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姑苏求学时,魏婴危险的思想苗头,已初露端倪。书中有一段关于如何对待“厉鬼凶尸”的课堂辩论,在尖子生蓝湛“度化、镇压、灭绝”的标准答案外,魏婴提出了“第四条道路”—“暴殄天物”,何必浪费恶鬼之怨气?他说:“灵气也是气,怨气也是气,灵气储于丹府,可以劈山填海为人所用,怨气又为何不能为人所用。”蓝启仁厉声道:“你如何保证这些怨气为你所用,而不是戕害他人?”魏婴回答:“尚未想到!”他的看法离经叛道,为师者理应循循善诱,可蓝启仁以投掷书本结束了一场有待深入的学术辩论。(蓝启仁不是好老师。我从来没向答错问题的学生,投掷过粉笔头。)
这场讨论的核心是一种“能量”问题。
如果把“玄幻”置于“科幻”的领域中去观照,“修仙者”和“疯狂科学家”追求的是同一样东西——超能力。
蓝启仁认为:“无论修行还是为人,都须得这般扎扎实实”,可是“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当修行耗尽了自然生命时,获得了超能力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渴求长生,是另一种积累能量的方式。
但在一场狂欢的青春历险记中,少年魏婴等不得了。他的“随便”观开始起效,管它什么来头,能量能用就行,至于后果,“尚未想到”。殊不知,驱鬼如同玩火,不得善终亦在情理之中。
自我修炼是一种开发先天潜能的努力。在生命长河中披沙拣金,以汗水和辛劳换取真知。自身灵力,源于自身,可放、可收、可蓄、可渡。如同靠踏实勤勉获得财富,世无异议。
而修鬼道,借助邪恶力量达到目的。如靠歪门邪道获得财富,似沙上筑塔,没有根基,浪至而毁。假设有这样一种体系存在的话,以死亡为界,人生终结后,或是飞升天堂;或是在炼狱中烧尽残渣,净化后位列仙班;或进入轮回……总之都是灵魂的正常去向。鬼魂则不同,是一种夹缝中的存在物。以电影《人鬼情未了》和《鬼魅浮生》为例,鬼是未放下执念的灵魂,或因对爱人的缱绻之情(倒也无害),或因对仇家的刻骨怨憎,他们进退两难,卡在阴阳之间,放弃了属天的空灵自在,但也无法享受属人的感官欢愉,只能飘荡凡间,空虚、寂寞、冷……魏婴要利用的就是后者的强大能量。但从起源来看,这种能量包含着不安定因素,应当以“度化、镇压、灭绝”的主流方式处理,同时也蕴含着对灵魂的尊重——“度化”安抚亡灵,放下执念;“镇压”免其招惹生人;“灭绝”则对已有过犯的怨灵加以惩处和消灭。(聂金同棺算“镇压”类。)只有无底线的功利主义者,才会放胆用这些“不干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