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淘乐汇吧 关注:9,989贴子:4,533
  • 12回复贴,共1

9月中小学统一换教材!一年级先识字再学拼音!老师家长怎么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下达了《关于2017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和小学科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

义务教育
六·三学制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七年级和八年级下(法治教育专册)统一使用统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历史七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
义务教育
五·四学制
道德与法治、语文一年级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其他年级册次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版本。
这意味着,今年9月开学,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替换为“部编本”教材。除此之外,德育和历史教材也将大换血。
什么是部编教材?都有哪些变化呢?这些变化该如何应对呢?老师和家长们不必惶恐,这里有小编一一整理出来的内容,以及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将为家长老师们一一支招,化解新教材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1楼2017-09-01 14:24回复
    一、为啥要改教材?
    所谓"部编本"就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除了语文,还有德育和历史。
    拿现有的语文教材来说,目前编写出版还是"一纲多本",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
    教材实施“一纲多本”制度,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的内容应该因地制宜,有所不同。
    这种制度,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出版社的积极性,教材的编写出版呈现活跃的局面,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教材的选择使用受到经济等因素左右,不能真正做到选优。
    另外,教材主要由出版社组织编写,受到一些条件限制,影响到编写出版的质量。


    2楼2017-09-01 14:25
    回复
      为此,中央决定组织编写德育、历史和语文三科教材。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部编本’教材力图在多种教材并存的情况下,起到示范作用,促进教材编写质量的提升。”
      这套新教材是中央关注和批准、教育部直接领导和组织编写的,其编写资源可以说空前雄厚。前后从全国调集五六十位专家、作家、教研员和编辑,组成编写组。
      实际参与过这套教材咨询等工作的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有上百人。教材还经过三十多轮评审,几百名特级教师的审读,以及多个省市几十所学校的试教。


      3楼2017-09-01 14:26
      回复
        二、教材改革新变化
        德育课程将更名
        义务教育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和七、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科学课程调整起始年级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各编写出版单位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对现行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增编一、二年级教材。
        (一)审定通过的增编教材从2017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三至六年级使用现行教材。
        (二)因修订审查工作尚未全部结束,仍沿用原选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得更换其他版本。


        4楼2017-09-01 14:27
        回复
          语文教材三大革新
          1打破常规,先从汉字学起
          过去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先学会拼音,才开始识字。而这回的教材“大换血”,顺序完全倒置: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安排了2个识字单元、2个汉语拼音单元和4个课文单元。让孩子们在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后,再进行13个课时的汉语拼音系统学习。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5楼2017-09-01 14:28
          回复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 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 ,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先认字后学拼音,还有一个考虑,是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对于一年级刚上学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是拼音,比较难,等于给了下马威,并不利于培养对语文课的兴趣。现在把拼音学习推后一点,能减少他们的畏难情绪。


            6楼2017-09-01 14:29
            回复
              老师家长怎么办?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表示,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
              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南方方言区的老师,为了训练一个发音,可费老劲了,效果还不好。如果认识到汉语拼音就是一个认字的“拐杖”,普通话正音无非是为了沟通,那老师的压力会小一点,辐射到学生那里负担也会轻一点,效果不见得就差。
              另外,部编本语文的拼音教学内容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将拼音教学与认字教学结合起来,学拼音结合认字,彼此融通。对此大家也要重视。
              2传统文化篇目多了
              此次教材革新,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


              7楼2017-09-01 14:31
              回复
                老师家长怎么办?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温瑞敏建议,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
                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感觉,让孩子大致上懂得写了什么,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了,不要让孩子去记什么“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因为 “珍惜春天的美好心情”之类,不是一年级孩子能理解的。
                讲王维的山水诗,也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上面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静”,我看就可以了,不必添加许多成年人理解的内容。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


                8楼2017-09-01 14:32
                回复
                  比如有一些老师教《静夜思》,教案设计的程序就很繁琐——首先放一个视频,视频中有月亮,老师问学生:你想到了什么呀?有的还让发表一个感慨,说:“月儿圆啦,人团聚了,多美好啊!可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却无法回家。"
                  他只身离家在外,看到圆圆的月亮,想起他的故乡,想起他的亲人。在深深的思念中,他通过写诗排走心中的寂寞。”这就有点“绕”,还有点“酸”,小学生怎么会有兴趣?
                  有的老师还逐字逐句地讲解,安排各种活动,什么李白的诗中有几个动作呀,分解一下,让孩子们演示一下什么叫举头望明月。这多累赘呀,于是静夜思中的“静”跑了。
                  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有的教案总喜欢来个三段论——“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
                  社会上有人开设了读“三百千”的班,说那是“读经”。夸张了。“三百千”是古代开蒙的读物,主要是认字用的,小学生读一读也无妨。
                  但要注意“三百千”并不是“经”,里边也有许多不适合现代人格发展的糟粕。小学不要开设什么“读经”班。多读点优秀的古诗文就挺好。


                  9楼2017-09-01 14:33
                  回复
                    3鼓励多读书
                    鼓励多读书这不是一句口号,部编教材为了解决学生读书少的问题,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
                    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
                    多数文章设置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10楼2017-09-01 14:3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9-04 14:44
                      回复
                        这个是什么鬼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9-04 14: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