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那天,她老公带兄妹俩去游乐场玩儿。仅仅离开了一小会儿,再回去,发现妹妹哭得稀里哗啦了,脸上和手臂上,都是指甲的挠痕,还有破皮、流血处。
打人的小孩已经走了,孩子爸也就索性带孩子回家了。
朋友却按捺不住满肚子的火气。
她问妹妹,2岁多点儿的妹妹根本表达不清。
于是改问当时唯独在场目击全程的5岁哥哥:你看到有人打了妹妹吗?
哥哥:看到一个弟弟抢妹妹的铲子,妹妹哭了,跟弟弟打起来了。
妈妈:你有做什么保护妹妹吗?
哥哥:我去告诉小弟弟的爷爷奶奶了。
妈妈:你为什么不当时就把那个弟弟推开?
哥哥:弟弟也很小,我去打他推他,他也会哭。
朋友急了,嗓门也不由得提高了八度:不管他是不是小,他在打人,不管打妹妹还是打你,你都应该反击!
哥哥被吓到了,他一脸委屈地答:可是打人是不对的,玩具就是要分享的……
说完哇地哭了起来。
朋友傻眼了。
哥哥刚刚说的话,不就是自己平日对他反复强调的话吗?
每当妹妹去抢哥哥的玩具,乱动哥哥的东西,哥哥不乐意的话,妈妈都会教育他:
妹妹那么小,你要让着她呀。
不能打妹妹!打人不是好孩子。
这个玩具妹妹只是玩一下下,马上就还你,你要做个爱分享的好孩子啊!
……
是的,是她亲自教会了孩子:
东西被抢了、被欺负了,有情绪、发脾气甚至反抗都是不对的。
于是遇到冲突时,这个小孩他会刻意压制自己。
也因此,他往往最委屈、也忍得最辛苦。
- 03 -
所以,如果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5岁以内),他手里的一个玩具,一本书,一只皮球,抑或只是一片从地上捡来的树叶子被抢走了……
如果他可怜兮兮看向你,你会碍于面子安慰孩子,还是干脆帮孩子要回来?
答案当然是后者。
物归原主,首先可以教会抢东西的孩子:
谁的东西归谁,这是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界限。
一个小小孩子抢别人的东西,乍一看是无关紧要的。
比如闺蜜儿子遇到的那个小女孩,看起来伶牙俐齿,甚至你还会觉得可爱。
但如果等长大了这个孩子再抢了别人的东西,仍然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事情就不再会有趣可爱了。
这样的孩子若习惯了被满足,那么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有人拒绝她,她很可能无法承受。
他们长大后,也容易因为不懂尊重别人和别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境。
需要提醒的是,对待抢东西的小孩,大人的干预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3-5岁孩子,如果你觉得他做得不对,你一定要帮他从行为上去恢复到对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他不对。
这个年龄,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一句两句轻描淡写的语言说教很难真正奏效。
所以,别以为你的孩子会抢东西、看起来够厉害,甚至还占了小便宜。
殊不知,当你默许孩子越界行为的时候,你和孩子同样是输家。
物归原主,更能教会被抢东西的孩子:
我们其实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该是哪个孩子的东西,就归哪个。
如果家里老二太小,哭闹着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却不肯,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教训老大,逼他分享、出让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转移小宝宝的注意力。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让,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吗?是一旦遇上校园霸凌,他们基本就没跑了。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通过言行亲自告诉孩子:你不必退让,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权威强压之下,早早习惯了隐忍和服从,甚至讨好,那么当他遭遇霸凌之时,他的概念里是没有“反抗”二字的。
甚至连求助可能都不会有。
他会下意识地认定:表达是没有用的,反抗也是没有用的,我只能默默承受。
若一个孩子总被校园霸凌者“欺负”却无力回击,那么很可能他已经在自己的家里,被自己最亲的人,“欺负”过百次千次了。



那天,她老公带兄妹俩去游乐场玩儿。仅仅离开了一小会儿,再回去,发现妹妹哭得稀里哗啦了,脸上和手臂上,都是指甲的挠痕,还有破皮、流血处。
打人的小孩已经走了,孩子爸也就索性带孩子回家了。
朋友却按捺不住满肚子的火气。
她问妹妹,2岁多点儿的妹妹根本表达不清。
于是改问当时唯独在场目击全程的5岁哥哥:你看到有人打了妹妹吗?
