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開篇的廢話
最近公私領域皆忙,打好的草稿也一直沒有時間好好修改,放上來。這兩天感謝德政(不感謝也不行,都被自動刪了兩次了),公司停擺,我也閒了來,趁隙把文章審審,放上來。同樣的,我的文章會又臭又長,看待觀點,也是從現實的國術去研究、討論的。若有觸及各位不快處,浪隨風(肥宅叔)本著虛心接受,口頭改進的原則,堅決不改,蟹蟹只叫(大誤)。
好的,在前面討論過劍法(獨孤九劍)、掌法(降龍十八掌)、內功(龜息功)後,這次肥宅叔將魔掌放到了輕功上。
金庸作品中出現的輕功種類很多,有名字沒名字的,有名氣無名氣的,金迷們隨便列舉,就能叫出一大串名字
什麼靈鰲步、金雁功、梯雲縱、凌波微步、神行百變、一鶴沖天、瞬息千里、瞬息萬里、一葦渡江、倒踩三疊雲等等。那麼這些輕功,與國術中的輕功,有何區別?哪些是有可能重現的?哪些只是藝術家美好的遐想呢?
要說明這點,我覺得有必要先把輕功包含的技術範圍理一理。
傳統武術的輕功,其實囊括了:
下盤扎根類的功夫:戰鬥時身體的平衡感、穩定性,具體的訓練方法後面有機會再補述。武俠小說中常見的站樁、弓馬步、麒麟步、千斤墜、金雞獨立,都屬於這類的。
進攻暨閃躲的步法與身法:戰鬥時的步子的移動方式,比如說常見的正反三才步;八卦掌的扣步、擺步;八極拳中的疾箭步、淌泥步等等。廣義的還包含身體的動作,出鏡率最高的,大概就是鐵板橋(折腰讓上半身後仰,再靠腰腿之力直立上身),與鷂子翻身(側翻閃避,其實跟三才步一樣,也分正反)了。
快速架勢回復與暫避鋒芒式的退讓:前者代表性的有鯉魚打挺,是在被人打倒在地後,彈跳起身回復作戰姿勢的動作,考驗施展者的腰力、腿力、身體柔軟性。後者像倒踩三疊雲這種,它不是作戰中的近身攻防閃避,而是以”倒著跑”、”倒著跳”之類的方式,在保持對對手的警戒下,快速地撤離戰場。
地形適應:最出名的踩高高低低的梅花樁。要知道真正的江湖鬥殺,不太可能總是雙方明槍明刀地擺擂台,在山野間直接碰到開打的機率,遠高於在人工建築的平地上動手。沙地、泥地、淌水地、山坡地,都有可能。除此之外,在搖晃的船上,或在窄巷中對打者也有。前者輕功中有專門配合在船舶上的訣竅,後者就脫離了輕功的範疇,入了短打、擒拿的分野,在此我們不予討論。
攀爬與在密林、山地、建築物群中的快速移動:這類的輕功,其實跟現代的跑酷(又稱自由奔走),或日本忍術中的早驅之術、山驅之術一樣,都是屬於登高、移動,講究如何有效率地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指定目標處。以前馬幫裡的高手,或江湖上的飛賊,很多深諳此道。
馬拉松式的長跑:這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只要長期訓練,就可以慢慢將體能練上去。但其實調整呼吸,與跑步時的姿勢,都是有講究的。前者已經屬於內功的領域,後者就是輕功的方面了。大體上,與現代體育競技中講求、使用的技巧一樣,大同小異。比如呼吸兩短一長,,跑步時身體稍微前傾,落腳時腳根不要踏實了等等。
綜上所述,輕功兩個字,其實包含了大學問。牽連到許多基本功(身體素質培養)、招式套路(動態視力、反射神經)、內功(呼吸調整、體能分配與爆發),那金庸所創作的著名內功,實際的可行性幾何呢?
最近公私領域皆忙,打好的草稿也一直沒有時間好好修改,放上來。這兩天感謝德政(不感謝也不行,都被自動刪了兩次了),公司停擺,我也閒了來,趁隙把文章審審,放上來。同樣的,我的文章會又臭又長,看待觀點,也是從現實的國術去研究、討論的。若有觸及各位不快處,浪隨風(肥宅叔)本著虛心接受,口頭改進的原則,堅決不改,蟹蟹只叫(大誤)。
好的,在前面討論過劍法(獨孤九劍)、掌法(降龍十八掌)、內功(龜息功)後,這次肥宅叔將魔掌放到了輕功上。
金庸作品中出現的輕功種類很多,有名字沒名字的,有名氣無名氣的,金迷們隨便列舉,就能叫出一大串名字
什麼靈鰲步、金雁功、梯雲縱、凌波微步、神行百變、一鶴沖天、瞬息千里、瞬息萬里、一葦渡江、倒踩三疊雲等等。那麼這些輕功,與國術中的輕功,有何區別?哪些是有可能重現的?哪些只是藝術家美好的遐想呢?
要說明這點,我覺得有必要先把輕功包含的技術範圍理一理。
傳統武術的輕功,其實囊括了:
下盤扎根類的功夫:戰鬥時身體的平衡感、穩定性,具體的訓練方法後面有機會再補述。武俠小說中常見的站樁、弓馬步、麒麟步、千斤墜、金雞獨立,都屬於這類的。
進攻暨閃躲的步法與身法:戰鬥時的步子的移動方式,比如說常見的正反三才步;八卦掌的扣步、擺步;八極拳中的疾箭步、淌泥步等等。廣義的還包含身體的動作,出鏡率最高的,大概就是鐵板橋(折腰讓上半身後仰,再靠腰腿之力直立上身),與鷂子翻身(側翻閃避,其實跟三才步一樣,也分正反)了。
快速架勢回復與暫避鋒芒式的退讓:前者代表性的有鯉魚打挺,是在被人打倒在地後,彈跳起身回復作戰姿勢的動作,考驗施展者的腰力、腿力、身體柔軟性。後者像倒踩三疊雲這種,它不是作戰中的近身攻防閃避,而是以”倒著跑”、”倒著跳”之類的方式,在保持對對手的警戒下,快速地撤離戰場。
地形適應:最出名的踩高高低低的梅花樁。要知道真正的江湖鬥殺,不太可能總是雙方明槍明刀地擺擂台,在山野間直接碰到開打的機率,遠高於在人工建築的平地上動手。沙地、泥地、淌水地、山坡地,都有可能。除此之外,在搖晃的船上,或在窄巷中對打者也有。前者輕功中有專門配合在船舶上的訣竅,後者就脫離了輕功的範疇,入了短打、擒拿的分野,在此我們不予討論。
攀爬與在密林、山地、建築物群中的快速移動:這類的輕功,其實跟現代的跑酷(又稱自由奔走),或日本忍術中的早驅之術、山驅之術一樣,都是屬於登高、移動,講究如何有效率地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指定目標處。以前馬幫裡的高手,或江湖上的飛賊,很多深諳此道。
馬拉松式的長跑:這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只要長期訓練,就可以慢慢將體能練上去。但其實調整呼吸,與跑步時的姿勢,都是有講究的。前者已經屬於內功的領域,後者就是輕功的方面了。大體上,與現代體育競技中講求、使用的技巧一樣,大同小異。比如呼吸兩短一長,,跑步時身體稍微前傾,落腳時腳根不要踏實了等等。
綜上所述,輕功兩個字,其實包含了大學問。牽連到許多基本功(身體素質培養)、招式套路(動態視力、反射神經)、內功(呼吸調整、體能分配與爆發),那金庸所創作的著名內功,實際的可行性幾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