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国地势险固,偏居西部,不与中原并轨【秦地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秦地居其中,故谓之关中。(通鉴)】
2. 秦国地广人稀,早期需要从邻近的河东地区挖人来垦殖。秦国的土地矛盾比较少“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恳,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
3. 秦国民风朴素。荀子考察变法后的秦国后,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收录在荀子强国篇。作为治国有成的一个典范。
看这句,【甚畏有司而顺】百姓敬畏官员。士大夫【无有私事】,一心为公,这当然有美化,但荀子能这么说,要知道荀子在考察秦国时,已经年过半百,之前长时间呆在齐国执掌最高学府,所以他说秦国哪些方面不错,或有跟齐国比对得出,也未可知。远东大国齐国,比较民主,没有秦国那么多顺民,士大夫【私事】也比较多。荀子认为,人心不古。秦国让这位列国时代最后的儒宗找到了“古”的感觉。
秦国的传统就是这么朴素了,李斯上《谏逐客书》挽留高端人才,指出秦人的传统音乐【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问》、《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前279年渑池双边会谈,蔺相如大显身手那次,就叫秦王击缶。赵国人都知道这是秦国传统。后来六国人士涌入,带来新流行,秦人才弃传统音乐取中原音乐。
只是这些中原音乐,在荀子看来就是【声乐流污】了。但秦国的朴,多受到了蛮族的影响。【击瓮叩缶】实际上非汉乐。【说文曰:缶所以盛酒,秦人鼓之以节乐。刘昫曰: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因而用之。其形如覆盆,以四杖击之。】
4. 秦人尚工。民间生产武器配套。周礼考工记【秦无庐……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秦无庐】的秦,是说秦国官方。【无】是虚指。【庐】=戟柄。【郑注:秦多细木,善作矜柲】,矜柲也就是戟柄的意思。荀子也说【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秦国造戟柄的自然资源丰富。整句话是说,秦国散工于民,【夫人而能为庐也】,武器生产链没有全被官方收走。喻秦国民间有些工业基础。
秦国自然资源丰富这个论断,正对应了第二条所说的【地广人寡……地利不尽出……任其所耕,不限多少】,田地任其所耕,森林资源想必也是“任其所伐”。人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不像晋国 / 韩赵魏,晋地虽然有文化,但【地狭人贫】,【贫】是说田产不够,地利已经【尽出】了,用今天的话讲叫已开发国家 / 发达国家。秦国叫未开发国家 / 发展中国家。所以秦国招引韩赵魏的人民,过来垦荒,是占尽便宜的事情。
商鞅指出,韩魏两国(赵国北部有戎狄的部分,商鞅没说)【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宾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意思说,韩魏老百姓人地关系紧张,三个人住一间宅子,三应为虚指,屋宅排列无序紧凑,因为资源受到限制,没田的人游士经商为生,比如魏国籍的两位纵横家苏秦张仪,他们的行为叫游士,他们是闯出名堂的,没有闯出名堂的人们,官府没有登记他们的户籍,户籍下面挂着田宅,无户籍在案者一般没有田宅。这些人有的就在社会上作奸犯科,商鞅称为【务末】,务农是务本嘛。很多人顺着山谷两面遍布河湖沼泽的地方挖窦窖居住。中原的土地已经不足以养育他的人民了。
5. 秦国不知礼节,“与戎翟同俗”、“男女无别,长幼无序”,天下人共识。而商鞅教化之。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战国策)】
【秦俗,父子、兄弟同室居止,商君始更制,禁同室内息者。尧教民以人伦,教之有序有别。秦用西戎之俗,至于男女无别,长幼无序。商君今为之禁,古道也。(通鉴)】
这里也知道法家并没有完全脱离人伦这些儒家原则。正因为秦国基础薄弱,改起来阻力才小。商鞅不是儒家,如果秦民早早接受儒家,不知商鞅贩售的东西秦民是否易于接受?
