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籍吧 关注:557贴子:9,717
  • 20回复贴,共1

【转载】楚汉战争的基础背景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手炒栗子。
一位军事大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07 17:23回复
    第一,就是谋战和勇战。
    这种说法本身是以讹传讹的产物。韩信序次兵书的时候,用技巧,阴阳,形势,权谋来给兵书分类。汉人沿用之,同时用这个来分类来评价前代的名将,兵权谋的代表人物就是韩信。
    估计因为就被认为是谋战派,这个本身是网络说法,历代从来没有这个说过的。而这种说法,本身是对技巧,阴阳,形势,权谋并不真正了解的产物。
    兵技巧,是任何兵法的基础,按现在的说法,对武器的性能的了解和使用,旗鼓信号的掌握,土木营建作业,军纪内务等等。
    兵阴阳,是指侦察,情报,间谍和心理战,古代将领为了吓唬大头兵,经常假托鬼神装神弄鬼,比如说大风吹倒旗帜,就掐指一算,说今夜有人袭营。实际上是侦察兵早派出去了,或者间谍已经传来确切的情报了。兵阴阳一说,连很多有名的专家都出错,说是什么占卜鬼神,涉及迷信什么的。顶多说对天时地理方面,这也是侦察和情报的内容。
    兵形势,是指战术,兵形势强调轻疾,是因为任何战术,都建立在速度的基础上。以慢打快,那是武侠小说,不是武术。
    兵权谋,是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也就是说包括了前三类。用战略来统摄前三类。
    如果说兵形势就是勇战,兵权谋就是谋战的话,那么韩信完全也可以说是勇战,因为兵权谋也包括了兵形势。
    实际上汉朝把将领归类的时候,很多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论什么风格的。比如白起,他也是兵形势,但是和勇战没有任何关系。白起从小兵做起,一生更多的体现在战术,秦国的战略,主要由应候,商鞅这些人负责的,他刚刚表露出一点战略上的才华时,就身死了。至于项羽被归为兵形势,他没有地位上的障碍,则体现了项羽本身的优缺点。搞政治的身份,本职是战略,最后的评价是一个好战术家,这也算是对项羽的一个吐槽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07 17:23
    回复
      第二,关于骑兵和骑兵战术。
      影视作品表现的楚汉战争,常常出现浩大的骑兵冲锋的场面,可惜那是艺术。
      从战国到楚汉的战争,步兵是绝对的主力。汉初,天子不能具驷骑,宰相乘牛车,这个历史时期不可能出现奢华的大规模骑兵。
      灌婴是汉骑将,他的兵力,始终在五千人左右,项羽彭城之战,集中全部马匹,最多也不过三万骑,这个三万骑是临时性的爆发,要想维持一个成建制骑兵,是需要替换马匹的,能维持的数量,要少得多。汉武光从文景之治继承的战马就有四十万匹,但是他顶峰的时候骑兵数是十万。也就是说楚汉时期,双方的骑兵数量在五千和三万之间,估计有一两万人。
      骑兵的发展,是上千年的历史过程,挽具,马鞍,马镫,蹄铁,武器,直到二战前,巴顿还因为改良马刀受晋升。楚汉时期的骑兵,基本和秦以及战国时期的骑兵等同,兵马俑很详细的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挽具,蹄铁,有。高桥马鞍,马镫这些冲击用品,没有,因为“突骑”这个词,很明确的是在两汉期间才产生的。
      就武器而言,秦时候,有弩骑兵,明显是下马骑兵。弓骑,骑射这东西,纯考验技巧,是最重要是最基本的骑兵兵器。矛骑兵早期最常见,矛骑兵最大好处就是单手。刺挑类兵器是骑兵的一大主流,特别是将领,重铠在身,显然刺比其他动作有很大优越性。但是刀才是最优秀的骑兵建制兵器,主要是方便取的和降低反作用力。越到近代越是如此,蒙古骑兵,拿破仑的胸甲骑兵,一二战骑兵,全都是马刀盛行。
      汉朝时期,骑兵的盛行,刀开始取代了剑,用枪矛的重骑兵,两汉的时候出现,到唐衰弱。楚汉时期的骑兵,估计还是以弓箭长矛为主。
      就骑兵战术而言。从战国到汉朝是重要的发展时期。秦兵马俑可以看出,骑步混编,骑兵被放置在主阵侧面。战国时期也有集中起来的专门骑兵兵团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个时期是两种编制并存的时期。楚汉战争时期,也属于这个阶段,但是已经到了后期,独立的骑兵兵团的优越性越来越显现,成为主流的时期。
