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转回来,秦国伐上党应该是有所准备的。刚刚小女子也粗略的探讨了一下秦国的前线基地以及行军(运粮的可能)路线,我们现在来看看赵国的前线基地。
赵国能够支援长平的前线基地只有三种可能,一是晋阳(当时称太原),一是邯郸,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上党郡。
先说晋阳。晋阳在春秋末战国初是作为赵氏的大本营而存在的,赵氏在此地根基深厚,是连智瑶合智韩魏三家之力都取不下的坚城。然而我们看看地图:
晋阳若想对长平的赵军展开支援,水路根本没法走——要么经过秦国领土,要么就花大功夫开凿一条运河沟通汾水、沁水和丹水。不过这两种办法在当时应该是行不通的。选择走陆路,那还不如从邯郸进行支援。是故,晋阳支援长平这个可能性,可以PASS。
邯郸是赵国固有领土中唯一有可能支援长平的都市,商业繁荣,人口稠密,手工业也颇为发达(《盐铁论·通有》:大夫曰: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我在上文亦谈到过赵国的粮道问题,观地图便可知赵国能依靠水路运粮非是虚言,只要挖一条沟通潞水、丹水的运河便能让长平与邯郸连在一起。就算是以邯郸为起点走陆路给长平守军提供补给,也比从晋阳支援长平要轻松得多。
上党郡本身就是一个大郡,控制着晋城盆地,地理上占据优势。上党郡人口虽然较多,但它的农业潜力有限,腹地的平原区被众多的丘陵分割——军事家觉得不错的地形,在种田的农夫眼里不一定就好了。虽然说丘陵并非完全无法开发,但在战国时期其开发效率就难以和平原相比。更何况,无论是《史记》还是《资治通鉴》,甚至于《战国策》,都提到这么一句话:
《资治通鉴》: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还是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战国策·秦策三》:秦尝攻韩邢,困于上党,上党之民皆返为赵。天下之民,不乐为秦民之日固久矣。
暂且不考虑上党郡本地的粮食产量。当上党的民众去投靠赵国,去投奔廉颇军队时,廉颇部队的粮食将面临一定的压力,这是不可否认的。吃赵国粮食的,不见得只有廉颇自己带来的军队,说不定也有冯亭带来的上党民众、民兵。既然是这样,我们就得看上党的粮食储备会出现怎样的一种情况。
一种可能是上党民众带走了仓储里的大部分粮食,可上党一郡的生产力难以和河东、巴蜀相比。再加上民众逃亡到赵军驻扎的长平,将会消耗他们带过来的一部分粮食,这些保留下来的补给队廉颇的军队来说只能解决一小段时间的吃饭问题。在秦赵的粮食补给都有相当可能是倾国之力的情况下,赵国根本比不过秦国。更重要的是,这些失去了上党土地的民众如果不到后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赵军粮耗的扩大(因为这些人不种田的话,赵国粮食无法得到额外的增加)。至于秦国,因为和赵国一样有可能在空白期筹集粮食,所以在上党掠夺粮食算是锦上添花。上党即使没有粮食,对秦军的前线基地而言也没有多大损失。
第二种可能是上党民众没法带走粮食,将粮食全烧光,完全不给秦军留下物资。这种可能性对赵国依旧没有好处,对秦国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害。
第三种可能是上党民众逃到廉颇军队,却给秦军留下了大量储备。这个可能性对赵军而言是最糟糕的。
以上就是我举出的三种可能性,不管是哪种可能性都只代表一件事——即使以上党作为前线补给基地,在失去了部分土地、民众无法耕作的前提下,纵使可以得到上党地区其他地方的一定支援,廉颇军队能得到的补给亦着实有限。假使秦国没有发生饥荒、粮食没有出现紧急性的缺口,廉颇所采取的战术简直是很有可能要了赵国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