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则新闻,说是“游戏成瘾”将被世卫组织正式纳入精神障碍。
这就意味着,它将和合成毒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非法药物等平起平坐,成为物质使用及成瘾行为障碍大家庭中的一员。

近年来,由于游戏成瘾产生的极端个案和各类戒断疗法层出不穷,引起了学者的深入研究和社会的广泛注意。
而游戏的设计情节、任务成就、组团开黑、带人升级、合作与竞争及画质音效等,很容易让人成瘾,陷入“心流”状态。
也就是一种在全神贯注状态下操纵的满足感,不能自拔,导致无心学业、工作,人际关系互动下降,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长此以往,人更会变得暴躁冲动易激怒。
前一段爆出的英雄联盟游戏主播死亡宣告,因为游戏输了女友多说了几句,掀翻键盘、砸了显示器,不断爆粗口:我cnm的,你是不是欠打?你信不信我杀了你!你到底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我cnm!我c***!!最后女朋友太过害怕,报了警,他被警察带到警局而暂停了直播,才告一段落。
另有一个15岁的男孩谭烁,起初接触网络只是为了查找学习资料,但后来为了缓解学业的紧张和压力,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和动漫世界。
为上网而逃学,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不饿得受不了不吃饭,即使吃,也是边看电脑边糊弄两口。
父母看不下去后,试过断电断网,但是引起了谭烁的剧烈反抗:拍桌子、摔东西,甚至要和父母动手。
父母从未见过如此暴躁的儿子,情急之下把孩子绑了一天一夜,还送到了精神病院就诊。父母坦言:“自己的骨肉,绑他真的于心不忍,可我必须让他知道什么是规则和底线!”
人为什么沉迷网络后会变得如此冲动?
据相关研究,人大脑的前额叶相当于一个刹车片,当人们情绪激动有攻击性偏差行为的话,正常情况下,前额叶会踩刹车,这样人们就能相对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而沉迷网络久了之后,前额叶细胞会变薄退化,刹车片也慢慢失灵,因此,人们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变得越发冲动,易爆易怒,因此有些家长才会既惊又气:从未见过孩子这样,六亲不认,简直就是个**!
在家长看来,可能会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轻重拎不清,大好时光沉迷网络无心学业前途和身体,我是为他好他还和我叫板,甚至和我动手,真的是没法过了!
但也许,我们误解孩子了。
他们在网络中是感受到了快乐,但在这最初的快乐过去之后,他们也很想拔出来,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单靠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很好脱离网络了。
你对他们的教导,他们每一句都听进去了,但是已经身不由己。
像13岁的陈新,在网吧连续待了近30个小时玩游戏,妈妈没办法,一边看他玩游戏一边劝说:“你这孩子,不务正业,游戏能当饭吃吗?”
陈新看似没听见,心里却像扎了一下,隐隐作痛,但是游戏的魅力太大了,在他看来,游戏帮他重建了一个精神王国,在这个国度,他是大家的偶像。
沉迷网络让他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已无法自拔。
李牧也是,他在沉迷网络的时候并未感觉到内心的充实,反而,他越来越受不了屏幕前那个频繁失眠、非常颓废的自己。
孩子自己出不来,我们又没有很好的方法的话,只会把他们往网络里推,更别提把他们送到网瘾学校,却接受更大的创伤,以暴制暴。
那我们要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网络成瘾的状况呢?
拥有16年成瘾行为学术研究、儿童青少年网络沉迷评估与干预的台湾心理专家林旻沛老师提出一个有效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得寸进尺。
类似于营养均衡,不能只吃肉也要吃一些其他的蔬菜瓜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孩子对一项游戏的兴趣先引向多种,再引向“网外寻快乐”,以此减少上网时间。
一种方式是1、3、5日,玩的是A游戏,2、4、6就要玩B游戏,下一个阶段,1、4玩A游戏,2、5玩B游戏,3、6玩C游戏;
第二种方式就是一天12个小时拆成6个小时6个小时,前6个小时玩A后6个小时玩B,接下来4个小时为单位,前4个小时玩A游戏,中间4个小时玩B,后4个小时玩C游戏...