或者说,东方儒家阵营难以教化的秦民,法家可以驾驭?
2. 秦国地广人稀,早期需要从邻近的河东地区挖人来垦殖。秦国的土地矛盾比较少“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恳,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
3. 秦国民风朴素。荀子考察变法后的秦国后,说【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收录在荀子强国篇。作为治国有成的一个典范。
看这句,【甚畏有司而顺】百姓敬畏官员。士大夫【无有私事】,一心为公,这当然有美化,但荀子能这么说,要知道荀子在考察秦国时,已经年过半百,之前长时间呆在齐国执掌最高学府,所以他说秦国哪些方面不错,或有跟齐国比对得出,也未可知。远东大国齐国,比较民主,没有秦国那么多顺民,士大夫【私事】也比较多。荀子认为,人心不古。秦国让这位列国时代最后的儒宗找到了“古”的感觉。
秦国的传统就是这么朴素了,李斯上《谏逐客书》挽留高端人才,指出秦人的传统音乐【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问》、《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前279年渑池双边会谈,蔺相如大显身手那次,就叫秦王击缶。赵国人都知道这是秦国传统。后来六国人士涌入,带来新流行,秦人才弃传统音乐取中原音乐。
只是这些中原音乐,在荀子看来就是【声乐流污】了。但秦国的朴,多受到了蛮族的影响。【击瓮叩缶】实际上非汉乐。【说文曰:缶所以盛酒,秦人鼓之以节乐。刘昫曰:缶如足盆,古西戎之乐,秦俗因而用之。其形如覆盆,以四杖击之。】
4. 秦人尚工。民间生产武器配套。周礼考工记【秦无庐……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秦无庐】的秦,是说秦国官方。【无】是虚指。【庐】=戟柄。【郑注:秦多细木,善作矜柲】,矜柲也就是戟柄的意思。荀子也说【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秦国造戟柄的自然资源丰富。整句话是说,秦国散工于民,【夫人而能为庐也】,武器生产链没有全被官方收走。喻秦国民间有些工业基础。
秦国自然资源丰富这个论断,正对应了第二条所说的【地广人寡……地利不尽出……任其所耕,不限多少】,田地任其所耕,森林资源想必也是“任其所伐”。人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不像晋国 / 韩赵魏,晋地虽然有文化,但【地狭人贫】,【贫】是说田产不够,地利已经【尽出】了,用今天的话讲叫已开发国家 / 发达国家。秦国叫未开发国家 / 发展中国家。所以秦国招引韩赵魏的人民,过来垦荒,是占尽便宜的事情。
商鞅指出,韩魏两国(赵国北部有戎狄的部分,商鞅没说)【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宾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意思说,韩魏老百姓人地关系紧张,三个人住一间宅子,三应为虚指,屋宅排列无序紧凑,因为资源受到限制,没田的人游士经商为生,比如魏国籍的两位纵横家苏秦张仪,他们的行为叫游士,他们是闯出名堂的,没有闯出名堂的人们,官府没有登记他们的户籍,户籍下面挂着田宅,无户籍在案者一般没有田宅。这些人有的就在社会上作奸犯科,商鞅称为【务末】,务农是务本嘛。很多人顺着山谷两面遍布河湖沼泽的地方挖窦窖居住。中原的土地已经不足以养育他的人民了。
5. 秦国不知礼节,“与戎翟同俗”、“男女无别,长幼无序”,天下人共识。而商鞅教化之。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战国策)】
【秦俗,父子、兄弟同室居止,商君始更制,禁同室内息者。尧教民以人伦,教之有序有别。秦用西戎之俗,至于男女无别,长幼无序。商君今为之禁,古道也。(通鉴)】
这里也知道法家并没有完全脱离人伦这些儒家原则。正因为秦国基础薄弱,改起来阻力才小。商鞅不是儒家,如果秦民早早接受儒家,不知商鞅贩售的东西秦民是否易于接受?
或者说,东方儒家阵营难以教化的秦民,法家可以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