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吧 关注:844,990贴子:52,812,590
  • 27回复贴,共1

從現實拳理來看待金庸小說中的那些輕功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一:開篇的廢話
最近公私領域皆忙,打好的草稿也一直沒有時間好好修改,放上來。這兩天感謝德政(不感謝也不行,都被自動刪了兩次了),公司停擺,我也閒了來,趁隙把文章審審,放上來。同樣的,我的文章會又臭又長,看待觀點,也是從現實的國術去研究、討論的。若有觸及各位不快處,浪隨風(肥宅叔)本著虛心接受,口頭改進的原則,堅決不改,蟹蟹只叫(大誤)。
好的,在前面討論過劍法(獨孤九劍)、掌法(降龍十八掌)、內功(龜息功)後,這次肥宅叔將魔掌放到了輕功上。
金庸作品中出現的輕功種類很多,有名字沒名字的,有名氣無名氣的,金迷們隨便列舉,就能叫出一大串名字
什麼靈鰲步、金雁功、梯雲縱、凌波微步、神行百變、一鶴沖天、瞬息千里、瞬息萬里、一葦渡江、倒踩三疊雲等等。那麼這些輕功,與國術中的輕功,有何區別?哪些是有可能重現的?哪些只是藝術家美好的遐想呢?
要說明這點,我覺得有必要先把輕功包含的技術範圍理一理。
傳統武術的輕功,其實囊括了:
下盤扎根類的功夫:戰鬥時身體的平衡感、穩定性,具體的訓練方法後面有機會再補述。武俠小說中常見的站樁、弓馬步、麒麟步、千斤墜、金雞獨立,都屬於這類的。
進攻暨閃躲的步法與身法:戰鬥時的步子的移動方式,比如說常見的正反三才步;八卦掌的扣步、擺步;八極拳中的疾箭步、淌泥步等等。廣義的還包含身體的動作,出鏡率最高的,大概就是鐵板橋(折腰讓上半身後仰,再靠腰腿之力直立上身),與鷂子翻身(側翻閃避,其實跟三才步一樣,也分正反)了。
快速架勢回復與暫避鋒芒式的退讓:前者代表性的有鯉魚打挺,是在被人打倒在地後,彈跳起身回復作戰姿勢的動作,考驗施展者的腰力、腿力、身體柔軟性。後者像倒踩三疊雲這種,它不是作戰中的近身攻防閃避,而是以”倒著跑”、”倒著跳”之類的方式,在保持對對手的警戒下,快速地撤離戰場。
地形適應:最出名的踩高高低低的梅花樁。要知道真正的江湖鬥殺,不太可能總是雙方明槍明刀地擺擂台,在山野間直接碰到開打的機率,遠高於在人工建築的平地上動手。沙地、泥地、淌水地、山坡地,都有可能。除此之外,在搖晃的船上,或在窄巷中對打者也有。前者輕功中有專門配合在船舶上的訣竅,後者就脫離了輕功的範疇,入了短打、擒拿的分野,在此我們不予討論。
攀爬與在密林、山地、建築物群中的快速移動:這類的輕功,其實跟現代的跑酷(又稱自由奔走),或日本忍術中的早驅之術、山驅之術一樣,都是屬於登高、移動,講究如何有效率地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指定目標處。以前馬幫裡的高手,或江湖上的飛賊,很多深諳此道。
馬拉松式的長跑:這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只要長期訓練,就可以慢慢將體能練上去。但其實調整呼吸,與跑步時的姿勢,都是有講究的。前者已經屬於內功的領域,後者就是輕功的方面了。大體上,與現代體育競技中講求、使用的技巧一樣,大同小異。比如呼吸兩短一長,,跑步時身體稍微前傾,落腳時腳根不要踏實了等等。
綜上所述,輕功兩個字,其實包含了大學問。牽連到許多基本功(身體素質培養)、招式套路(動態視力、反射神經)、內功(呼吸調整、體能分配與爆發),那金庸所創作的著名內功,實際的可行性幾何呢?