以此类推,然后将淘宝、微信聊天其他非游戏内容加进去,最后才是增加网外活动时间,在网络外部寻找有意思的事情去做。
这也就是得寸进尺的意思,在他的治疗中,至今还未见到一个星期玩7种网络游戏还网络成瘾的。
这个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慢慢引导,刚开始不要试图减少游戏的时间,这会让孩子有戒断症状,即突然减少游戏时间或者不玩游戏,会躁动不安,心神不宁,容易被激怒。
巴菲特曾说过,对于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用一个篮子里,而对于网络成瘾,亦是如此,将兴趣的鸡蛋分散在多个篮子里,才不至于他对某一项过度沉迷。
林旻沛老师还指出,网络沉迷在以后只会越来越普遍。
因为现在接触网络的年龄段越来越早。一名4岁男童,小时候活泼好动,父母觉得难带,每次只要丢给他平板或者智能手机充当“电子保姆”,男童就会安静坐在旁边玩,每天玩平板8个小时,起初爷爷奶奶还称赞男童是个天才,但后来发现,这名男童再也无法专心任何事物。
儿童医学会呼吁父母,为了孩子心智健康,2岁前应该禁止玩3C产品,像是智能机、平板电脑之类。
我们又有多少人像上面案例的父母,刚开始完全没有意识,亦或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直到孩子成瘾出现症状才惊觉懊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网瘾的推手?
中国有个成语,叫亡羊补牢,亦有成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礼记·中庸》也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都在提醒人们事前做好准备和预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
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显然不现实,如今社会运行尽在网络之中,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找到一个好的方法,让孩子尽享网络便利之时亦不沉迷成瘾。
不要说我的孩子自制力很好,不会成瘾,当周围充斥着网络,接触年龄越来越早,大脑发展、自制力还不成熟的时候,再加上周围朋友都在玩,以及网络、游戏心理设计的精巧,你还能确保,他不会被吸引吗?
切莫没有做好预防导致亡羊方知补牢,亦勿采取方法不当反而火上再去浇油。
事前做好有效预防,事后做好正确解决,掌握好方法再加上给予孩子的温暖支持,才能游刃有余,更好地帮助孩子,走出网瘾的泥沼。
人生如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算三步是常者,走一步定十步是智者。
你呢,想成为哪一类?
这就意味着,它将和合成毒品、酒精、烟草、咖啡因、非法药物等平起平坐,成为物质使用及成瘾行为障碍大家庭中的一员。

近年来,由于游戏成瘾产生的极端个案和各类戒断疗法层出不穷,引起了学者的深入研究和社会的广泛注意。
而游戏的设计情节、任务成就、组团开黑、带人升级、合作与竞争及画质音效等,很容易让人成瘾,陷入“心流”状态。
也就是一种在全神贯注状态下操纵的满足感,不能自拔,导致无心学业、工作,人际关系互动下降,身体健康也受到很大影响,长此以往,人更会变得暴躁冲动易激怒。
前一段爆出的英雄联盟游戏主播死亡宣告,因为游戏输了女友多说了几句,掀翻键盘、砸了显示器,不断爆粗口:我cnm的,你是不是欠打?你信不信我杀了你!你到底什么意思?***什么意思?!我cnm!我c***!!最后女朋友太过害怕,报了警,他被警察带到警局而暂停了直播,才告一段落。
另有一个15岁的男孩谭烁,起初接触网络只是为了查找学习资料,但后来为了缓解学业的紧张和压力,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和动漫世界。
为上网而逃学,白天睡觉,晚上通宵,不饿得受不了不吃饭,即使吃,也是边看电脑边糊弄两口。
父母看不下去后,试过断电断网,但是引起了谭烁的剧烈反抗:拍桌子、摔东西,甚至要和父母动手。
父母从未见过如此暴躁的儿子,情急之下把孩子绑了一天一夜,还送到了精神病院就诊。父母坦言:“自己的骨肉,绑他真的于心不忍,可我必须让他知道什么是规则和底线!”
人为什么沉迷网络后会变得如此冲动?
据相关研究,人大脑的前额叶相当于一个刹车片,当人们情绪激动有攻击性偏差行为的话,正常情况下,前额叶会踩刹车,这样人们就能相对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而沉迷网络久了之后,前额叶细胞会变薄退化,刹车片也慢慢失灵,因此,人们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变得越发冲动,易爆易怒,因此有些家长才会既惊又气:从未见过孩子这样,六亲不认,简直就是个**!