      就骑兵的作用而言,受骑兵技术的限制(也就是兵技巧的基础作用了),这一时期骑兵担任的辅助作用,主要是侦察,侧翼袭扰,遮断,奇袭,追击,一般不做战役主力使用。当然,骑兵是精选士兵,非要硬砍并非不可,但是昂贵的骑兵这么用一般很亏。
      就汉方而言,灌婴非常活跃,亮相率奇高,但是韩信所有的主力会战,灌婴大多没参与,参与了也不显眼。韩信特别喜欢把骑兵用来扩张胜利,造成了灌婴无处不在的局面,其次是用于奇袭,这是韩信的特色。汉建立之后的战争,灌婴就没表现了,可见剑法的好坏,不在于剑本身,而在于用剑的手。
      楚方的骑兵运用,最耀眼的就是彭城了。我们刚说完骑兵一般不做战役主力使用,别扭的项羽就逆反了一次。彭城是首次集中骑兵做主力使用的战役,在战术发展上的意义重大,效果也非常耀眼。后来楚的骑兵就没什么表现了,可见由于骑兵技术的限制,彭城这种运用,导致的损失,透支了楚的骑兵,但是已经非常合算了。总得来说,这个时期骑兵战术主流是辅助战役。同时也可以看出,韩信的“奇”是建立在“正”的基础上的,项羽才是真正用奇的大师。
      总的来说,楚汉战争是一个步兵的时代。
      说到骑兵战术和骑兵时代,不得不说后来的卫霍。这两个才是骑兵战术的转折式人物。和韩信做个对比。韩信是步兵完成主力会战,骑兵扩张胜利。卫霍是骑兵成为战役主力,步兵跟进巩固成果,这个基础是双方条件的不同。韩信的作战思想是歼灭。卫霍不回避也不特别追求主力会战,目标直指匈奴老巢。实际上,和匈奴主力的几次碰撞中,汉兵优势都并不大,李广是失败,但是输不大,卫青后来碰上匈奴主力,是胜利,但是也赢不大,至于李广利,则是全军覆没,可见匈奴确实不好打。但是一旦另外一路冲到匈奴老巢,就是大量的首级军功了,数量最多的是霍去病,我很怀疑那些脑袋都是什么人,但是匈奴兵民一体,打击还是很有效的。
      卫霍和韩信的区别类似二战苏德的闪电战和大纵深。总的来说,韩信是先代战术的集大成者,总结者和梳理者,卫霍很可能是实践中向匈奴学的,是战术变革时期适应条件变化的革新人物。匈奴绕开汉主力的拆家对汉是骚扰,汉军对匈奴的拆家,带去的就是毁灭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0-07 17:24
      收起回复
        第三,就是职业兵问题。
        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的,经常会穿越出职业化军队来。比如说六国,就有人说是职业化军队。而楚汉时期,则贬为农民军。
        从军制上说,这是一个征兵制和募兵制的问题。可是募兵制是后来才出现的。
        罗马的马略军事改革,建立罗马军团,这是西方的职业兵。而中国的募兵制,是在汉武时期出现。而六国到楚汉,全都是征兵制。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说明,就是募兵制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提升军队质量,而是在征兵制崩溃,征不到兵员的时候,才产生的,是为了解决数量问题,而不是质量问题。
        与一般人条件反射所认为不同的是,冷兵器时代,募兵产生的职业兵,并不必然比征兵制优秀.实际上,从总体而言,历史上实行过募兵制的国族,在人类历史的国战中,往往都是惨败的一方,典型的如迦太基,宋的禁军。就罗马而言,军团制是朱古达战争失败的背景下产生了,短时间内活性化了罗马军队,但是后果非常严重,实际上,我觉得军团制后的罗马,胜利其实不如前期耀眼,最大的胜利就是凯撒征服高卢的山区部落民了。
        汉的军制,分中央军和郡国兵,当中央军陷入征兵困难,用募兵代替的时候,郡国兵慢慢地恢复元气,补充到中央军,所以汉没有像罗马一样,把募兵制度长期固定下来,汉的雄风一直维持到的末期三国时代。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和一般印象完全相反的局面。在古代,当兵真的不是什么高技术性的职业,职业兵和义务兵的区别仅仅是经验条而已,训练的差别有,但是古代军队的训练,估计基本集中在军纪和体力上。所以同样的经验,用来喂职业兵和农民,差别不大。而募兵制隐含着国族的瓦解,则是深刻的危机,战争变成一部分人的事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还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募兵制高昂的成本,也是沉重的负担,也取代不了数量,哪怕到了近现代战争,数量都是最基本的优势.