1楼2017-08-25 16:56回复
    其二:凌波微步與神行百變的盲點
    我看很多吧友,在討論金庸小說中,必學的幾門武功時,凌波微步總是榜上有名。因為它給人的印象太深刻了,也是段譽武功中,唯一一個能穩定發揮的。
    不過...,與它的同類神行百變一樣,這兩門武功的可行性與實用性,真心不高。因為它再怎麼神奇,終究只是"步法",而只要是步法,那必然要受到地形的限制。在平地它也許真能發揮迷惑敵人視覺,出乎對手意料,順利地閃躲移動...,
    但!
    只要地形有了高低起伏、或障礙物林立,凌波微步與神行百變這類步法的功夫,就要大幅受限。不能說完全不能用了,但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還有在搖擺的船上、泥濘的沼地、難以讓反作用力正常作用的沙地上,幾乎可以預見,這兩門功夫施展的難度必然會上升。除非真有神奇的內力,讓人能夠提氣輕身,踏沙無痕、踏雪無痕,要不然在這些地形上,凌波微步恐怕飄逸不起來,神行百變應該也是變不出花樣。
    前面在獨孤九劍那一篇我曾大膽提出假設,認為易經六十四卦,套用在武學中,可視為八個方位,八種高度的三維座標。同理,若真要還原凌波微步的面貌,我猜想,是將人的移動、前進、後退、轉彎等方向,用易經六十四卦串聯起來。
    譬如以乾為北,象徵人的前方,坤為南,象徵人的後方,那麼當我說10、2(天地否、坤為地),那就是進一退三。當我說16、59(雷地豫、風水渙),就是讓你往左斜後退步兩步,然後以當時的方位,向右前進一步,然後再向右橫跨一步。
    這麼一來,只要你熟悉易經,就可以組合出64的平方,4096種移動步伐。而凌波微步就是以這套組合為骨幹,教你如何移動,欺瞞對方的視覺,鑽對方心裡的空子。神行百變作中雖無詳述,想來若要實現,原理也與凌波微步類同。
    然而,這種急速移動中轉換方向的動作,是很消耗體力的;操作上也要求施展者,熟悉易經與各種轉折的動作,難度不小;加上剛剛說的,地形的限制,所以在實戰中,凌波微步與神行百變這兩門功夫,我認為,實用性是不高的。假設...,世上真有這兩門功夫的話......。


