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how do you do~好巧啊。今天我们聊一聊你……呃,我是说,日本第一名香兰奢待。在前文篝火上的魂——当我们谈“香道”时在谈些什么与浮萍破处见山影:日本香道源流(2)中,我们也提到了一点关于兰奢待的内容。
虽然有部分文人笔记(包括国内的部分香学著作)愿意把兰奢待与推古三年淡路岛漂来浮木联系在一起,但至少从中文资料中看,代表日本“正史”的“记—纪体系”并不是这样说的。我是个很懒的人……关于推古三年浮木的记载大概是这样的:
根据《圣德太子传历》,这块木头后来是被雕成了观音菩萨像,安放在吉野寺中。因为佛像能放出光芒,所以吉野寺又叫“现光寺”。
即使不考虑这个记载,根据平安时期的律令,日本的一尺大约是29.6厘米。虽然战国时期许多大名都不遵循这一标准,日本尺的长度变为在28~35厘米之间浮动,部分穷鬼还特地将尺子砍掉一部分,以便多收布匹税……但大致上,一尺28厘米以上还是没问题的。
这样算来,七尺是207.2厘米,八尺是236.8厘米,而兰奢待的长度是156厘米。即便缩水,也不带缩80厘米的,这可是接近一米了。而且以《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尿性,要是海上漂木就是第一名香兰奢待,那还不大书特书?综上所述,推古三年“香木漂来”的海上浮木与兰奢待并不是一块香木。
天平胜宝八年(756),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遗物的天下第一名香“兰奢待”赠与东大寺正仓院,这才是兰奢待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视野中。
(哈我變成繁體了)因此,有人又說蘭奢待這個名字是后起的,在蘭奢待中,正好藏著“東大寺”三個字,與收藏地相同。日本香道的雅意与精巧也由此可见。可是钱稻孙先生在随笔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甚是有理——可是蘭字中间不是个东啊……
兰字中间是个“柬”,它和“东”有相似的字形,在六书中都属会意字。可是东字从日从木,日出木中,东方震位为甲乙木,生丙丁火。“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德论·五行》。
而“柬”字从束从八,束为捆扎,八为分别。合意则是选择,挑选。《说文解字》:“柬,分别择之也。”两个字分别在甲骨和金文时期就已经出现,有各自独立的发展源流,怎么说都不能算是一个字。
日本香道风雅精致,我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强行说它积累厚重,恐怕该想想“东柬不分”的事儿,日本汉风毕竟是学来的,我说完了。
同样的道理,对着明清时期的回文诗感叹“汉语真是博大精深”也该思考一下,这种审美流于形式,是否缺乏内涵。汉语的精神不在于文字游戏中,而是在自然的语流之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江阔云低,有绿肥红瘦,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们为什么非要去追捧“香荷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呢?
在浮萍破处见山影:日本香道源流(2)中,我们说到,完成了下克上的武士阶层开始出现“婆娑罗”风潮,花道、茶道、香道自此成型。其中佐佐木道誉引领的香道风潮,会给不同的香材与香起不同的名字。
相对于藏字“东大寺”,兰奢待的名字更可能来源于“兰麝袋”。我们之所以不讨论日文而讨论汉语,是因为在全力汉化的时期,基本不存在日语文化这回事。一直到19世纪芥川龙之介还炫耀自己的情人“给我写的情书是全手汉字无一个假名”。
在中古日本,汉语代表风雅,代表先进的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汉语中,兰麝是香料的泛称。白居易《太行路》说“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这里“兰麝”与“金翠”对应,一为香料之泛称,一为金翠之泛称。白居易不愧为掌握了妖猫奥义的男人,生活百科。
可是一经修饰,整个语境就彻底不同。兰奢待,兰生于幽谷,清静孤独,然而始终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等待。宛如《源氏物语》中紫上等待源君,山樱无人梦魂倚。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我还和媳妇吐槽过,相比之下“天使之眼”毫无东方韵味,就是大(大雾)……
兰奢待自来的记载为黄熟,也就是浮水。但在香道一途上,日本的大家们还是见过世面的,兰奢待能被称为国之国宝,除了大以外,它的气调一直备受称赞。日本将“六国五味”体系中始终只有一种味道的香,称为“一味立”,而兰奢待自古被赞为五味俱全。
因此国内也一直有人怀疑,它可能是块奇楠。这样一来,所有事也就都说得通了,黄熟是说它的重量和密度,而五味俱全,说的是它的气调。毕竟日本人还不至于举国小心翼翼供奉一块黄熟香,仅仅因为它大。《中国收藏知识讲堂》中,潘奕辰老师也说,她近距离观察过兰奢待的油线,有奇楠的特征。
至于有多小心翼翼呢……我们如今所见的兰奢待上贴着三个纸条。上面的内容分别是:
足利义政,宽正二年九月, 约二寸截之 。
织田信长,天正二年三月,一寸八分截之 。
德川家康,庆长七年六月, 一寸八分截之。
两位是幕府的将军,德川还完成了战国大一统。而织田信长,更堪称战国第一枭雄……他们将兰奢待奉为至宝,深层原因当然包括要表达对前代皇室的尊重,以及融入武士阶级上层的审美潮流之中——可这样身份的人所取用的,恐怕也不会是质量低下的香材。
