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69,588贴子:14,634,229

听风听雨过清明---华夏传统节日寒食、清明节复兴方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帖图片失效,遂重发,请勿插楼。
两年矣,再祭溪山吧主;愿吾同袍皆努力,华夏早兴。


1楼2009-04-03 09:46回复
    一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远去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的意义远大于清明,若比做母子,寒食为母,清明为子。清明尤在,而寒食早已不存。也可以说,寒食伴随着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静静的融入了清明。寒食滋养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绘画:绵山之焚


    3楼2009-04-03 09:56
    回复
      绵山又称介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内。
      这就是之推归隐、宁焚不出的绵山。


      4楼2009-04-03 10:13
      回复
        寒食节相沿持续两千多年,期间,历代文人墨客追悯昔贤,写出了数以千计的寒食诗歌: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唐 王昌龄《寒食即事》;
        “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唐 胡曾《绵上气节》;
        “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宋 黄庭坚《清明》;
        “绵山经月火不灭……留于千年作寒食” 明 李东阳《西涯乐府》;
        “岁岁逢寒食,其为惆怅人” 明 谢榛《绵山怀古》;
        “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 明 愈汝为《过绵山吊介之推》;
        “年年寒食动春愁,生不明心死便休。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 明 林魁《寒食题介子祠》;
        “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明 吕解元《绵山吊介子》
        ...... 
        图:“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5楼2009-04-03 10:20
        回复
          二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秋千”---寒食节之节物风俗 
          一原风俗异衣裘,流落来从绵上州。 
          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 
          ------黄庭坚《观化十五首》 
          我们先来看《荆楚岁时记》中对寒食节物风俗的记载。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寒食三日作醴酪”“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黍饭一盘,醴酪二孟”“斗鸡,镂鸡子,斗鸡子”“蹴鞠、施钩之戏”......禁火三日、饴糖大麦粥、雕画鸡蛋、斗鸡卵、蹴鞠、拔河、秋千......早已逝去的寒食节,竟然拥有如此丰富的节日内容。 
          1 禁烟、改火----上古时代孑遗的仪式 
          自介之推事出,民间寒食禁烟就蔚然成风。禁烟时间的长短几经变化,最终定在了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禁烟寒食。唐宋时期寒食禁烟被当成了大事,连皇室贵族都不得例外。如韩翃《寒食》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是证明。 
          改火即钻木取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 秋取柞樽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燧人做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之分。史料显示,改火仪式自上古时代产生,至少直到宋代宫中仍有流传。 
          图:钻燧取火


          8楼2009-04-03 10:47
          回复
            2 青团、桃花粥---绿意盎然的寒食节食俗 
            寒食节禁火,人们只吃冷食。所以在节日之前,民间就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可供冷食的寒食食品: 
            ①杏仁麦粥:《邺中记》说:“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 
            ②环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③枣锢飞燕:宋代,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④青精饭:《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 
            ⑤青团:《七修类稿》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 
            ⑥桃花粥:唐代民间寒食食品。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孔尚任《桃花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无疑,在寒食节的特色节令食品中,桃花粥最令人青睐。此外,还有杨花粥、梅花粥等春日花卉入粥。 
            煮鸡蛋、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枣饼、春酒、红藕、香桩芽拌面觔、嫩柳叶拌豆腐。。。。。。寒食节虽然远去了,但留下的特色食俗却顽强地存在于各地民间。


            9楼2009-04-03 10:48
            回复
              3 祭陵、展墓------庄重的寒食祭俗 
              寒食节本无扫墓风俗,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寒食节还只是一个单一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节俗活动十分单调,仅有禁火和寒食,流传区域集中在晋地。到南北朝时,其节俗活动开始出现了扫墓,隋唐五代时期称寒食展墓。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坟地,然后致祭、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千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但在唐代开元年代之前,民间盛行的这种拜墓活动还被视为“野祭”。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组织官方编修五礼时,为了给世人这种追贤思孝的“野祭”正名,特敕令将寒食节上墓编入五礼之中的第一项吉礼中,使其永为恒式。此后,寒食节展墓名正言顺地成为官方认同倡导的拜扫礼节。皇家从此也挤身于寒食祭陵展墓行列。 
              最隆重的自然是皇家祭陵。唐贞观时规定,皇祖以上至太祖陵寒食日设祭。宋代“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明代“上陵之祀,岁凡三举,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事天下无事,天子于清明日亦时或一行。” 
              除皇家祭陵外,寒食节较为隆重的祭仪为祭祀孔林。历代规定孔林祀期为一年两祀,即春用寒食节,冬用十月朔日,奠仪由孔子后裔衍圣公主祭。 
              明洪武二十六年,国内各府州、县皆立厉坛,礼部曾颁发有定礼及钦定祭文。按各地志书中载叙,厉坛一般建在城北附近,每年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晡时(申时)致祭。清明日祭祀前三日内,先由地方有司移牒城隍。到祭祀日,将城隍神奉请于厉坛内,让其南向,无祀鬼神名位俸陪于左右两侧。按张震《邑厉坛记》文载:厉,谓古帝王无后者,好祸民,故祀以安之。文中还讲:鬼有所归便不为厉。虑其无归而病民,故祀之。此以防民患,仁之至也。


