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们有六年了。每当我回忆母亲就潸然泪下。
母亲个子不算高,单瘦,脸色黝黑,满头白发。母亲去世正赶上大年正月初,去世前一天还与儿媳们唠叨新年的喜悦。母亲是带着微笑走的。
母亲勤劳、俭朴。说话和气,做事公正。是个实实在在的农家村妇。院里院外对母亲的口碑非常好,没有一个说她坏的。
小时候我们家里很穷,父亲经常在外,整个担子就落在母亲肩上。
那时在农村是靠做集体工挣分子糊口。母亲白天要做工,晚上还得干许多家务。
我们兄弟三个,还有一个姐姐,姐姐年纪最大,我就排行第三了。在姊妹当中,母亲指望我有所作为,自然对我有些偏爱。
母亲没进过学堂,连写自己的名字是别人教的。尽管母亲没有文化,可母亲懂得许多做人道理。比喻:人穷志不穷。有志吃志,无志吃力。这些在民间流传很古老的话,母亲经常向我们说起。
我们姊妹从幼儿进入童年了,应为母亲做些事,可母亲总是不让我们做。
姐姐开始做集体工了,每个工日记三分,闲时还得学学编织毛线衣。所以,一般很少替母亲做家务。家兄比我大三岁,很懂事,有时争着替母亲做些家务。后来时间长了,家兄也乖了,总是将一些任务压给我做。
在农村有吃夜饭的习惯,我们每晚吃得最多的是大麦粑或干薯粉粑。吃这些东西,首先要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放些水拌成一团,做成椭圆形一坨的小粑,蒸熟后方能可吃。这些粑粑很粗糙,吃起来涩喉咙,有时咽不下去就得喝些井水。那时差不多每夜要推磨,推磨就是母亲的工作了。
我们家的磨架很高,石磨也很大,母亲每次推磨都要使很大劲儿。有时,我在一旁发现母亲面对石磨总是要想一会儿。似乎那石磨就是一座险峻的山峰,需要勇气和毅力才能爬过去。我知道母亲没有石磨的一半体重,也没高出磨架多少。的确,母亲推磨是很艰难的。为了生计,母亲还是战胜了。
为减轻母亲推磨用力,家兄常常帮助母亲。由于石磨沉重,家兄要我轮流换换,我只好站在高凳上帮助母亲。记得一次,我用力过度从磨架上摔了下来,当时就伤了一颗门牙,母亲见了很是伤心。
夜里,母亲除了打草鞋外,更多时间是用来织布、做衣服。
我们童年穿的衣服全是母亲一针一线用手工缝制的。起初我们穿的裤子,裤头都是圆筒型,简易大方(不是西装裤),穿在身上还要往左或往右抄折一把。然后,找条布根扎在腰上。
别说服装简便,在当时,村子里会织布、做衣服的没有几个,母亲也算是位能人了。
母亲做衣原料全是自产的,不需从商店进货。从种棉花到管理、弹棉絮、纺线、牵纱、织布、染色等等,最后做成衣服。说起来耍戏法一般,其实,要经过很长的岁月。
那时,我们家有个织布机和一辆纺车。都是竹木制的简易机械,是祖上的遗产。
母亲为了我们姊妹穿上新衣裳,不分严寒酷暑,常常打通宵,有时坐在织布机上就睡觉了。不知熬过多少夜晚。
我们白天读书,晚上替母亲做得最多的还是生火煮猪食。母亲说乡下人想挣些钱就得喂几条猪。那时家里没钱买煤炭,母亲除了做集体工外,还得挤些时间去山上、路边割些茅叶作晚上煮猪食或平常做饭用的燃料。
茅叶烧火容易熄掉。这时,母亲就得去邻居借火。若邻居不在家,有时要走很远的路。在那时,谁家先生起了火,大家都去借,就是有火柴的人家也不随便乱花。就为这件事,母亲亲自做了个生火用的器具——火筒。