    2楼2017-08-25 16:57
    回复
      其三:無視地心引力與物理常規的一鶴沖天與梯雲縱
      常看影視劇作中的武俠片,吊威亞(鋼絲)那種的朋友,應該對高手們動不動一跺腳,也沒助跑,就平地拔高,跳到樹上或屋簷上;亦或人在空中漫步,踏著空氣,讓身體再往前,或來個空中兩段跳,這些畫面很熟悉吧。
      前者,一腳跺地,拔起身形,小說中常見的稱呼為一鶴沖天,又或一飛沖天。
      後者,在空中無依無靠,再度跳躍的招式,就比前者出場率高多了...,最有名的代表,當屬武當的輕功,梯雲縱。
      很不幸,這兩種輕功雖然看著美妙,聽著美好,但以這個世界的物理法則來說,都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傳統武術中的輕功,在移動拔高時,通常是助跑、蹬牆、抓攀、翻身,用一連串的行動巧妙地分配體力,適時地爆發,來達到登高的效果。至於在實戰中,國術是不鼓勵人雙腳離地的。甚至單腳中踢、高踢,也很少。因為踢這個動作,力道大但速度慢,又很容易讓自己的勢(平衡)崩掉,萬一人家抱住你的腳,翻倒你,跟你玩起絞纏、固鎖等地板技;或在你腳臨身前,進馬出招,你只剩一枝腳抓地,很容易就被打退或打倒在地。
      即便是忍術中,有飛肩之術,純靠自己的身體素質,躍過人肩榜高度者,也講求施術者體態輕盈,且需助跑。而且忍術中的這項技巧,是讓人用來突破包圍逃跑的,不是用來作戰的。
      那麼,悠悠歷史長河中,難道就沒有類似憑空兩段跳的記載嗎?
      有!
      中國的部份,由於記載多與神仙一流混雜,凌空踏步的記錄有之,兩段跳的文字敘述卻沒有。但在鄰國日本,確實有類似的紀錄。戰國時代,甲斐、信濃地方的大名(地方諸侯)武田信玄,曾遇過一位來跟他毛遂自薦的忍者,名叫加藤段藏。他自稱可以輕鬆地翻過外牆,侵入任何守備森嚴的城堡中。
      武田信玄不信,讓他當著自己與家臣的面前,實際表演一遍。由於他口氣實在是太滿了,促狹的信玄為了看他出醜,暗自在城牆的內邊,安排了長槍手列陣以待,等著看他撞到槍口上。當然,他事先交代了士兵,不會真地傷了來投的能人異士。
      不想這位段藏兄,神乎其技,在飛越城牆的那一刻,看到底下的槍兵時,居然腳步凌空虛點,倒飛回去,然後毫髮無傷地從別的牆段飛進來,向信玄邀功。
      信玄驚呆了!
      這簡直不是他所熟知的忍術,而是妖法了,於是他假意攏絡,大讚加藤的忍術過人,將他灌醉,然後命家臣殺了他!原因是,這種妖術,能興家也能滅家,不可留於世上。被日本人自己吹上天的風林火山,武田信玄公的氣量,也就是這樣了。他生涯中,幹過類似這種小肚雞腸之事者不少,可不是我特意黑他。
      回到正題上。由於中日都有類似的記錄,因此,我不敢武斷地說,凌空踏步與兩段跳,絕對不可能。也許只是魔術手法、也許只是古代民智未開誤傳,然而這些記錄是確實存在的,也是當今電視武俠劇敢亂演的底氣之一,但就科學的角度而言,我還是不得不說,要重現這種技藝,難度是非常高的,高到我都看不到盡頭。


