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奇秀,特色文化鲜明。”这是来过苗乡的人对松桃第一印象。松桃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滚龙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绝技文化之乡”、“中国民族民间绝技绝活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间特技表演艺术之乡”、“贵州花鼓艺术之乡”等诸多闪亮名片。松桃百姓网
近年来,在这方特色文化沃土上,松桃坚持文化惠民,科学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文化服务群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出政策 强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机制、政策、资金是保障。自“十二五”以来,松桃把文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县目标考核。
搭建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协调,乡镇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发展工作体系,每年定期召开文化工作部署会、调度会、推进会,定期督促检查落实。

制定出台《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化事业“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乡村记忆”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将文化建设统一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中,坚持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同部署,文化阵地建设与城乡基础建设同推进,经济指标与文化建设同考核。


制定出台《文学艺术创作演出奖励办法》、《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投入500万元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对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从2009年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不少于1200万元的文化发展经费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送戏下乡、群众文化、文化交流、文艺创作、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强阵地 建网络 加大体系建设力度
“基层文化阵地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县文体广电新旅局负责人说。松桃百姓网
近年来,松桃通过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一批功能完善的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以县级“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辐射的三级文化网络。


投入28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达2531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先后投入954.76万元建设了面积达2198平方米县图书馆;投入1200万元修复欧百川故居,在天龙湖景区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苗族文化陈列馆。除此之外,先后配套投入96万元、整合上级资金616万元新建了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配套了灯光、音响、乐器、电脑、投影等服务设施设备,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
强服务 惠民生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松桃依托传统节日及重大节庆,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满足。松桃百姓网
每年春节、苗族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都会在县城文化广场、重点文化乡镇和民族文化示范村等举办大中型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和书画摄影展。


每年举行寨英滚龙、正大瓦窑花鼓、孟溪花灯、永安高台舞狮、苗族傩愿戏和斜走大刀、上刀山、下火海等为主的傩绝技表演活动20多场次,组织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全县28个乡镇、社区、村、学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30多场次。
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作用,开展图书报刊借阅、读书活动等,优惠提供上网查询资料浏览信息等文化服务,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每年接待群众达576万人次。
强保护 重传承 确保文物保护安全
松桃地处黔湘渝结合部,是荆楚文化和夜郎文化的过度带,文化资源丰富,现有文物古迹20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8个、县级12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市级13人,县级72人。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加强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弘扬工作,政府行文命名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习基地24所、民族民间文化村16个、民族民间文化培训基地11个,民族文化传承人24人,每年下拨了专项经费150万元,支持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定期组织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采风,创作、编撰了《鼓之源》、《赶鱼》、《打花猫》、《酒鼓情歌》、《刀尖上的舞蹈》、《微笑的伏羲与女娲》等一批民族舞蹈、音乐和民族文化丛书。


加强文物保护,先后成立了文物管理所、文物局等单位,定期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安全检查,投入资金1.5亿元,对寨英古建筑群、德高现(苗王城)古建筑群、大路风雨桥、欧百川故居、石梁红军标语、龙世昌故居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复,确保了文物安全。
发产业 促增收 助推县域经济增长
松桃紧紧依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以苗族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成功打造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2.25亿元,民族文化产业示范村薅菜村(苗王城)。以“文化+旅游”多产整合模式,对响水洞省级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村进行开发打造,目前完成6000米水渠修缮工程、20公里观光步道、入景区公路改建和8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工程。


成立贵州梵净山苗族文化产品开发公司,成功研发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服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在8个乡镇发展了苗族刺绣生产基地,解决妇女群众3800人就业,年营业额达4700余万元。其中苗绣《花鼓》系列产品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外交礼品,苗绣《鸽子花》系列产品被联合国启用为外交礼品。

成功打造商铺面积3200平方米苗疆工艺坊,所有门面均已入驻,有经营业主44户。经营文化商品有苗族服装、苗族银饰、苗族刺绣、传统剪纸、根雕石雕等等。成立阿来雄绝技演艺公司、龙忠树绝技演艺公司等民族文化演艺公司30多家,从业人员达620多人,常年驻点北京、广东、贵州等地开展演出活动,年创收3000余万元。
如今,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逐年增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胡伟)
近年来,在这方特色文化沃土上,松桃坚持文化惠民,科学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引领发展、用文化服务群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出政策 强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机制、政策、资金是保障。自“十二五”以来,松桃把文化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县目标考核。
搭建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协调,乡镇部门齐抓共建,社会广泛参与文化发展工作体系,每年定期召开文化工作部署会、调度会、推进会,定期督促检查落实。

