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门外汉吧 关注:1,341贴子:17,754

【诗歌写作】诗词创作中的常见问题偶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原作者:熊东遨先生 
文章来源:本人电脑存储的资料  
 


1楼2009-02-04 10:28回复
    二、“错位”类 
     在诗词创作中(这里主要是指词),有一个虽非格律所要求,但已为历代文人骚客约定俗成的问题时常为初习者所忽略。这就是何类词适宜于用雄豪,何类词适宜于用柔婉。如《浣溪沙》、《青玉案》等,通常不用豪;而《满江红》、《金缕曲》等,则通常不用婉。由于词谱上没有这些规定,故初习者极易颠倒为之,选错词调,造成体例失谐。下边这首纪念建军节的小令便是佐证: 
     
    浣溪沙•纪念八一 
    起义南昌奏凯歌,长征万里震山河。齐心抗日勇挥戈。 
    马列高擎声远播,天翻地覆扫群魔。中华民族立嵯峨。


    3楼2009-02-04 10:29
    回复
      此作通篇都是刚劲语,与例用柔婉的《浣溪沙》极不协调。就其语言风格而言,倒是与七言诗有几分相近。如稍为增益,扩充为七言律诗,似略胜原作。 
      首句为典型的“老干体”,保留以存本色。次句裁去后三字,将第五句的“扫群魔”移入,“山河”留待后用。这一调整,顿使开篇显得堂堂正正。第三句略加改造,变易为“中原抗日戈同举”,用作颔联上比,另补入“半岛援朝剑共磨”一段史事作下比,共同撑起一半门面。“马列”一句,改造法同前,去掉“声远播”一类俗套,以“持理正”三字易之,上联也就似模似样了。下联得出亦不难,只须将前面省下的“山河”二字拈还,添些枝叶,扩充为“山河再造利民多”,其成色和上联相比,未必有差。颔联由于保持了“马列”,重整了“山河”,诗意方面也就构成了自然转折,足以和颈联一起,在篇中支梁立柱了。结语类同口号,无趣。不妨略取其意,改为“巨人昂首东方立”作第七句,别创“碧眼胡儿奈我何”七字收尾。这是不可或缺的一句,有了它,信心信念俱在其中,一股民族自豪之气便油然而生了。同样的题材,由词变为诗之后,读起来味就不一样了:


      4楼2009-02-04 10:30
      回复
        纪念八一 
         起义南昌奏凯歌,长征万里扫群魔。 
         中原抗日戈同举,半岛援朝剑共磨。 
         马列高擎持理正,山河再造利民多。 
         巨人昂首东方立,碧眼胡儿奈我何!


        5楼2009-02-04 10:30
        回复
          三、“贫血”类 
           翻开各类诗词刊物,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看似象诗,实则乏味的作品。这类作品,语言既通,格律也合,缺少的只是诗的意象与韵味。犹如一个人患了“贫血症”,外表似乎正常,实则经不起摔打。试看下边两例: 
          垂 钓 
          闲来江畔去,身着绿阴浓。 
          垂钓斜阳里,如诗如画中。 
           这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只宜粗看,不耐细嚼。之所以不耐细嚼,是因为作者自己把话说尽了。如结句的“如诗如画中”五字,这种效果,本应由读者到诗中去体味,而不是由作者自我宣示。由读者从诗中体味到的“如诗如画”是含蓄;由作者自己说出来的“如诗如画”是浅陋。何况此诗的前三句,并没有描摹出动人美景,空喊一通“如诗如画”,是无法打动读者的。要想真正达到诗画般的效果,就必须在言情状景上深掘几层,创造出另一番天地来。现在让我们沿着作者的足迹,将此诗作一番调整、改造,再来审视其艺术效果如何? 
          垂 钓 
          摇荷春水碧,夹岸柳阴浓。 
          闲向矶头坐,持竿钓画中。 
           原作和改作,同是围绕“垂钓”做文章,一个自道是“如诗如画”,另一个则引而未发。到底谁是真正的“如诗如画”,两相比照,相信读者不难作出自己的判断来。 
          游桃花源 
          车飞高速漫游春,喜见山花色泽新。 
          最是桃源风景好,归来犹念洞中人。 
          此诗文字、声律俱合规范,只是命意不新,费尽心思犹未脱俗。首句用字不经济,既云“飞车”,“高速”便应省略,难道谁还敢在闹市区“飞车”不成?次句寻常风光,随处可见,哪有半点“桃花源”特色?这就是所谓可以赠张三,也可以赠李四的“通用礼品”,若作“十里桃花一色新”,则与陶元亮“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十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自然绾合,成了此时此地的专利商标了。第三句也无趣,“风景好”应由读者从文字中去领略、体味,自家在那里说得天花乱坠,还不是空话一皮箩!末句也落常套,不如调换一个角度,不说“念”,偏说“妒”,于此诗或能横生出一段奇趣来。当然,这个“妒”字,前面须要蓄势,把原来的第三句改为“如此风光搬不走”,转合二句便成“弓开如满月,矢发似流星”了。不信你看: 
          游桃花源 
          飞车遥探武陵春,十里桃花一色新。 
          如此风光搬不走,归来犹妒洞中人。