      3楼2017-08-25 16:57
      回复
        其四:比較靠譜的那些輕功們
        接二連三地否了金書中幾門著名輕功的可能性,也該說說那些實踐性較高的,圓一圓各位朋友的武俠夢。
        那些金書以外也能見到的招式動作,我就不細說了,只提個大概。如:
        細胸巧翻雲,細胸是一種小型的鷹,撲擊後翻身遠颺,通常是指後空翻。耗力且兩腳離地,動作雖華美,在國術中其實並不太常用。常見於梁羽生的小說中,日本忍術中對應的身法,又稱空岩之術。
        燕青十八翻,跟鷂子翻身、燕子三抄水都是類似的功法,不光是步法,還包含的身法,有翻、蹲、屈、伸、閃、轉、騰、挪等動作者。可單純用來閃避,也可一邊閃躲,一邊移動。
        縮地成寸、瞬息千(萬)里,只是名稱不同,原理都差不多。就是配合呼吸,讓下肢(想成第五肢的自己去面壁思過)的力量瞬間爆發,從腳趾頭到腳踝、小腿、膝蓋、大腿、腰,同時連貫用力,一口氣縮短敵我距離,衝到對方跟前,讓其猝不及防,中招倒地。如果說疾箭步大家沒概念的話,那麼浪人劍心(台譯神劍闖江湖)中,志志雄真實的手下,十把刀的第一刀,天劍宗次郎的縮地,大家可以去看看。漫畫的效果誇張了,但原理差不多就是這樣。
        張無忌施展的壁虎功,在其他武俠作品中也很常出現。理論上它是靠內力,讓手腳產生一定吸力,在不是那麼平整的牆面上,可以手腳並用,向上攀爬。這門功夫我後面再說,這裡先帶過。
        接下來四款是金書原創,或因金書有名者:
        金雁功在金書中以兩種面貌呈現,射鵰中郭靖初時靠著繩索,手腳並用,攀爬角度接近垂直的山壁,馬鈺並傳他玄門道家的呼吸吐納功法,幫助他短時間內袪除疲勞,快速回復體力,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到了神鵰中,郭靖岀城與人混戰,回城時城門封鎖,他用腳掌前緣蹬踢城牆,蹭蹭蹭地往上爬升。這樣的功夫,有可能嗎?有的,他就結合呼吸吐納內功的攀岩罷了,上下的激烈運動,鍛鍊人身體各部分的肌肉,最終,有可能能像神鵰中那麼神奇,只靠腳底板就能登高直躍。
        但要練到這一步,許多人可能過了自己肉(防和諧)身的巔峰期,都還練不到。
        蛇行狸翻、泥鰍功,跟燕青十八翻一類的功法,分類是一樣的,但原理有些不同。蛇行狸翻在人已經架勢崩了,倒在地上時,如何閃避對手攻擊,拉開距離,在安全的地方重整架勢;泥鰍功則是類似結合了軟骨功、瑜珈等功夫的身法。理論上,這兩種功夫也是可行性很高的。
        倒踩三疊雲,前面說過,它的要義再”倒”上,是你人面向前方,看著敵人,腳步後退或後躍,這也是可行的,但風險也不小。要是沒搞清楚地形,退著退著撞到牆壁、踩到坑裡、掉下懸崖,那就不好笑了;若是一口氣撞到後面敵人的刀口下,那就更冤枉了。
        以上,是武俠小說含金書中,那些比較有機會實踐的輕功。


        4楼2017-08-25 16:57
        回复
          其五:理論上可行的一葦渡江與草上飛
          金書中雖沒給出明確的名字,但凡小龍女踩著人家劍與人相鬥,歐陽鋒踩在樹梢上隨風擺動,韋一笑人稱草上飛的輕功,其實都是跟一葦渡江相同原理的輕功:
          在高速移動下保持身體平衡;在狹窄地落腳點上合理地分配自己的重量,並保持自己的身體平衡;附帶一提,內功有加分。
          喜好武術的朋友們可能有看過劉家輝早年演過的電影,少林三十六房(不是行房)中,踏浮木過水的情節;或是網路上留傳的少林武僧,踩著水上漂浮的三合板,在水上奔跑數十米。這些就跟探索頻道的節目,謠言終結中,大面積輪胎的摩托車,以高速行駛水面近一公里才沉一樣,理論上是可行的。
          只不過,理論與實際的距離,有時就像你跟我距離一樣,我在螢幕這頭,你在螢幕那頭,難以打破。
          要在高速移動中保持平衡,除了外功的下身功夫要練到山推不倒,腿動風隨外,腳掌的敏感度也要練成我之前在其他篇說過的功夫,聽勁!
          不是兩隻手版的,而是穿著鞋的雙腳版本。
          腳上的觸覺要練到對震動敏感無比,可隨時感觸到自己腳下的情況,調整自己的姿勢,合理的分配體重。
          這遠比雙手的聽勁還難練!
          一來,腳掌的靈敏度本就不如手,二來人時時穿著鞋子,三來神經到腳的距離,是到手的兩倍。所以非常非常非常地難練成。若說現今社會,有錢有閒有心有天賦的人,又有真會的老師教,花錢雇幾個拳靶子,苦練個幾年,還有機會練成雙手聽勁,那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走繩踏索,從光腳到穿鞋,把雙腳聽勁練起來這事,我便絲毫不看好,也不認為現在還有人能練得成。
          寄然沒有人能練得成腳上的聽勁,那麼一葦渡江這種功夫,就很難實現。
          別的不說,就是這類輕功的入門中入門,踩著人群的肩膀、頭頂快速移動,架勢不崩,你就只能在電影中看到,若這想實施,呵呵,孩子早早洗洗睡吧。


