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骚坛追梦人朱耀超
朱耀超是建湖县芦沟镇五联居委会的一位普通农民,自任建湖艺文社蒹笳诗社社长兼主编以来,在无资金、无教材、无编制的情况下,不计报酬,乐于奉献,弘扬诗教,累计编发《蒹笳诗声》75期,编辑《蒹笳系列丛书》54本,培养乡土诗人300多人,先后使十三人被中华诗词学会吸收为会员,在全国及海外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1000多首,在全国诗联大赛获奖40多人次,将濒倒闭的诗社建设成为在全国诗词界有一定影响的群众诗词组织。在他的倡议下,经过全镇干群的努力,将芦沟镇建成了“江苏省诗词之乡”,全国“诗词之乡”。他的事迹,在当地及周边干群中广为人知,人们称他为“诗坛的活雷锋”。
一、振兴诗社,辛勤耕耘
朱耀超自幼爱好诗词,具有深厚的诗词功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芦沟镇的几位离退休老同志,自发聚集到一起,成立了盐城市第一家群众诗词组织——建湖艺文社蒹笳诗社。作为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担任了该社的副社长、副主编,由于办社无资金,工作无报酬,家中要种地,家人反对,朋友冷嘲。怀揣诗坛梦想的他,顶住重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没有资金,自己筹集,没有资料,自己编写。为诗社的生存、发展整日奔忙。后来,镇里在文化站协调出一间房子,既作为办公室,又作资料室和活动室,条件有所改善。诗社每年例会四次,不定期活动及采风多次,出四本诗刊,发往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三百多名诗友。稿件的修改、编校及邮发,诗社的日常工作,都靠他一人打理。为了备课、上课、改稿,他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眼睛一睁,忙到熄灯。这一切付出,他都是无偿的奉献。有人说他是“诗痴”,有人说他是“诗迷”,他都一笑置之,仍然我行我素。他的敬业精神,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他的人格力量,吸引了周边乃至外省诗词爱好者,成为“蒹笳诗社”的诗友,并长期投稿。
二、创建“诗乡”,竭尽全力
在朱耀超和诗社顾问朱明山的倡议和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下,全镇开展了创建“诗词之乡”的活动。他协助镇里制定了创建计划和实施方案,深入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积极帮助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诗教活动。为创建活动辛勤奔忙。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了使诗词文化深入群众,他以举办培训、讲座、以师带徒、画廊展示、作品点评等多种形式培训学员、推广诗教,还利用成人教育中心和“西塘论坛”这些阵地,面向社会培养诗词人才。除此之外,他还与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诗词组织发生横向联系,互相交流,吸取经验,提高诗教水平。在他和政府领导及全镇干群的努力下,该镇被授予“江苏省诗词之乡”和“全国诗词之乡”称号。使该镇成为盐城市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乡镇。提升了该镇的知名度,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赢得荣誉。一位老诗人为朱耀超不计酬劳、默默奉献于诗词文化的精神所感动,写诗赞扬道:“诗乡创建献丰功,矢志安贫我动容。克已弘文诚不易,蒹笳有幸遇雷锋”。
三、弘扬诗教,不遗余力
在诗词教育工作中,老朱意识到:诗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必须传承和弘扬。诗词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只有让诗词走进大、中、小学校园,才能使诗词开花、结果。于是,他积极指导镇内的三所中、小学开展校园“诗教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编写了一套“诗词基础知识”校本教材,供培训使用,并亲自到校上课,一对一的辅导,手把手的教学,细心为师生修改诗词稿件,并推荐发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全镇三所中、小学生中培养出近200多名小诗人,在江苏省诗词协会举办的“凤凰杯”首届大中小学生诗词大赛中,芦沟镇凌芳婷、肖正培等五位同学获奖,占盐城市获奖人数的1/4。目前,该镇学生爱诗、学诗、写诗已成风尚。诗教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使诗词这朵艳丽的奇葩,开遍了芦沟大地,有力的推进了诗教的进程。三所中、小学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诗教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诗教工作先进单位”的称号。
日前,泰国《中华日报》专版刊载了诗社十八位社员的二十多篇诗词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朱耀超诗词功底扎实,实践知识丰富,已被建湖县老年大学聘为诗词班的教员,他将在诗教天地中,追求孩时的梦想,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精神文建设,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