              10楼2009-04-03 10:49
              回复
                4 踏青、插柳-------青山绿水间的寒食活动 
                唐代寒食踏青已相当广泛普及。孟郊《济源寒食》诗曰:“一日踏春一百回,朝朝没脚走芳埃”;于鹄《襄阳寒食寄宇文籍》讲的是水乡的踏青:“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诗人杜甫也有踏青《绝句》曰:“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北宋苏辙《踏青》:“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北宋时期的寒食踏青是我国历史上踏青活动的极盛时期,一些人当时甚至热衷于踏青,淡化了祭扫。时人李之彦《东谷所见》中记载自己回乡时,看到一些人家“置亲于荒墟”,清明节拜扫只草草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 
                明清时期,寒食节踏青依旧是国人久经不衰的活动项目之一。明代著名方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有京郊当年清明踏青时的一幕场景:“……玉泉三十里至桥下,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寒食折柳、插柳历史悠久,《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 不仅插柳,而且戴柳,寒食节时,人们纷纷将柳条编成环,戴于头上。寒食插柳、戴柳风习之烈,民谚可证:“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汉民族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风俗,《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灞陵折柳的风俗更是充满了汉民族特色的优美送别。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11楼2009-04-03 10:49
                回复
                  三 寒食已逝、清明尤存----寒食向清明的节令演变 
                  上巳、寒食的消失和清明节地位的上升,是华夏岁时节日演变中的重要现象。对此,民俗专家们做过多年的专门研究,让我们来看专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著名民俗学家黄涛先生指出,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清明节的特色有三个: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或悲伤)(在扫墓祭奠活动中)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历密切相关。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寒食节在农历三月,清明之前一两天。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寒食节增加扫墓、游乐活动的准确时间,目前尚未见到明确的记载。但从北宋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可以得知唐朝初年民间在寒食节扫墓并郊游的习俗已经蔚成风气并引起朝廷的注意。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朝廷发布了一道诏令,禁止民间“临丧嫁娶”和“送葬之时,共为欢饮”,也禁止寒食节上坟,更不许在悲伤地扫墓之后又欢快地郊游:“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显然朝廷认为民间这些做法是矛盾、不可思议的行为,是对亡灵、鬼神的不恭,是不严肃的、伤风败俗的。但是,民间习俗并不因朝廷的禁令而衰减,反而越来越兴盛。所以,过了一百多年,到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又颁布敕令,准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定为常式。 
                  但同时也规定扫墓之后不得就地饮食作乐“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又下敕令:“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而在坟前享用祭品本是民间自古以来的习惯,虽有朝廷严令也难以禁除。 
                  从此以后,寒食扫墓之俗更为盛行。后来,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按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年),假日加到七天。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容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14楼2009-04-03 11:34
                  回复
                    我们的“清明”哪里去了? 
                    “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这是多么美好而真诚的文明信仰。功名与利禄,在我如浮云。其实子推的故事是真是假甚至是有是无,都无关紧要,寒食的纪念,是一个民族朴素的道德情感和跨越数千年的坚守。由此,汉民族慎终追远的文明性格有了一个最适合表达的节令时间,华夏第一祭日,意义即在于此。 
                    立春时节,乍暖还寒。阳春三月,方景物清明。花朝、上巳、寒食、清明......如果说,从腊祭到上元,是汉民族冬日里最欢乐最温暖的狂欢,而立春开始至寒食清明,则是汉民族迎春的绿色乐章,那是一个心中充满浪漫和诗意的民族才会有的优美节日。寒食的秋千飞过,你听到立夏荷塘的蛙鸣了吗...... 
                    失落了诗性的信仰,不再有明媚的春光,我们失去的不是寒食、清明,我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华夏。


                    23楼2009-04-03 13:28
                    回复
                      顶起!


                      28楼2009-04-03 23:12
                      回复
                        dddddddddd


                        IP属地:美国30楼2009-04-04 10:43
                        回复


                          IP属地:日本31楼2009-04-04 13:08
                          回复
                            很棒!!


                            IP属地:河南32楼2009-04-04 13: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