          6楼2009-02-04 10:31
          回复
            五、“臃肿”类 
             诗词以精炼为要,能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多的意思,才算得上是高手。常见有一类诗人,下笔总是难以自控,往往把能用五言表达的内容写成七言;能用绝句写完的东西拖成律诗。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臃肿”。在当今诗坛,此病较为普遍,兹略拾数例以为证: 
            渡口菜农喜安庆长江大桥建成 
             昔往宜城苦过江,舟车风雾接龙长。 
             欣逢一座新桥阔,无耐千年老渡凉。 
             北赏黄梅花吐艳,南栽青果地飘香。 
             东流细浪琴轻奏,伴绘田园致富章。 
             此作写安庆长江大桥建成后给菜农带来的种种好处,时代精神、生活气息俱有。失在用语牵强、拖泥带水。倘压缩成五言,效果似能胜出一筹。 
            首句“宜城”二字可承题省略,道“苦”亦不如言“愁”。次句“风雾”太着拼凑痕迹,扫去为宜;“舟车”易作“车马”,可将“往昔”的时间跨度加大不知多少倍。颈联“阔”字多馀,长江上架桥,还能窄得了吗?且上下语意不畅,稍加删削,变平行为流水,岂不言简意赅?五六句词语亦欠推敲:“赏黄梅”其意已明,无端复赘一“花”,便成蛇足;“果”有香不解自“飘”,偏要让贤与“地”,也有悖常情。去掉枝蔓,纠正偏差,留下十个字便成好句。第七句更是败笔,想长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是何等声威、气势,岂可以“细浪”状之!反用一句唐诗,作“从此天涯近”,于此题可谓恰到好处。结尾承前意稍作调整,整首诗便浑然天成了。请看它的新面目: 
            渡口菜农喜安庆长江大桥建成 
            过江愁往昔,车马接龙长。 
            一座新桥起,千秋古渡凉。 
            北梅看吐艳,南果自飘香。 
            从此天涯近,同书致富章。 
             此诗压缩成五言之后,比起原先的七言来,内涵是不是更丰富了呢?通过对照,我想答案是不难得出的。 
            咏 菊 
             岸柳牵风伴白鸥,枫红云淡菊丛幽。 
             怜芳欲把情怀敞,惜玉偏当傲骨留。 
             宁愿枝头抱香老,不登楼阁避寒秋。 
             生来自有天然美,衰盛随缘无怨尤。 
             此作拖泥带水一如前例,笔墨游离则有过之。整体压缩成五言,是为所宜。题目是写菊,却不知相对集中笔墨去描摹所咏对象的个性特征,偏要安排“柳”去“牵风”、“鸥”来作“伴”,还要外加一片“枫红云淡”凑热闹。各类无关紧要的物事,开门便齐来应卯,“宾客”挤破了门洞,“主人”还有得地方容身么?真正的喧宾夺主了!这两句并非缺少美感,只是离题太远,白白浪了好镜头,不如用“自归陶令宅,三径享清幽”破题为好。“怜芳”、“惜玉”二句,有拆用成语之嫌,于菊花也不甚切。“傲骨”可“留”,“情怀”则不必“敞”,前句作“簪鬓高情见”,暗扣着杜牧之“菊花须插满头归”,岂不甚好?后半重调次序,该并的并,该淘的淘,去掉“生来自有天然美”一类套话,于五、六位置安排一联流水对,通首便生动多了。其味如何,不妨一读: 
            咏 菊 
             自归陶令宅,三径享清幽。 
             簪鬓高情见,凌霜傲骨留。 
             还将篱畔意,来饰桂边秋。 
             香抱枝头老,凭谁说怨尤? 
             不经过一番斫削,读者诸君能够看到真正的《咏菊》么? 
            篆刻缘 
            寸方巧纳地天宽,凿刃施游日月间。 
            赤白纹痕钤古韵,纵横墨迹刻新篇。 
            南宗单线求高雅,北效双刀不等闲。 
            再习家传先父志,镌疼五脏一根弦。 