          5楼2017-08-25 16:58
          回复
            其六:內功與輕功的關係(踏沙無痕、踏雪無痕、壁虎功等)
            在武俠小說中,常可接觸到一個觀念。輕功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內功的修為,輕功本身的技巧、招式,好像只是末節。真實的國術中,也是這樣嗎?
            這其實是小說家對功夫的誤解。
            功夫大體上分為內、外功。用簡易的說明來解釋,你可以理解為,調解呼吸、促進體內激素、控制心跳、血壓等內在環境者,為內功;鍛鍊肌肉、筋脈、反射神經、骨骼密度、體表角質化(長繭)等,為外功。
            從我剛剛一路描述下來,各位應該也可以發現,實際上輕功大部分靠的,還是人體肉(防和諧)身的肌耐力、爆發力、眼力、體力的多,內功所涉範圍,雖然對輕功的施展有助益,但不是絕對的。
            那為何小說家會有這樣的誤解呢?
            歸根究柢,還是因為將內力、真氣,過度神化與渲染了。
            內力稱之力,你可當它是內臟出力,除了身體四肢出力外,五臟六腑也幫著出力,自然是比發力時還停留在只靠身體的人,來得厲害。真氣稱之為氣,你可以當它是一種你摸不到、碰不著,但感受得到(體溫變化)的能量,它可以短時間增加你的肌耐力與爆發力,也能夠轉化成覆蓋身體某部位甚至全身的動能,讓你出掌時帶起剛風,或變成吸力,給你隔空取物(擒龍功、控鶴功、吸星手)。
            因此,內功與輕功的關係,較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內功有成者,在施展輕功時,不管是長跑、短跑、登高、閃躲,都能比純練輕功而不練內功者,表現得更好。但如果你完全沒練過輕功,不知輕功的訣竅,只是內功有成,那麼你會是一個比正常不會輕功的人,跳得高、跑得快、體力好的人,但不表示你在沒受過教育訓練的情況下,知道如何省力、快速地爬上樹。你能快速爬上樹,只是因為你在內功的作用下,身體素質較一般人好罷了,實際上你仍然是用的笨方法,以更多的消耗上樹。
            而武俠小說中常見的踏X無痕,不管是雪、沙、還是翔,或是壁虎功,就是結合了我上一篇的腳上聽勁、內功、輕功後,理想中輕功所能展現的最高境界。
            所謂的踏X無痕,並不是說完全不留下痕跡,而是說留下的痕跡輕微,難以察覺,風一吹,雪一落,就能輕輕掩蓋。而壁虎功,則是將內力、真氣用吸力的方式運用,讓人在著力點少的攀爬面上,仍可上下。但要一邊吸著牆壁,一邊還能出力把頭頂的重物推開,那就強人所難了。張無忌要真能這麼幹,那他就不是武林高手,而是修仙大家了。


