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想写个关于日本的文章,大抵是因为刚过去的9月3日是抗战胜利日,而关于慰安妇的《二十二》评论热潮也才过去不久。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近代以来说是“友好邻邦”却颇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当然古代关系在日本人看来也不尽友好,不然《枕草子》等文学作品里何来那么多西番狼主式的中国皇帝呢?)
日本文化曾是跟随在上国身后亦步亦趋的稚童,是别有风韵的影子文化。但因为种种原因,却在许多方面成为现代中国的老师,在文史、茶道、香道的复兴路上,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助力。
我们对这种“帮助”一直怀有复杂的情绪。史学宗师陈寅恪有诗赠西南联大的学生:“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巴田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
数十年后我读到这几句,仍然能感到其中的满腔愤懑和不甘,可以想见当时的学生们是如何视之为奇耻大辱。当全世界都说“最好的汉学在美国,最好的汉学家在日本”,中国人是什么感受?
所以文革结束以后,陈垣、翦伯赞、钱钟书诸先生迫不及待地带队访日,中国学术拖着病体也要去见识“最好的汉学家”究竟是什么功力。钱钟书先生在早稻田大学发表的演讲《诗可能怨》,倾珠泻玉,铁骑突出刀枪鸣。
钱先生要告诉日本人,我们的传统文化即使残败,即使凋零,但这个民族的魂魄如梅花一般,从未吹落北风中。诗可能怨,但他个人即便经历风雨磨洗,不怨不悔。这是真正大师气象,五体投地。当时的日本汉学巨星云集,京都学派汇合了左翼思潮如日中天。但我们有陈先生、钱先生那样的旷世天才,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我们迟早要从东邻手中,拿回属于自己的荣耀。
正如中国把胜利日定在9月3日,湖南芷江受降的日子,因为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投降书终究是别人的,9月3日的小场面才是自己的。
但同时,京都学派也几乎手把手地教会了中国人现代考古和现代学术范式,考古文博院至今感念他们的帮助。今天也到了我们谈超越的时候,中古史的中心、敦煌学的中心、汉学的中心,都开始回到中国本土,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前期投入极低、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老一辈学者的努力同样令人感佩。北大李兆基人文学院历史系门口有一口鼎,上面写着“周鼎铭国史,燕园育栋梁”,不知那里的学生是否记得当年前辈们的心情。
今天我们不再是学徒,但日本仍然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传统文化上的缺失,同时也令我们警醒。一旦我们不努力,结果不止是山河破碎,而是亡国灭种,连文化也要操之人手。
香道的情况也很类似。日本香道本是自中国传入,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日本书纪》说“推古天皇三年(596),有沉木漂至淡路岛,岛人不知是沉香,作为柴薪烧于灶台,香味远瓢,于是献于朝廷。”——一些人据此觉得,日本香道有独立发展的线索。但日本香堂、鸠居堂等大香堂都承认香道源自西邻,初玉堂的名字更是来自于清代中国的制香大师,只是香道在与本土神道结合之后植根日本民间,被发扬光大了。
关于日本香道发展与中国的联系,我们会在以后详细论及。这里要说的则是,《日本书纪》所描述的香道“起源”虽然在史实性上有问题,但确实是得“香”之真义的。
香的文化本质在于沟通天人,这一点不分中日。焚烧的香木,实际就是“柴”。柴字在汉语里最原始的用法是动词,《说文解字》说,“燔柴曰柴”,最原始的嗅觉体验,礼敬最原始的神灵,这在东亚的人类文明之中是共通的。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谈柴的释义
日本文学白桦派三巨匠之一的志贺直哉被日本文学圈尊为“私小说之神”,我极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他的短篇《篝火》。不同版本的翻译并不能掩盖志贺直哉的文字之美。
《篝火》的故事简单到几乎不成故事,按照日本的古老习俗,现代仍然有一群人愿意乘着船去到海边的沙滩上,去寻找干的和湿的木头,用漂木在星空下点燃一堆篝火。
人们认识或不认识,呼应或不呼应,那堆篝火似乎就是意义本身。人们篝火边思考人生,放空自己,与浩瀚的星夜和大海沟通……仿佛百万年前原始人从火中见到文明的曙光。
武者小路实笃后来拿《篝火》和别人争论,说小说根本不需要情节。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志贺直哉至少告诉我们,文学的本质还是表达,情节只是辅助表达的手段。
如果你爱香,几乎第一时间就能从《篝火》中看到《日本书纪》的影子。燃烧的篝火和繁复的香道,在文化本质上是同一的——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含义,都是面对自我。
最原始的火,最浩瀚星辰,以及全部的科学,最终都只讨论一个命题,就是“面对你自己”,尼采诚不我欺。香道的意义就是如此,而实践它的方式,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我们会深耕传统文化的土地,也需要借鉴东邻的体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号后续将推出日本香道常识系列,敬请期待。
还是尼采的话,“还有更多朝霞,尚未点亮我们的天际”。
柴门愿与所有喜爱香文化的朋友共进致远。
日本文化曾是跟随在上国身后亦步亦趋的稚童,是别有风韵的影子文化。但因为种种原因,却在许多方面成为现代中国的老师,在文史、茶道、香道的复兴路上,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助力。
我们对这种“帮助”一直怀有复杂的情绪。史学宗师陈寅恪有诗赠西南联大的学生:“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巴田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
数十年后我读到这几句,仍然能感到其中的满腔愤懑和不甘,可以想见当时的学生们是如何视之为奇耻大辱。当全世界都说“最好的汉学在美国,最好的汉学家在日本”,中国人是什么感受?