哥哥:看到一个弟弟抢妹妹的铲子,妹妹哭了,跟弟弟打起来了。
妈妈:你有做什么保护妹妹吗?
哥哥:我去告诉小弟弟的爷爷奶奶了。
妈妈:你为什么不当时就把那个弟弟推开?
哥哥:弟弟也很小,我去打他推他,他也会哭。
朋友急了,嗓门也不由得提高了八度:不管他是不是小,他在打人,不管打妹妹还是打你,你都应该反击!
哥哥被吓到了,他一脸委屈地答:可是打人是不对的,玩具就是要分享的……
说完哇地哭了起来。
朋友傻眼了。
哥哥刚刚说的话,不就是自己平日对他反复强调的话吗?
每当妹妹去抢哥哥的玩具,乱动哥哥的东西,哥哥不乐意的话,妈妈都会教育他:
妹妹那么小,你要让着她呀。
不能打妹妹!打人不是好孩子。
这个玩具妹妹只是玩一下下,马上就还你,你要做个爱分享的好孩子啊!
……
是的,是她亲自教会了孩子:
东西被抢了、被欺负了,有情绪、发脾气甚至反抗都是不对的。
于是遇到冲突时,这个小孩他会刻意压制自己。
也因此,他往往最委屈、也忍得最辛苦。
- 03 -
所以,如果孩子的东西被抢了,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的孩子还很小(5岁以内),他手里的一个玩具,一本书,一只皮球,抑或只是一片从地上捡来的树叶子被抢走了……
如果他可怜兮兮看向你,你会碍于面子安慰孩子,还是干脆帮孩子要回来?
答案当然是后者。
物归原主,首先可以教会抢东西的孩子:
谁的东西归谁,这是人际关系中最起码的界限。
一个小小孩子抢别人的东西,乍一看是无关紧要的。
比如闺蜜儿子遇到的那个小女孩,看起来伶牙俐齿,甚至你还会觉得可爱。
但如果等长大了这个孩子再抢了别人的东西,仍然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事情就不再会有趣可爱了。
这样的孩子若习惯了被满足,那么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有人拒绝她,她很可能无法承受。
他们长大后,也容易因为不懂尊重别人和别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际关系上的困境。
需要提醒的是,对待抢东西的小孩,大人的干预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
3-5岁孩子,如果你觉得他做得不对,你一定要帮他从行为上去恢复到对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他不对。
这个年龄,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一句两句轻描淡写的语言说教很难真正奏效。
所以,别以为你的孩子会抢东西、看起来够厉害,甚至还占了小便宜。
殊不知,当你默许孩子越界行为的时候,你和孩子同样是输家。
物归原主,更能教会被抢东西的孩子:
我们其实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该是哪个孩子的东西,就归哪个。
如果家里老二太小,哭闹着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却不肯,这时最好的办法,不是教训老大,逼他分享、出让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转移小宝宝的注意力。
知道一直要求孩子忍让,最要命的后果是什么吗?是一旦遇上校园霸凌,他们基本就没跑了。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通过言行亲自告诉孩子:你不必退让,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的权威强压之下,早早习惯了隐忍和服从,甚至讨好,那么当他遭遇霸凌之时,他的概念里是没有“反抗”二字的。
甚至连求助可能都不会有。
他会下意识地认定:表达是没有用的,反抗也是没有用的,我只能默默承受。
若一个孩子总被校园霸凌者“欺负”却无力回击,那么很可能他已经在自己的家里,被自己最亲的人,“欺负”过百次千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