        募兵制的好处,必须进入近代技术性战争,军人专业性越来越强以后才体现出来。在古代,其实维持一定的军事贵族和军事世家,比职业兵更要价值。
        所以,古代战争,看军队,第一就是训练和军纪,第二是经验。事先经过一定训练的军队,再去刷经验,能降低军队成熟过程中的损失,但是归根到底,古代不能不加区分的,无条件迷信所谓的正规军。尤其后来的宋,强军如岳家军,是义勇,私军性质的,反倒是正规军,禁军什么的,就是花架子。
        具体到楚汉战争,我们可以观察到,战国时期秦的正规军强,而王离的边防军似乎不是特别耀眼。其实就是纯经验差别而已。项梁的江东子弟,反秦战争前经历过楚国军事贵族的训练,有时候也被顺口说成是职业兵,很轻易的在秦末的农民义军中成为盟主。
        就汉方的军事而言,我们要注意到一定,就是他的军队素质和将领素质浮动是非常大的。反秦战争中的,基本上就是乌合之众,早期无法打硬仗,靠项梁派兵支援,后来成熟了些,但是并不比其他义军强。等战争后期,即使平均素质上还不如楚军,但是比起他诸侯军已经有明显优势了。
        从战国时期到楚汉战争甚至到后来的两汉,真正有价值的是职业军官,而不是职业兵。这个时期将领来源有两个,一个就是士兵中晋升,一个就是贵族领兵。从价值观上说,我们习惯更推崇平民军官。然后很多时候,这样不一定代表平民利益。
        战国和春秋不同,春秋是贵族领军,战国是军事贵族领军。六国的军事经验的传承,几个军事世家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秦国,这是因为,古代的教育一般来自家庭,子承父业也是传统。而军官的成熟实际上是要靠士兵的性命来交学费的。军事贵族中固然也有赵括这样的人才,但是多数时候,军事贵族为将,能够少交一些最基础的学费。
        刘邦拉起义军的时候,最大的缺陷就是全平民出身,队伍中没有任何军事方面的专业人士,而当时的社会,想在几个将领世家之外,找到职业军官,非常困难。固然他们可以在战争中慢慢成熟,但是他们能有多少钱交学费?估计到失败了都涨不了多少经验。
        韩信的价值就在这里,他的北伐军,几乎囊括了汉初大部分后来封侯的名将,难道刘邦收走精兵的同时,心中有愧,真把手下的精英全派过去。而刘邦偏偏好命,一个丰沛县,风水特别好,小地方就能出一箩筐的将才。
        实际上,是战争和胜利催生出了将才,韩信起到的就是母鸡的作用,不是派将才到北方,而是到了北方成为将才。对比下灌婴和刘邦自己,两人原来都是明确的军事门外汉,但是都在战争中锻炼成了合格的军官,但是刘邦至少多付了十万条性命当学费。
        总的说来,从春秋战国到楚汉战争,军队的基本情况是,所有的军队都不是职业化军队。但是由于兵家的传播和军事贵族,军事世家的存在,确实存在职业化的军官。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07 17:24
        收起回复
          召唤层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0-07 17:26
          收起回复
            虽然彭城之战是精兵三万而不是骑兵三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10-07 17:32
            回复
              先顶后看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0-07 21:07
              收起回复
                好贴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9-03-31 1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