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信用货币:又称不兑换的的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这种货币的购买力远远大于货币本身币材的价值,而且不能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
2.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3. 商业信用:是指厂商之间用赊帐和预付的方式买卖商品时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其具体形式有商品的赊购、赊销和预付货款。
4.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借款人提供的信用。
5. 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之下,总有某种利率起决定性作用,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动
6.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解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确定利率水平。
7. 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后的时间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时间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一种是事前的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8. 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股票的流动性大于房地产。
9.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10.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11.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外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
12.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13. 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4. 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15.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
16. 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17. 货币市场: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债务工具市场,所交易的金融工具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可转让存款证以及国库券等. 货币市场工具一般来说是相当安全的资产,适合作为短期闲置资金的投资标的。
18. 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创新的产物,也就是通过创造金融工具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合同 、金融期货 、期权 和互换等
1. 信用货币:又称不兑换的的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担保,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这种货币的购买力远远大于货币本身币材的价值,而且不能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
2.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
3. 商业信用:是指厂商之间用赊帐和预付的方式买卖商品时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其具体形式有商品的赊购、赊销和预付货款。
4.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及非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借款人提供的信用。
5. 基准利率:是指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和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之下,总有某种利率起决定性作用,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动
6.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逐步放松和解除对利率的管制,遵循价值规律,由市场自主确定利率水平。
7. 实际利率: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后的时间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时间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一种是事前的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8. 流动性: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股票的流动性大于房地产。
9.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在金银复本位制度下,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10.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11.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外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
12.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13. 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创新,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4. 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15. 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
16. 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资本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一年以上的长期证券。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17. 货币市场: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短期债务工具市场,所交易的金融工具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可转让存款证以及国库券等. 货币市场工具一般来说是相当安全的资产,适合作为短期闲置资金的投资标的。
18. 金融衍生工具:金融创新的产物,也就是通过创造金融工具来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衍生工具有:远期合同 、金融期货 、期权 和互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