所以文革结束以后,陈垣、翦伯赞、钱钟书诸先生迫不及待地带队访日,中国学术拖着病体也要去见识“最好的汉学家”究竟是什么功力。钱钟书先生在早稻田大学发表的演讲《诗可能怨》,倾珠泻玉,铁骑突出刀枪鸣。
钱先生要告诉日本人,我们的传统文化即使残败,即使凋零,但这个民族的魂魄如梅花一般,从未吹落北风中。诗可能怨,但他个人即便经历风雨磨洗,不怨不悔。这是真正大师气象,五体投地。当时的日本汉学巨星云集,京都学派汇合了左翼思潮如日中天。但我们有陈先生、钱先生那样的旷世天才,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我们迟早要从东邻手中,拿回属于自己的荣耀。
正如中国把胜利日定在9月3日,湖南芷江受降的日子,因为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的投降书终究是别人的,9月3日的小场面才是自己的。
但同时,京都学派也几乎手把手地教会了中国人现代考古和现代学术范式,考古文博院至今感念他们的帮助。今天也到了我们谈超越的时候,中古史的中心、敦煌学的中心、汉学的中心,都开始回到中国本土,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前期投入极低、环境艰苦的情况下,老一辈学者的努力同样令人感佩。北大李兆基人文学院历史系门口有一口鼎,上面写着“周鼎铭国史,燕园育栋梁”,不知那里的学生是否记得当年前辈们的心情。
今天我们不再是学徒,但日本仍然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在传统文化上的缺失,同时也令我们警醒。一旦我们不努力,结果不止是山河破碎,而是亡国灭种,连文化也要操之人手。
香道的情况也很类似。日本香道本是自中国传入,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日本书纪》说“推古天皇三年(596),有沉木漂至淡路岛,岛人不知是沉香,作为柴薪烧于灶台,香味远瓢,于是献于朝廷。”——一些人据此觉得,日本香道有独立发展的线索。但日本香堂、鸠居堂等大香堂都承认香道源自西邻,初玉堂的名字更是来自于清代中国的制香大师,只是香道在与本土神道结合之后植根日本民间,被发扬光大了。
关于日本香道发展与中国的联系,我们会在以后详细论及。这里要说的则是,《日本书纪》所描述的香道“起源”虽然在史实性上有问题,但确实是得“香”之真义的。
香的文化本质在于沟通天人,这一点不分中日。焚烧的香木,实际就是“柴”。柴字在汉语里最原始的用法是动词,《说文解字》说,“燔柴曰柴”,最原始的嗅觉体验,礼敬最原始的神灵,这在东亚的人类文明之中是共通的。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谈柴的释义
日本文学白桦派三巨匠之一的志贺直哉被日本文学圈尊为“私小说之神”,我极推荐大家去读一读他的短篇《篝火》。不同版本的翻译并不能掩盖志贺直哉的文字之美。
《篝火》的故事简单到几乎不成故事,按照日本的古老习俗,现代仍然有一群人愿意乘着船去到海边的沙滩上,去寻找干的和湿的木头,用漂木在星空下点燃一堆篝火。
人们认识或不认识,呼应或不呼应,那堆篝火似乎就是意义本身。人们篝火边思考人生,放空自己,与浩瀚的星夜和大海沟通……仿佛百万年前原始人从火中见到文明的曙光。
武者小路实笃后来拿《篝火》和别人争论,说小说根本不需要情节。这当然有点夸张,但志贺直哉至少告诉我们,文学的本质还是表达,情节只是辅助表达的手段。
如果你爱香,几乎第一时间就能从《篝火》中看到《日本书纪》的影子。燃烧的篝火和繁复的香道,在文化本质上是同一的——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含义,都是面对自我。
最原始的火,最浩瀚星辰,以及全部的科学,最终都只讨论一个命题,就是“面对你自己”,尼采诚不我欺。香道的意义就是如此,而实践它的方式,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
我们会深耕传统文化的土地,也需要借鉴东邻的体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号后续将推出日本香道常识系列,敬请期待。
还是尼采的话,“还有更多朝霞,尚未点亮我们的天际”。
柴门愿与所有喜爱香文化的朋友共进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