人们说起西湖,常见的一句是“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这显然是由道理的,兰奢待确实极可能是块五味俱全的奇楠,但它国宝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天皇旧藏,其次得益于日本历史上传奇人物的尊崇。这又是“天使之眼”所无法企及的了。
虽然有部分文人笔记(包括国内的部分香学著作)愿意把兰奢待与推古三年淡路岛漂来浮木联系在一起,但至少从中文资料中看,代表日本“正史”的“记—纪体系”并不是这样说的。我是个很懒的人……关于推古三年浮木的记载大概是这样的:
根据《圣德太子传历》,这块木头后来是被雕成了观音菩萨像,安放在吉野寺中。因为佛像能放出光芒,所以吉野寺又叫“现光寺”。
即使不考虑这个记载,根据平安时期的律令,日本的一尺大约是29.6厘米。虽然战国时期许多大名都不遵循这一标准,日本尺的长度变为在28~35厘米之间浮动,部分穷鬼还特地将尺子砍掉一部分,以便多收布匹税……但大致上,一尺28厘米以上还是没问题的。
这样算来,七尺是207.2厘米,八尺是236.8厘米,而兰奢待的长度是156厘米。即便缩水,也不带缩80厘米的,这可是接近一米了。而且以《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尿性,要是海上漂木就是第一名香兰奢待,那还不大书特书?综上所述,推古三年“香木漂来”的海上浮木与兰奢待并不是一块香木。
天平胜宝八年(756),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遗物的天下第一名香“兰奢待”赠与东大寺正仓院,这才是兰奢待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视野中。
(哈我變成繁體了)因此,有人又說蘭奢待這個名字是后起的,在蘭奢待中,正好藏著“東大寺”三個字,與收藏地相同。日本香道的雅意与精巧也由此可见。可是钱稻孙先生在随笔中有一句话我觉得甚是有理——可是蘭字中间不是个东啊……
兰字中间是个“柬”,它和“东”有相似的字形,在六书中都属会意字。可是东字从日从木,日出木中,东方震位为甲乙木,生丙丁火。“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德论·五行》。
而“柬”字从束从八,束为捆扎,八为分别。合意则是选择,挑选。《说文解字》:“柬,分别择之也。”两个字分别在甲骨和金文时期就已经出现,有各自独立的发展源流,怎么说都不能算是一个字。
日本香道风雅精致,我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强行说它积累厚重,恐怕该想想“东柬不分”的事儿,日本汉风毕竟是学来的,我说完了。
同样的道理,对着明清时期的回文诗感叹“汉语真是博大精深”也该思考一下,这种审美流于形式,是否缺乏内涵。汉语的精神不在于文字游戏中,而是在自然的语流之中。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江阔云低,有绿肥红瘦,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们为什么非要去追捧“香荷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呢?
在浮萍破处见山影:日本香道源流(2)中,我们说到,完成了下克上的武士阶层开始出现“婆娑罗”风潮,花道、茶道、香道自此成型。其中佐佐木道誉引领的香道风潮,会给不同的香材与香起不同的名字。
相对于藏字“东大寺”,兰奢待的名字更可能来源于“兰麝袋”。我们之所以不讨论日文而讨论汉语,是因为在全力汉化的时期,基本不存在日语文化这回事。一直到19世纪芥川龙之介还炫耀自己的情人“给我写的情书是全手汉字无一个假名”。
在中古日本,汉语代表风雅,代表先进的文化。在中古时期的汉语中,兰麝是香料的泛称。白居易《太行路》说“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这里“兰麝”与“金翠”对应,一为香料之泛称,一为金翠之泛称。白居易不愧为掌握了妖猫奥义的男人,生活百科。
可是一经修饰,整个语境就彻底不同。兰奢待,兰生于幽谷,清静孤独,然而始终在绝望与希望之间等待。宛如《源氏物语》中紫上等待源君,山樱无人梦魂倚。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我还和媳妇吐槽过,相比之下“天使之眼”毫无东方韵味,就是大(大雾)……
兰奢待自来的记载为黄熟,也就是浮水。但在香道一途上,日本的大家们还是见过世面的,兰奢待能被称为国之国宝,除了大以外,它的气调一直备受称赞。日本将“六国五味”体系中始终只有一种味道的香,称为“一味立”,而兰奢待自古被赞为五味俱全。
因此国内也一直有人怀疑,它可能是块奇楠。这样一来,所有事也就都说得通了,黄熟是说它的重量和密度,而五味俱全,说的是它的气调。毕竟日本人还不至于举国小心翼翼供奉一块黄熟香,仅仅因为它大。《中国收藏知识讲堂》中,潘奕辰老师也说,她近距离观察过兰奢待的油线,有奇楠的特征。
至于有多小心翼翼呢……我们如今所见的兰奢待上贴着三个纸条。上面的内容分别是:
足利义政,宽正二年九月, 约二寸截之 。
织田信长,天正二年三月,一寸八分截之 。
德川家康,庆长七年六月, 一寸八分截之。
两位是幕府的将军,德川还完成了战国大一统。而织田信长,更堪称战国第一枭雄……他们将兰奢待奉为至宝,深层原因当然包括要表达对前代皇室的尊重,以及融入武士阶级上层的审美潮流之中——可这样身份的人所取用的,恐怕也不会是质量低下的香材。
人们说起西湖,常见的一句是“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这显然是由道理的,兰奢待确实极可能是块五味俱全的奇楠,但它国宝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天皇旧藏,其次得益于日本历史上传奇人物的尊崇。这又是“天使之眼”所无法企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