制定出台《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化事业“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乡村记忆”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将文化建设统一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中,坚持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同部署,文化阵地建设与城乡基础建设同推进,经济指标与文化建设同考核。


制定出台《文学艺术创作演出奖励办法》、《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投入500万元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对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从2009年起,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不少于1200万元的文化发展经费并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送戏下乡、群众文化、文化交流、文艺创作、遗产保护、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强阵地 建网络 加大体系建设力度
“基层文化阵地是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石。”县文体广电新旅局负责人说。松桃百姓网
近年来,松桃通过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一批功能完善的大型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以县级“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辐射的三级文化网络。


投入280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达2531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先后投入954.76万元建设了面积达2198平方米县图书馆;投入1200万元修复欧百川故居,在天龙湖景区投资近2000万元新建苗族文化陈列馆。除此之外,先后配套投入96万元、整合上级资金616万元新建了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个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配套了灯光、音响、乐器、电脑、投影等服务设施设备,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
强服务 惠民生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近年来,松桃依托传统节日及重大节庆,多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满足。松桃百姓网
每年春节、苗族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传统节日,都会在县城文化广场、重点文化乡镇和民族文化示范村等举办大中型群众文艺演出活动和书画摄影展。


每年举行寨英滚龙、正大瓦窑花鼓、孟溪花灯、永安高台舞狮、苗族傩愿戏和斜走大刀、上刀山、下火海等为主的傩绝技表演活动20多场次,组织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全县28个乡镇、社区、村、学校开展送戏下乡活动30多场次。
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作用,开展图书报刊借阅、读书活动等,优惠提供上网查询资料浏览信息等文化服务,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每年接待群众达576万人次。
强保护 重传承 确保文物保护安全
松桃地处黔湘渝结合部,是荆楚文化和夜郎文化的过度带,文化资源丰富,现有文物古迹20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8个、县级12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市级13人,县级72人。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加强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弘扬工作,政府行文命名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习基地24所、民族民间文化村16个、民族民间文化培训基地11个,民族文化传承人24人,每年下拨了专项经费150万元,支持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定期组织文艺工作者,积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采风,创作、编撰了《鼓之源》、《赶鱼》、《打花猫》、《酒鼓情歌》、《刀尖上的舞蹈》、《微笑的伏羲与女娲》等一批民族舞蹈、音乐和民族文化丛书。


加强文物保护,先后成立了文物管理所、文物局等单位,定期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安全检查,投入资金1.5亿元,对寨英古建筑群、德高现(苗王城)古建筑群、大路风雨桥、欧百川故居、石梁红军标语、龙世昌故居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修复,确保了文物安全。
发产业 促增收 助推县域经济增长
松桃紧紧依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以苗族文化为品牌的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成功打造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2.25亿元,民族文化产业示范村薅菜村(苗王城)。以“文化+旅游”多产整合模式,对响水洞省级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村进行开发打造,目前完成6000米水渠修缮工程、20公里观光步道、入景区公路改建和8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工程。


成立贵州梵净山苗族文化产品开发公司,成功研发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服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在8个乡镇发展了苗族刺绣生产基地,解决妇女群众3800人就业,年营业额达4700余万元。其中苗绣《花鼓》系列产品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外交礼品,苗绣《鸽子花》系列产品被联合国启用为外交礼品。

成功打造商铺面积3200平方米苗疆工艺坊,所有门面均已入驻,有经营业主44户。经营文化商品有苗族服装、苗族银饰、苗族刺绣、传统剪纸、根雕石雕等等。成立阿来雄绝技演艺公司、龙忠树绝技演艺公司等民族文化演艺公司30多家,从业人员达620多人,常年驻点北京、广东、贵州等地开展演出活动,年创收3000余万元。
如今,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逐年增多,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