当时家家基本都有火筒,一日三餐离不开它。火筒是圆体形,一般采用空心树木制做,也有的用竹杆做成。个儿不大,长短也不一致,只要适合就可以。火筒中间有个小孔,若灶里还有点火花,放些细叶茅草,拿火筒用嘴对准小眼孔慢慢的吹,灶火准能燃烧起来。
那时上顿饭做好了,就要将火苗保存好,留着下顿饭生火的准备。所以,每家都有一个传奇的火筒故事。
我家的火筒是用干桐木树制做的,是母亲用了很多工从山上采回来的。眼孔不大,外表做得光亮好看。母亲还请来读书人在上面刻了四个大字:劳动光荣。
母亲十分珍爱火筒,每次用后总是将它置在灶角土墙的木架上,不许我们拿去玩。
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借去吹火烧掉了一些,邻居担心母亲生气。母亲知道了,笑嘻嘻的说:这不就是个火筒,烧掉可以再做啊。
母亲就是这样做人,从不推卸责任,也不责难人家。做啥事总是让自己吃吃亏。可是,对自家孩子就不一样。
有一回,院子里的刘大爷病了,母亲知道后,早饭没吃就忙着给他赶医生。家兄以为机会来了,站在高凳上将火筒取下来做马骑(孩儿的一种游戏)。母亲回家碰见了,狠狠的训他,在太阳下足足站了几个钟头。
家弟也知事了,净想玩火筒,只要母亲不在家,就偷偷的用脸盆打上水。然后,将火筒放在脸盆里吹水花,一玩就是半天。
记得一个上午,我从自家地里弄回一个红薯,洗净后用刀子割成几块与家弟抢着吃,我多吃了一片,家弟生气了,整整哭了一天。母亲做工回来见家弟抱着火筒在哭,顿时气来了,顺手从家弟怀里夺过火筒,并寻来竹片狠狠的揍他,吓得家弟连忙往山上奔跑。
母亲说不珍爱火筒就得处罚。那天还免了家弟的午餐。
母亲是不轻易拿火筒教训孩子的。她认为火筒是火神,神是受人尊重的。母亲还在置火筒的木架下面放了个香钵。每月初一,插上檀香,烧些纸钱,当神物供奉起来。所以,母亲不随便拿火筒当棍子打孩子。但是,有时也破例。
我上小学五年级,一天放学回家,母亲突然问我:耕地的耙有多少颗耙齿呢。母亲难住我了,我双眼盯住母亲没能回答。母亲一下急了,拿来火筒在我头上就是两下,骂我不成器,今后怎么考上大学。
母亲这回真的气了,虽然只打了两下,但伤得很重。伤好之后,结了块疤痕。后来母亲也犯悔了,抱着我说:孩子,你大了,就知道母亲的用心了。至今我摸摸脑爪还记忆犹新。院子里多事人就这个给我取了绰号叫“火筒”。
现在,我向旁人每每说起母亲是怎样珍爱火筒的,很多人觉得好笑。其实,当今年轻人有几个认识火筒,又有几个知道火筒在人类史上的作用。
社会在不断的完美自己,人的思想也有了质的变化。母亲走过的那些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悲怆和离奇故事,要是写成小说都是神话,很感人的。
母亲逐渐老了,对社会认识进步很多。母亲认为火筒已经落后了,在家里成了闲物,就将它收藏起来,作为她个人文物。并还立了规矩:谁也不许碰它。
我知道母亲爱火筒如爱生命,这辈子是火筒伴随她走完人生的旅途。火筒为她立过汗马功劳,火筒是她的忠实战友。谁说要她扔掉,得到的是母亲严厉的批评。
母亲说火筒很小,却给家家带来幸福与欢乐。它不分贫富、贵贱,尽心尽职,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人家。
母亲说的话很有道理,我迈岀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声音在陪伴。