            6楼2017-08-25 16:58
            回复
              其七:現實中輕功的鍛鍊方法(請千萬不要盲目嘗試)
              說了這麼多,各位有沒有蠢蠢欲動,想練一練輕功?
              我想應該是沒有。
              但為了人群中少數的異類,在這裡還是介紹一些練輕功的入門方法。那一類基本功如大聖樁、中平樁,或弓馬之法,我就不說了。因為很多人聽了,可能會不把它們當成是輕功。
              先說說日本人傳下來的煉鋼土法。
              你別小瞧土法,有時功夫能不能成,不在方法精不精細,而在於人能否克制住自己好逸惡勞的心性,,堅持下去。
              忍術中關於輕功鍛鍊法,較著名的有三種。一是跳苧麻,就是在春夏間種下生長快速的苧麻種子,待其冒芽生長後,每天往返從它頭上跳過一兩百次。這方法看起來很蠢,但苧麻大概三個月內,就能長到一米一二高,堅持下來後,短距離助跑後可跳到一米二的高度。在戰國時代,日本人因營養不良與習慣跪坐,平均身高就一米四左右,能助跑跳過一米二,已經能在包圍中,飛肩而出。
              另一個是飄褲帶,纏著尾巴很長的丁字褲(不是情趣用品那種),讓人幫你扶助尾端,跟著你一起跑,跑一段時間後放手,讓你持續長跑,保持褲帶不落地一段時間者,方為小成。題外話,類似的鍛鍊方法,國術中也有,但是是讓人下山坡,用跑的,跑完之後不可坐臥,要趁熱喝一些中藥秘方,防止內傷。
              最後一種叫水蜘蛛,是在腳上穿戴下面綁著兩塊圓木板的鞋子,想辦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然後就像穿雪鞋一樣,在平靜無風浪的水面上中,學習水黽,短距離滑行。你還別笑,這種訓練方法,可比一葦渡江的難度小太多,也算他們別出心裁。
              至於國術中的輕功,最常見的是踩梅花樁,在高高低低上的木樁子上練功、過招。附帶一提,網上常見的在懸崖邊、屋頂上等危險高處練功者,那個主要不是在練輕功,而是在”淬心”,淬煉自己的心志,克服對高度與死亡的恐懼,請各位千萬千萬不要效仿。
              那沒有梅花樁的要怎麼玩?難到就沒法練了?
              當然不是,少林的短打武功,都還號稱只需臥牛之地就能練了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踩”磚樁”。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板磚的磚。
              常見的磚塊六面,取十來塊鋪在地上,在上面騰挪練武。一開始用最寬廣的那一面朝上,熟練後改讓磚頭的側面向上,等到自己熟練度高時,就可以考慮把磚頭立起來,在上面打拳。附帶一提,大成的境界是磚頭有豎立、側立、平立者,相互參雜,人在上面打拳移動,磚頭不倒。練到這一步,恭喜你,在下半身穩定、協調性這一塊,你已經達標了,你可以跟人說你輕功有成了。
              至於進攻、閃躲的步法,身法詳解,網路上一大堆,我就不獻醜了。
              那些攀爬的技巧,現今從法國流傳進來的跑酷(自由奔走),也將各類技巧彙整得差不多,說不定還遠遠超過國術最輝煌的時期,我也就不繼續說了。有興趣者,可以去了解、學習。挺刺激的,像我這樣初老的,可就無福消受了。
              好啦,下一次有空時,再來說說暗器或是橫練功夫吧,這次就寫到這了。
              覺得繁體字看了礙眼的人,我是真沒辦法。自己轉換吧,我實在不會也懶得學。


              7楼2017-08-25 16:58
              收起回复
                果不其然,沉!


                8楼2017-08-26 09:31
                回复
                  技术贴!看得好满足啊!如果国术能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我觉得挺好的啊!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7-08-26 10:02
                  收起回复
                    繁体字看的也很有意思!楼主大大来自宝岛吗?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7-08-26 10:04
                    收起回复
                      德文。。。。。。
                      。。。。


                      IP属地:辽宁11楼2017-08-26 12:36
                      收起回复
                        下班前再一頂。


                        12楼2017-08-26 16:30
                        回复
                          先帮您顶起来
                          小时候看过一个秘传武林轻功的小册子,确实有上房上楼的技术,但感觉其实是武警部队的技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8-26 16:52
                          回复
                            一切都是為了升八級啊!


                            14楼2017-09-30 14:00
                            回复
                              這篇引起的討論也少,不過我完全可以理解啦。
                              那麼一坨繁體字,願意花心思細看的人畢竟不多。


                              15楼2017-09-30 14: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