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瓦尔巴德群岛上采集苔原红土样本;从北极海水样品中分离微生物;在南极对企鹅进行科考录音录像,收集企鹅毛发……这不是哪位科学家的“大手笔”,而是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三位学生在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完成的“壮举”。上周五,说起南北极的科考行动,这三位学生依然忍不住自豪和激动。
在南极收集企鹅毛发做样本
段灏庭是汇文一小五一班学生。2018年2月1日至20日,他参加了“中国少年极先锋”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奔赴南极洲进行科研课题的调查和样本采集。
在他的背囊中,有学校的校旗和10名学生写给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的贺年卡。到了南极后,他将礼物转交给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带回了17名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给学校的《新春问候》。
科考队在长城站附近南设德兰群岛的9个登陆点开展了有关南极地质、动植物、微生物、污染物方面的观察、采样、录音、分析等科考工作。“南极有巍峨的山峦湖泊,壮美的冰川海洋,自由自在的企鹅、海豹、鲸鱼、海狮等动物,我还和指导老师一起多次采集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物。”他回忆。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判断企鹅的羽毛有可能包含人为污染物,于是采集了5个登陆岛屿上企鹅脱落的羽毛。开学后,他将依据这些珍贵的样本,继续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南极的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取北极海水采集微生物
禚思雄是该校六年级学生。2017年7月,他跟随青少年科学考察队从北京出发,经德国、芬兰、挪威,到达世界最北小镇——朗伊尔城,登上“奥特路斯”号科考船,开启了为期9天的北极科考。
他的研究课题是海洋抗冻微生物,需要取大量微生物样本做分析。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采样时,他坐在冲锋艇的边缘,一只手横着拿紧大矿泉水瓶的瓶身,将瓶口朝向海浪奔来的方向获取表层海水样本。前一晚,这片水域的海浪达到十几米高,桌上所有的东西都被晃到地上,但他没有被吓退。在专家的带领下,他每隔两小时,一共采集了21个点位的海水样本做环境数据分析。
回国后,他多次前往北京、陕西等相关实验室继续进行微生物分析。在专家、老师的帮助下,他从海水微生物样品中分离出2大类5种抗冻微生物,完成了“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海域海水中抗冻微生物的分离及类别研究”研究论文。
研究北极苔原红土做科研报告
该校六年级学生梁智毅经常看BBC关于南北极的纪录片,特别向往神奇的极地世界。听说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组织的青少年科考活动后,他马上报了名。他对地质知识特别感兴趣,就把研究方向对准了北极地质。
2017年7月27日,他们登陆斯瓦尔巴德群岛沃斯利角苔原,发现整个苔原地区分布的都是紫红或褐红色的土壤,在这次行程的其它地方没有分布。梁智毅的小脑瓜迅速转动起来:这里的红土是哪里来的,在北极寒冷的情况下怎么形成?它隐藏着什么地质秘密吗?
咨询地质专家后,他沿着一定方向,每隔100米就采集一次红土样品,共采集了8件样品。每个采样点剥除表层土壤,去除砾石、植物碎屑等杂质,装入聚氯乙烯封口袋中密封保存,还在第二个采样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周围岩石。
之后,他将样品带回北京送到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操作,完成了红土和围岩主量、稀土元素的测试。获得实验数据后,他又查阅文献,在专家的指导下,最终得出了沃斯利角红土的成因以及潜藏的古气候意义。
“这次北极探索之旅使我学到了课堂及书本学不到的知识,科研工作是严谨认真的,也是非常有趣的。”禚思雄和梁智毅从北极回来后撰写的论文,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和全国“小院士”评选中获得佳绩,并荣获“中国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
极地和大洋科考成学校保留节目
汇文一小从建校伊始,就把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据校长陆军介绍,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主要从国家、校本、选修、海洋综合性课程四个方面推进海洋意识教育课程。2011年“蛟龙号”诞生后,全校师生由关注极地科考扩展到大洋科考,视野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2006年起,“迎接南极小企鹅”“与科考队员卫星同话”“给南极岛峰命名”等一系列活动使该校师生与国家海洋局、与极地考察队建立了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联系,其中张凯亮老师成为我国普教战线登上南北两极的第一人;每年的气象日、海洋日、环境日等时段,学校都会组织师生走进国家气象局、海洋局等单位。2012年以来,该校开始组织学生走进各大海洋基地,开展研究性、实践性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在南极收集企鹅毛发做样本