可是,母亲不在人世了,要是活着该多好啊!母亲,您今年九十六啦。
现在,我明白了母亲为啥这么珍爱火筒,是要我们记住做人要从小事做起,养成优良品徳;热爱生活,忠于事业。
现在,我明白了母亲为啥这么严格要求我们,是要我们记住做人要象火筒一样:直心、厚朴,无怨无悔、成人之美。
火筒是做人的偶像。
可是,我们在搬家时不小心将母亲一生相依为命的伙伴——火筒,丢失了,现在想起实为遗憾。
我很怀念我的母亲,更思念那直心、忠实的火筒。
二零一七年正月初二日写于家乡
母亲个子不算高,单瘦,脸色黝黑,满头白发。母亲去世正赶上大年正月初,去世前一天还与儿媳们唠叨新年的喜悦。母亲是带着微笑走的。
母亲勤劳、俭朴。说话和气,做事公正。是个实实在在的农家村妇。院里院外对母亲的口碑非常好,没有一个说她坏的。
小时候我们家里很穷,父亲经常在外,整个担子就落在母亲肩上。
那时在农村是靠做集体工挣分子糊口。母亲白天要做工,晚上还得干许多家务。
我们兄弟三个,还有一个姐姐,姐姐年纪最大,我就排行第三了。在姊妹当中,母亲指望我有所作为,自然对我有些偏爱。
母亲没进过学堂,连写自己的名字是别人教的。尽管母亲没有文化,可母亲懂得许多做人道理。比喻:人穷志不穷。有志吃志,无志吃力。这些在民间流传很古老的话,母亲经常向我们说起。
我们姊妹从幼儿进入童年了,应为母亲做些事,可母亲总是不让我们做。
姐姐开始做集体工了,每个工日记三分,闲时还得学学编织毛线衣。所以,一般很少替母亲做家务。家兄比我大三岁,很懂事,有时争着替母亲做些家务。后来时间长了,家兄也乖了,总是将一些任务压给我做。
在农村有吃夜饭的习惯,我们每晚吃得最多的是大麦粑或干薯粉粑。吃这些东西,首先要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放些水拌成一团,做成椭圆形一坨的小粑,蒸熟后方能可吃。这些粑粑很粗糙,吃起来涩喉咙,有时咽不下去就得喝些井水。那时差不多每夜要推磨,推磨就是母亲的工作了。
我们家的磨架很高,石磨也很大,母亲每次推磨都要使很大劲儿。有时,我在一旁发现母亲面对石磨总是要想一会儿。似乎那石磨就是一座险峻的山峰,需要勇气和毅力才能爬过去。我知道母亲没有石磨的一半体重,也没高出磨架多少。的确,母亲推磨是很艰难的。为了生计,母亲还是战胜了。
为减轻母亲推磨用力,家兄常常帮助母亲。由于石磨沉重,家兄要我轮流换换,我只好站在高凳上帮助母亲。记得一次,我用力过度从磨架上摔了下来,当时就伤了一颗门牙,母亲见了很是伤心。
夜里,母亲除了打草鞋外,更多时间是用来织布、做衣服。
我们童年穿的衣服全是母亲一针一线用手工缝制的。起初我们穿的裤子,裤头都是圆筒型,简易大方(不是西装裤),穿在身上还要往左或往右抄折一把。然后,找条布根扎在腰上。
别说服装简便,在当时,村子里会织布、做衣服的没有几个,母亲也算是位能人了。
母亲做衣原料全是自产的,不需从商店进货。从种棉花到管理、弹棉絮、纺线、牵纱、织布、染色等等,最后做成衣服。说起来耍戏法一般,其实,要经过很长的岁月。
那时,我们家有个织布机和一辆纺车。都是竹木制的简易机械,是祖上的遗产。
母亲为了我们姊妹穿上新衣裳,不分严寒酷暑,常常打通宵,有时坐在织布机上就睡觉了。不知熬过多少夜晚。
