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武医研究院吧 关注:6贴子:14
  • 5回复贴,共1

禅武医治人非治病--陈瑞燕2015-12-13 禅武医官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百度贴吧


1楼2018-03-16 08:02回复
    疗法的一个独特观念是“通窍”,这是西方疗法从没有提出的观念,禅武医的文化强调禅机即气机,所以对气的畅通十分重视,从而发展出各种通窍的思想指引及方法。这都是历代少林寺高僧从修行练功中感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3-16 08:51
    回复
      由“无常”,可悟缘起缘灭,必能精进;由“无我”,可知性真性实,必得自在。
        37、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38、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39、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40、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5-25 19:39
      回复
        视频来自:优酷
        山中日月长,而营员们清修的三天时光却这样匆匆。言语总有未尽意,三天的修行生活是我们殊胜的因缘和福报。我们的长相、性格、身份背景不一,却同样为了追求身心自在、快乐生活而聚集到一起,缘分实属非常。师父和师兄们是我们乐活的引路人,佛理、佛法是我们开悟的心灯,而少林禅武医嵩山内养功是我们获得自在的途径。禅门常开,众生平等,却是有缘者得渡。而诸位看官,不知是不是有缘人呢?
        欧式古典 分割线
        健康养生 · 乐活之道
        尽在微信公众号
        “乐活训练营”
        欢迎各位同修在此评论 共同学习嵩山禅院
        核心会员6
        不怕千日练不成,只怕一瞬出偏差。”此语句由德建禅师亲自修改,在此特別声明
        https://v.qq.com/x/page/c0665nufv2w.html
        https://v.qq.com/x/page/p0665ul7vs9.html