段灏庭是汇文一小五一班学生。2018年2月1日至20日,他参加了“中国少年极先锋”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奔赴南极洲进行科研课题的调查和样本采集。
在他的背囊中,有学校的校旗和10名学生写给南极长城站科考队员的贺年卡。到了南极后,他将礼物转交给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带回了17名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给学校的《新春问候》。
科考队在长城站附近南设德兰群岛的9个登陆点开展了有关南极地质、动植物、微生物、污染物方面的观察、采样、录音、分析等科考工作。“南极有巍峨的山峦湖泊,壮美的冰川海洋,自由自在的企鹅、海豹、鲸鱼、海狮等动物,我还和指导老师一起多次采集了海洋微塑料污染物。”他回忆。
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判断企鹅的羽毛有可能包含人为污染物,于是采集了5个登陆岛屿上企鹅脱落的羽毛。开学后,他将依据这些珍贵的样本,继续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南极的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做进一步研究。
取北极海水采集微生物
禚思雄是该校六年级学生。2017年7月,他跟随青少年科学考察队从北京出发,经德国、芬兰、挪威,到达世界最北小镇——朗伊尔城,登上“奥特路斯”号科考船,开启了为期9天的北极科考。
他的研究课题是海洋抗冻微生物,需要取大量微生物样本做分析。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地区采样时,他坐在冲锋艇的边缘,一只手横着拿紧大矿泉水瓶的瓶身,将瓶口朝向海浪奔来的方向获取表层海水样本。前一晚,这片水域的海浪达到十几米高,桌上所有的东西都被晃到地上,但他没有被吓退。在专家的带领下,他每隔两小时,一共采集了21个点位的海水样本做环境数据分析。
回国后,他多次前往北京、陕西等相关实验室继续进行微生物分析。在专家、老师的帮助下,他从海水微生物样品中分离出2大类5种抗冻微生物,完成了“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海域海水中抗冻微生物的分离及类别研究”研究论文。
研究北极苔原红土做科研报告
该校六年级学生梁智毅经常看BBC关于南北极的纪录片,特别向往神奇的极地世界。听说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组织的青少年科考活动后,他马上报了名。他对地质知识特别感兴趣,就把研究方向对准了北极地质。
2017年7月27日,他们登陆斯瓦尔巴德群岛沃斯利角苔原,发现整个苔原地区分布的都是紫红或褐红色的土壤,在这次行程的其它地方没有分布。梁智毅的小脑瓜迅速转动起来:这里的红土是哪里来的,在北极寒冷的情况下怎么形成?它隐藏着什么地质秘密吗?
咨询地质专家后,他沿着一定方向,每隔100米就采集一次红土样品,共采集了8件样品。每个采样点剥除表层土壤,去除砾石、植物碎屑等杂质,装入聚氯乙烯封口袋中密封保存,还在第二个采样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周围岩石。
之后,他将样品带回北京送到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操作,完成了红土和围岩主量、稀土元素的测试。获得实验数据后,他又查阅文献,在专家的指导下,最终得出了沃斯利角红土的成因以及潜藏的古气候意义。
“这次北极探索之旅使我学到了课堂及书本学不到的知识,科研工作是严谨认真的,也是非常有趣的。”禚思雄和梁智毅从北极回来后撰写的论文,在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鹏科技论坛和全国“小院士”评选中获得佳绩,并荣获“中国科学院小院士”荣誉称号。
极地和大洋科考成学校保留节目
汇文一小从建校伊始,就把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据校长陆军介绍,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和“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主要从国家、校本、选修、海洋综合性课程四个方面推进海洋意识教育课程。2011年“蛟龙号”诞生后,全校师生由关注极地科考扩展到大洋科考,视野范围进一步扩大。
从2006年起,“迎接南极小企鹅”“与科考队员卫星同话”“给南极岛峰命名”等一系列活动使该校师生与国家海洋局、与极地考察队建立了更加直接和深入的联系,其中张凯亮老师成为我国普教战线登上南北两极的第一人;每年的气象日、海洋日、环境日等时段,学校都会组织师生走进国家气象局、海洋局等单位。2012年以来,该校开始组织学生走进各大海洋基地,开展研究性、实践性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