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磨蹭蹭终于写完了。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写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啊……但是还是厚着脸皮发上来了,因为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啊,果然和大佬们同台竞技太勉强了啊。以后多多努力吧。
结尾写的太草率了……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铃谷前段都是认真写的,用词和造句也推敲了一下,如果大家真的有兴趣,我可能会更新一下写作感想,分享一下潜台词和创作思路。
通过这次写作,不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有了收获:
和大佬们相比缺乏的东西,写作的时候会碰到的阻力,应该怎么提高速度(这次真的是没有分配好时间,你们看我上传时间就知道了,我熬了一夜才完稿233)
最重要的是,我对于写作和我本身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正如文中所说,爱要让你全身心投入:除了白天上班,下午上课,做些零七八碎的东西之外,晚上熬夜,也要把文写完。我对写作,是爱的。曾经和友人讨论过,文章要怎么写,友人说,大多数人都是从自传起笔的,因为这样才好写——真正的故事,很难编出来的。哪怕名篇巨著,改写也是常态。我想了一下,说,不存在绝对的编吧,每个人写的东西,无论怎样,都是要融入自己的灵魂的。
后来我细细思索的我们的对话,我觉得我们说的可能是一个东西。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琴如其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和友人还讨论了遣词造句的种种,但是现在想来,那个也许重要,但是在爱面前,那个就容易了——如果真的爱,你会自己去练习,去写作,除却天赋和老师,你的技巧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但是文章的气质却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很喜欢某大师的文章。他的语言平实,很少摆弄结构,但是人物的情感力透屏幕,我不止一次的为书中的人物或欢喜,或悲伤(当然悲伤的时候多一些罢了

)而且再读起来,那种强烈的情感依然可以感染我。
古人云:文以载道。也许我们这些同人文作者达不到这个水准,但是大家都要“文以抒情”。
我改了很多遍稿子,但是依旧很平淡;我看着大师写的段落,不止一次的涌起,“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的疑问,而总是随着后文的慢慢展开,我都了解了,它们其实一脉相承。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但是人家历时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曹雪芹的人生阅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庸老爷子,晚年对自己的作品也是不断的修正补订。
人生不一样,我们的作品就不一样。
所以,读书行路,以笔写情,观文见心。风一程雨一程,提笔夜深伴孤灯。
我是月华术士,我们风雨如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