             此诗写篆刻缘,格律上虽无毛病,但“纹痕”、“墨迹”、“单线”、“双刀”连带“家传”技艺,叙之惟恐不全,结果笔力均摊,无一及到深处。即事咏怀之作,最好能取其一点向深处挖掘,切忌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求全就会摊薄,一两石灰,怎么能够粉白一栋楼房呢?与其淡饮百杯,不若浓尝一盏。金石篆刻,法门甚多,七言八句岂能道得尽?道不尽,便不道。删除枝枝蔓蔓,迳作“镌到随心无古法,迎风一笑达荒蛮”,大匠无形,岂不强过说不清道不明的法门罗列?你看,“臃肿”一消,诗味不是顷刻间便浓起来了么: 
            篆刻缘 
             寸方巧纳地天宽,游刃纵横日月间。 
             镌到随心无古法,迎风一笑达荒蛮。 
            类似的例子还有《神舟五号上天》一首比较典型: 
            神舟五号上天 
             滚滚浓烟热浪腾,直冲牛斗九重云。 
             突如大地巨龙舞,顷刻神舟火箭升。 
             王母犹惊砸圣宴,玉皇又恐闹天庭。 
             为何霄汉有钻孔?五号飞船划印痕。 
             看似惊天动地,实则虚张声势。惟结尾二句想象奇特,得此二句,此诗不但可以救,而且能别创出一番天地来。 
            改造之法,先略取二、四句些许意思,翻造成“凌空一箭破重云”作开篇,接下来既不要“惊”了“王母”,更不要“恐”了“玉皇”,只须把当年大闹天宫的那位请出来,让其抓耳挠腮地嚷上两句,全诗便鲜活非常了。 
            神舟五号上天 
             凌空一箭破重云,惊煞当年弼马温: 
             哪路神仙强过我?敢来天上划新痕! 
             “哪路神仙强过我?敢来天上划新痕!”大圣爷爷都如此说了,别人还有谁敢不服气?这样侧面烘托,比直接说“神五”如何如何,要有力量、有趣味得多。剪裁、压缩、改造后的诗,浮肿尽消,当真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了!


            8楼2009-02-04 10:34
            回复
              好极了!虽只看了前面一点,已经极为赞赏。等闲下来仔细学习!


              10楼2009-02-04 13:10
              回复
                心闲方自娱,趣味从中得。偶得一二句,乐得忘尘嚣。


                IP属地:福建11楼2009-02-04 13:39
                回复
                  好好学习学习


                  12楼2009-02-05 23:21
                  回复
                    熊先生不愧大手笔,那样的烂诗也有心思去改,居然化腐朽为神奇!


                    13楼2009-02-06 15:02
                    回复
                      好好学习~
                      问候远方~~


                      14楼2009-02-08 15:32
                      回复
                        来学,谢谢远方!


                        15楼2009-02-08 19:12
                        回复
                          顺便置顶!致力于格律诗词的朋友,应该仔细读读。


                          16楼2009-02-08 21:40
                          回复
                            感谢大家跟贴!我也要好好读读,学习一下!


                            17楼2009-02-08 21:41
                            回复
                              • 123.186.101.*
                              什么乱七八糟的


                              18楼2010-08-18 13: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