在家长看来,可能会觉得孩子太不懂事了,轻重拎不清,大好时光沉迷网络无心学业前途和身体,我是为他好他还和我叫板,甚至和我动手,真的是没法过了!
但也许,我们误解孩子了。
他们在网络中是感受到了快乐,但在这最初的快乐过去之后,他们也很想拔出来,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单靠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很好脱离网络了。
你对他们的教导,他们每一句都听进去了,但是已经身不由己。
像13岁的陈新,在网吧连续待了近30个小时玩游戏,妈妈没办法,一边看他玩游戏一边劝说:“你这孩子,不务正业,游戏能当饭吃吗?”
陈新看似没听见,心里却像扎了一下,隐隐作痛,但是游戏的魅力太大了,在他看来,游戏帮他重建了一个精神王国,在这个国度,他是大家的偶像。
沉迷网络让他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他已无法自拔。
李牧也是,他在沉迷网络的时候并未感觉到内心的充实,反而,他越来越受不了屏幕前那个频繁失眠、非常颓废的自己。
孩子自己出不来,我们又没有很好的方法的话,只会把他们往网络里推,更别提把他们送到网瘾学校,却接受更大的创伤,以暴制暴。
那我们要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网络成瘾的状况呢?
拥有16年成瘾行为学术研究、儿童青少年网络沉迷评估与干预的台湾心理专家林旻沛老师提出一个有效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得寸进尺。
类似于营养均衡,不能只吃肉也要吃一些其他的蔬菜瓜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孩子对一项游戏的兴趣先引向多种,再引向“网外寻快乐”,以此减少上网时间。
一种方式是1、3、5日,玩的是A游戏,2、4、6就要玩B游戏,下一个阶段,1、4玩A游戏,2、5玩B游戏,3、6玩C游戏;
第二种方式就是一天12个小时拆成6个小时6个小时,前6个小时玩A后6个小时玩B,接下来4个小时为单位,前4个小时玩A游戏,中间4个小时玩B,后4个小时玩C游戏...
以此类推,然后将淘宝、微信聊天其他非游戏内容加进去,最后才是增加网外活动时间,在网络外部寻找有意思的事情去做。
这也就是得寸进尺的意思,在他的治疗中,至今还未见到一个星期玩7种网络游戏还网络成瘾的。
这个过程中,不要操之过急,慢慢引导,刚开始不要试图减少游戏的时间,这会让孩子有戒断症状,即突然减少游戏时间或者不玩游戏,会躁动不安,心神不宁,容易被激怒。
巴菲特曾说过,对于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用一个篮子里,而对于网络成瘾,亦是如此,将兴趣的鸡蛋分散在多个篮子里,才不至于他对某一项过度沉迷。
林旻沛老师还指出,网络沉迷在以后只会越来越普遍。
因为现在接触网络的年龄段越来越早。一名4岁男童,小时候活泼好动,父母觉得难带,每次只要丢给他平板或者智能手机充当“电子保姆”,男童就会安静坐在旁边玩,每天玩平板8个小时,起初爷爷奶奶还称赞男童是个天才,但后来发现,这名男童再也无法专心任何事物。
儿童医学会呼吁父母,为了孩子心智健康,2岁前应该禁止玩3C产品,像是智能机、平板电脑之类。
我们又有多少人像上面案例的父母,刚开始完全没有意识,亦或采取了不正确的方法,直到孩子成瘾出现症状才惊觉懊恼,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网瘾的推手?
中国有个成语,叫亡羊补牢,亦有成语“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礼记·中庸》也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都在提醒人们事前做好准备和预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
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显然不现实,如今社会运行尽在网络之中,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找到一个好的方法,让孩子尽享网络便利之时亦不沉迷成瘾。
不要说我的孩子自制力很好,不会成瘾,当周围充斥着网络,接触年龄越来越早,大脑发展、自制力还不成熟的时候,再加上周围朋友都在玩,以及网络、游戏心理设计的精巧,你还能确保,他不会被吸引吗?
切莫没有做好预防导致亡羊方知补牢,亦勿采取方法不当反而火上再去浇油。
事前做好有效预防,事后做好正确解决,掌握好方法再加上给予孩子的温暖支持,才能游刃有余,更好地帮助孩子,走出网瘾的泥沼。
人生如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算三步是常者,走一步定十步是智者。
你呢,想成为哪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