        6楼2018-06-09 14:07
        回复
          济群法师对汉地当前佛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深表忧虑及关切,对此我本人表示完全理解,并同意法师对佛教教育过分学术化所进行的指摘。据我所知,汉地的很多佛学院,也包括许多寺院,在对学生讲经说法的同时,还为他们设置了大量的世俗课程,诸如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而代这些科目的老师也大多毕业于社会上的高等院校,有些是居士,有些则根本就不是佛教信仰者。充任教师一职的人员中,有修有证的老法师或德才兼备、闻思修功夫到家的青年僧人诚可谓凤毛麟角。佛学院不仅在世俗科目的教学中贯彻研究化、学术性的指导思想,即便是在为数不多的佛学教育中,只进行纯粹理论性研讨的风气也十分普遍。每当我来到汉地的一些佛学院时,心中总是不由自主地生起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深为能在熙熙攘攘、浊流滚滚的大都市中出现这一方护持佛法的圣地而感欣慰;另一方面,又为这里的佛学院不讲真参实证而感烦恼。这种印象一直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阴影,因每一个修行人其实都懂得,靠学术化的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研究出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的,更谈不上研究出实际的证悟境界。而且我接触过的一些汉地佛学院的师生也向我频频抱怨,说他们现在最大的苦恼就在于有学无修,修学脱离。长此以往,别说修证层次上不去,就连作为佛教徒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出离心与菩提心,都在千篇一律的学院教育中日渐淡化了。故我觉得济群法师以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实在是言而有征、一针见血。
          对此问题,汉传佛教界的一些高僧大德及有责任感与忧患意识的修行人,都曾在各种场合、媒体上发表过个人的看法、建议,但若想近期内就革除学院教育所存在之积习,恐怕不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捷。因长时间的弊病,加之办学指导思想上的误导都不可能短期内就得以纠正,所以这种现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可惜的是,汉地依然有太多的教内、教外人士没有意识到此一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可能特别重视自己在各类佛教杂志上发表的佛学论文之篇数,不过就是未曾深思过“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老话的含义。对每一个修行人来说都属极其珍贵之品性的信心与道念,一般是不会从一片与实修无涉的“纸海”中浮出水面的。
          而藏传佛教历来都非常重视对一个修行者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一点并非是我出于自己的民族身份才故作夸张之说。对一个出家人来说,自赞毁他实在有辱僧人风范;而且假若藏传佛教在培养行者的出离心等方面真的没有什么窍诀,那我即就是鼓起全身气力大肆盛赞,也不可能掩盖住事实真相。实在是因为藏传佛教的确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所以我才会在这里发自内心地想向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人们略作介绍。
          藏传佛教总的教育特点是把闻、思、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要求僧人们应努力把见解和体验融合起来。如此一来,僧人们应首先在寺庙中广闻博学;接下来当因缘成熟时,他们就该展开实际的修持。在这一总的指导方针指引下,藏传佛教对于培养修行人的出离心等特质都有如下方便:
          在任何一本藏密的修行论典中都会首先讲述四加行的修法,按照其中对于轮回过患、人身难得等内容的揭示,再结合具体的观想、打坐等修法,如是反复思维、数数观修,修行者定会对轮回生死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此时出离心自然而然就能稳固地树立起来。宗喀巴大师曾这样讲过: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修法能使人们断除对于今世的贪执;因果不虚、轮回是苦的修法则可使人们断除对于后世的贪执。断除了对于今生后世的贪执,修行者的相续中自可生出出离心。因此我们说,要想生起出离心,必须先修好加行。通过四加行的修学,修行人应能树立起这样的定解:无论转生于三界何处,其本质都是痛苦不堪的。若能如是,出离心当然就会稳如磐石。这样具体的四加行的修法,在别的教派中似很少见,如果能借鉴藏密的四加行修法,当对人们培养出离心大有帮助。
          而所谓的信心一般指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不退转信心等四种,对一个修行人来说,树立起对上师三宝永不退转的信心是获致成就的十分重要的保障。要树立起信心,首先必须培养起对佛陀、佛法的敬仰之情,这就需要认真地闻受佛法。而佛教的因明学、中观等课程完全可以帮助修行者建立起佛陀为量士夫的正见,对此,《释量论》等因明七论中有详细阐释。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我们即可了知佛陀所说的话全部都真实无伪、足可征信。一步步对佛陀、佛法生起坚定信心后,再遇到任何违缘我们也不会轻易退失掉这份信心。藏传佛教中还特别重视对《随念三宝经》等宣讲三宝功德之经典的学习、闻思,目的依然在帮助大家因了知晓三宝之功德从而对之生起信心。
          再来谈谈藏传佛教对菩提心的培养。藏密经论中非常重视对利他之心性的养成教育,古往今来的藏地高僧大德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此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宗大师等人认为,若以自私自利心讲经说法,则此种行为亦成世间八法因。树立菩提心首先应明了菩提心之功德,故而藏传佛教历来重视对《入菩萨行论》、《修心八颂》、《佛子行》等论典的闻思,期望能以之养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7-23 20:12
          回复
            心想弥陀,想弥陀的相好光明可以,像《十六观经》里所讲的。为什么现在都提倡持名念佛,而不提倡观想?因为佛的像太微细,我们想不出来,没有法子观想,所以采取持名念佛,这样容易多了。持名念佛一样,只要心里头有阿弥陀佛就行,心愈清净,妄想就愈少,妄想愈少,心就愈清净。清净心现前的时候,佛的相好光明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当然这个地方讲的想佛,不仅仅是讲想佛的相好,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可以想佛的发心。佛在最初,还没有接触佛法之前,他是个国王,以后听佛讲经说法他开悟了,想他怎样开悟,怎样修行,怎样发愿,怎样度化一切众生。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可以想,想这些事情,你的妄想当然就不会有,你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去想这些,想这些好处可大了。
             这个方法虽然不是究竟圆满彻底的方法,但是与究竟圆满法是一个方向,是同一个方向,这样想可以接近到究竟圆满。所谓心想事成,想阿弥陀佛、想极乐世界,将来自然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自自然然不知不觉你就变成了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功德利益都在《无量寿经》上,大家细细去读就都明了了。所以为什么修净土要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最好能够背诵,这个道理就是教你心里常常想佛。你不能背诵,都记不得,你怎么不打妄想?一定打妄想,你想的跟经上讲的不相应,道理在此地。至於《金刚经》上所说的道理,明了就行了,它教给我们什么?一切放下,一切放下你才会专想阿弥陀佛,才管用。我们为什么一面想阿弥陀佛一面又打妄想?就是不晓得这个世间是梦幻泡影,不晓得世间一切法是虚妄不实,以为它是真实的,所以在这里打妄想,不肯放下。《金刚经》没有别的目的,了解事实状况,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专念阿弥陀佛就成功了。你能够这样用功,才能真正把妄想降伏住,这就是观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7-24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