在文笔的表现、用词上可能有些问题。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仿佛是在想今天晚上要吃什么似的,叶片时而左浮,时而右飘,随着风儿懒惰地晃动着。”这里似乎是想描述叶子的懒惰?但是这恐怕和想晚上吃什么没有关系吧。其次,这可能是要说秋天的那种懒散的气氛,但是最好要把烦闷的气氛一起点出来。这是从思路上来说。其三,“左浮”“右飘”并不是十分工整,更显得有些凑对句的嫌疑。作者在文笔的某些方面做得好,某些方面做得不好。从全篇文章的尺度来说,文笔其实无功无过。毕竟第一次阅读的读者一般只会有一个体会:这面具好让人不爽啊!


              10楼2017-08-24 10:51
              回复
                七 总评
                剧情很有想法。文笔无功无过。但是面具造成的黑深残气氛以及面具本身描写的不如人意转移了读者的注意点,从而使得这篇文章剧情上的用心容易被忽略。
                文章掉到入围以外可能没什么问题。因为作者的文章不太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厉害之处”,似乎也应该算是作者写作时的一种缺点了。


                11楼2017-08-24 10:51
                回复
                  在东方吧,你甚至可以看到比原文还长的文评看来我可以偷懒了,顺便求细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8-24 10:5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