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梅山王国”——梅山文化的本质
作者:湖南雪峰山
梅山文化的基石是一种立足于雪峰山山岳地带的山地猎狩文化。
为了保证野生动物不至于因人类的过度猎狩而绝种,保证猎狩活动的可持续性,我们的祖先立下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矩,其核心就是遵重野生动物。
梅山文化,体现的是捕猎者对捕猎对象的遵重,是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文化。不从大自然取得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与发展,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掠夺。
掠夺是必定的,但要取之有度,梅山文化应当就是对这种掠夺大自然的行为实施适当节制的文化。
吃野物要保障其繁殖种群,这种理念在梅山风俗中是处处有体现的:
如不打怀胎兽,不伤抱窝鸟。为什么以前湖南人不吃猫,蛇?因为这两种东西能控制鼠害。
为什么把遇到正在交尾的蛇视为不祥?这就是为了不干扰蛇的繁殖。为什么说狗尾草没出穗不能吃青蛙?就是对食用青蛙的行为加以限制。
限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对自然资源采取利用加保护的原则,以独特的梅山风俗体现出来,深入梅山人的生活细节之中,无处不在。
雪峰山下的金石桥--小天鹅摄
梅山文化的种种习俗,无不是处心积虑维持原始耕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恐吓。梅山风俗中的种种禁忌,就是先人为了后人好而对后人实施的善意恐吓。
恐吓,是一种不依赖强制力而是基于自觉而得以施行的法律。比喻湘中传说:杀一猫等于害九命,吃猫的人死后上不了神位,受不到子孙的香火。
其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意函是这样的:一人吃猫就会带动人人吃猫,猫吃完了鼠害成灾,说不定子孙都饿死了,当然就受不到子孙的香火了。
节制,就是防止贪欲膨胀,因而梅山文化也是一种古老的反贪文化。
梅山风俗中,把违背自然的多与大视为不吉。
梅山人在里外捉泥鳅,捉蛤蟆,一旦发现收获物数量超过了自然正常情况,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是梅山在帮忙了。
梅山帮忙,是一种警告形式,表示你这人已经表现得贪婪,梅山要发怒了。应对的方式是将全部猎物就地放生,某则就只能接受惩罚了。
梅山人不贪多,也不贪大。
金桥村六组有位老大爷,叫张生义,年青时被地里长出的一颗大番薯吓坏了。大番薯有五六斤,大于正常情况,有违天理,被视为薯妖。薯妖一出,一条冲都惶恐不安。最后,还请来一伙梅山师公举行驱妖仪式:做了一顶纸轿,将“薯大”抬到河边,请上一只纸船,让他老人家随水远去,还在河烧了好多纸钱,做为赠给薯妖的贿金。
梅山文化境内的望云山-坛友摄
梅山文化就是一种渔猎时代的集体生存智慧,是一种立足于当时生产力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宗教化,它至今还存活在梅山土地上,深入梅山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梅山文化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和谐文化,梅山宗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和谐宗教,环保宗教。
野性即自然,由遵重野生动物的理念衍生出一种野性崇拜,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中原儒家截然不同的野性文化。这种野性文化,特立独行,富有巨大的反判性与破坏性,也更富有创造性。
在整个中华大地,梅山是最迟归于中原王统的一块,所谓新化,实为为迟化,难化,是难以降服的土地。新化邓老兴湘学,隆回魏子开眼界,陈天华反满清,都是梅山野性文化的体现。因为野性,所以不驯,所以能挣脱约束,打破窠臼,翻越高墙。
梅山神,是神界之野种。
其主神张五郎的形象为屁股朝天,双手撑地,十足一个山里的野孩子,梅山神就是反判神,梅山文化也就是一种反判文化,体现了对正统的不屑。
张五郎本来是学法,结果却搞成斗法,就是体现了一种判逆性。
梅山文化中,往往于不经意间表现出对儒学的捉弄,如儒家特尊妇道,而梅山教中,却把不守妇道的人解释为带娘娘,而娘娘是从八字中带来的,是人之天性。
雪峰山上的花瑶--老后供图
以雪峰山为象征的梅山反判文化是山系文化,是一种有独立性的文化,而以湘江为象征的湖湘文化是水系文化,是柔性文化,是一种服从性的文化。
正是梅山文化的存在,才给湖湘文化注入了强大的血性基因,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父本基因。
湖南湘中一带,邵阳风土(shaoyangfengtu)觉得,完全可以参考云南泸沽湖建“女儿国”发护照的模式,重建古“梅山王国”,强力推动当地旅游发展。
关于梅山猎狩文化中提倡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给野生动物网开一面的理念,隆回作家马笑泉在其发表在《当代》2008年第3期的作品《梅山》系列中有精彩和深入的描述。
作者:湖南雪峰山
梅山文化的基石是一种立足于雪峰山山岳地带的山地猎狩文化。
为了保证野生动物不至于因人类的过度猎狩而绝种,保证猎狩活动的可持续性,我们的祖先立下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矩,其核心就是遵重野生动物。
梅山文化,体现的是捕猎者对捕猎对象的遵重,是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文化。不从大自然取得资源人类就无法生存与发展,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掠夺。
掠夺是必定的,但要取之有度,梅山文化应当就是对这种掠夺大自然的行为实施适当节制的文化。
吃野物要保障其繁殖种群,这种理念在梅山风俗中是处处有体现的:
如不打怀胎兽,不伤抱窝鸟。为什么以前湖南人不吃猫,蛇?因为这两种东西能控制鼠害。
为什么把遇到正在交尾的蛇视为不祥?这就是为了不干扰蛇的繁殖。为什么说狗尾草没出穗不能吃青蛙?就是对食用青蛙的行为加以限制。
限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对自然资源采取利用加保护的原则,以独特的梅山风俗体现出来,深入梅山人的生活细节之中,无处不在。
雪峰山下的金石桥--小天鹅摄
梅山文化的种种习俗,无不是处心积虑维持原始耕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恐吓。梅山风俗中的种种禁忌,就是先人为了后人好而对后人实施的善意恐吓。
恐吓,是一种不依赖强制力而是基于自觉而得以施行的法律。比喻湘中传说:杀一猫等于害九命,吃猫的人死后上不了神位,受不到子孙的香火。
其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意函是这样的:一人吃猫就会带动人人吃猫,猫吃完了鼠害成灾,说不定子孙都饿死了,当然就受不到子孙的香火了。
节制,就是防止贪欲膨胀,因而梅山文化也是一种古老的反贪文化。
梅山风俗中,把违背自然的多与大视为不吉。
梅山人在里外捉泥鳅,捉蛤蟆,一旦发现收获物数量超过了自然正常情况,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是梅山在帮忙了。
梅山帮忙,是一种警告形式,表示你这人已经表现得贪婪,梅山要发怒了。应对的方式是将全部猎物就地放生,某则就只能接受惩罚了。
梅山人不贪多,也不贪大。
金桥村六组有位老大爷,叫张生义,年青时被地里长出的一颗大番薯吓坏了。大番薯有五六斤,大于正常情况,有违天理,被视为薯妖。薯妖一出,一条冲都惶恐不安。最后,还请来一伙梅山师公举行驱妖仪式:做了一顶纸轿,将“薯大”抬到河边,请上一只纸船,让他老人家随水远去,还在河烧了好多纸钱,做为赠给薯妖的贿金。
梅山文化境内的望云山-坛友摄
梅山文化就是一种渔猎时代的集体生存智慧,是一种立足于当时生产力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宗教化,它至今还存活在梅山土地上,深入梅山人生活的各个角落。梅山文化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和谐文化,梅山宗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和谐宗教,环保宗教。
野性即自然,由遵重野生动物的理念衍生出一种野性崇拜,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中原儒家截然不同的野性文化。这种野性文化,特立独行,富有巨大的反判性与破坏性,也更富有创造性。
在整个中华大地,梅山是最迟归于中原王统的一块,所谓新化,实为为迟化,难化,是难以降服的土地。新化邓老兴湘学,隆回魏子开眼界,陈天华反满清,都是梅山野性文化的体现。因为野性,所以不驯,所以能挣脱约束,打破窠臼,翻越高墙。
梅山神,是神界之野种。
其主神张五郎的形象为屁股朝天,双手撑地,十足一个山里的野孩子,梅山神就是反判神,梅山文化也就是一种反判文化,体现了对正统的不屑。
张五郎本来是学法,结果却搞成斗法,就是体现了一种判逆性。
梅山文化中,往往于不经意间表现出对儒学的捉弄,如儒家特尊妇道,而梅山教中,却把不守妇道的人解释为带娘娘,而娘娘是从八字中带来的,是人之天性。
雪峰山上的花瑶--老后供图
以雪峰山为象征的梅山反判文化是山系文化,是一种有独立性的文化,而以湘江为象征的湖湘文化是水系文化,是柔性文化,是一种服从性的文化。
正是梅山文化的存在,才给湖湘文化注入了强大的血性基因,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父本基因。
湖南湘中一带,邵阳风土(shaoyangfengtu)觉得,完全可以参考云南泸沽湖建“女儿国”发护照的模式,重建古“梅山王国”,强力推动当地旅游发展。
关于梅山猎狩文化中提倡对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给野生动物网开一面的理念,隆回作家马笑泉在其发表在《当代》2008年第3期的作品《梅山》系列中有精彩和深入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