我们白天读书,晚上替母亲做得最多的还是生火煮猪食。母亲说乡下人想挣些钱就得喂几条猪。那时家里没钱买煤炭,母亲除了做集体工外,还得挤些时间去山上、路边割些茅叶作晚上煮猪食或平常做饭用的燃料。
茅叶烧火容易熄掉。这时,母亲就得去邻居借火。若邻居不在家,有时要走很远的路。在那时,谁家先生起了火,大家都去借,就是有火柴的人家也不随便乱花。就为这件事,母亲亲自做了个生火用的器具——火筒。
当时家家基本都有火筒,一日三餐离不开它。火筒是圆体形,一般采用空心树木制做,也有的用竹杆做成。个儿不大,长短也不一致,只要适合就可以。火筒中间有个小孔,若灶里还有点火花,放些细叶茅草,拿火筒用嘴对准小眼孔慢慢的吹,灶火准能燃烧起来。
那时上顿饭做好了,就要将火苗保存好,留着下顿饭生火的准备。所以,每家都有一个传奇的火筒故事。
我家的火筒是用干桐木树制做的,是母亲用了很多工从山上采回来的。眼孔不大,外表做得光亮好看。母亲还请来读书人在上面刻了四个大字:劳动光荣。
母亲十分珍爱火筒,每次用后总是将它置在灶角土墙的木架上,不许我们拿去玩。
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借去吹火烧掉了一些,邻居担心母亲生气。母亲知道了,笑嘻嘻的说:这不就是个火筒,烧掉可以再做啊。
母亲就是这样做人,从不推卸责任,也不责难人家。做啥事总是让自己吃吃亏。可是,对自家孩子就不一样。
有一回,院子里的刘大爷病了,母亲知道后,早饭没吃就忙着给他赶医生。家兄以为机会来了,站在高凳上将火筒取下来做马骑(孩儿的一种游戏)。母亲回家碰见了,狠狠的训他,在太阳下足足站了几个钟头。
家弟也知事了,净想玩火筒,只要母亲不在家,就偷偷的用脸盆打上水。然后,将火筒放在脸盆里吹水花,一玩就是半天。
记得一个上午,我从自家地里弄回一个红薯,洗净后用刀子割成几块与家弟抢着吃,我多吃了一片,家弟生气了,整整哭了一天。母亲做工回来见家弟抱着火筒在哭,顿时气来了,顺手从家弟怀里夺过火筒,并寻来竹片狠狠的揍他,吓得家弟连忙往山上奔跑。
母亲说不珍爱火筒就得处罚。那天还免了家弟的午餐。
母亲是不轻易拿火筒教训孩子的。她认为火筒是火神,神是受人尊重的。母亲还在置火筒的木架下面放了个香钵。每月初一,插上檀香,烧些纸钱,当神物供奉起来。所以,母亲不随便拿火筒当棍子打孩子。但是,有时也破例。
我上小学五年级,一天放学回家,母亲突然问我:耕地的耙有多少颗耙齿呢。母亲难住我了,我双眼盯住母亲没能回答。母亲一下急了,拿来火筒在我头上就是两下,骂我不成器,今后怎么考上大学。
母亲这回真的气了,虽然只打了两下,但伤得很重。伤好之后,结了块疤痕。后来母亲也犯悔了,抱着我说:孩子,你大了,就知道母亲的用心了。至今我摸摸脑爪还记忆犹新。院子里多事人就这个给我取了绰号叫“火筒”。
现在,我向旁人每每说起母亲是怎样珍爱火筒的,很多人觉得好笑。其实,当今年轻人有几个认识火筒,又有几个知道火筒在人类史上的作用。
社会在不断的完美自己,人的思想也有了质的变化。母亲走过的那些坎,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悲怆和离奇故事,要是写成小说都是神话,很感人的。
母亲逐渐老了,对社会认识进步很多。母亲认为火筒已经落后了,在家里成了闲物,就将它收藏起来,作为她个人文物。并还立了规矩:谁也不许碰它。
我知道母亲爱火筒如爱生命,这辈子是火筒伴随她走完人生的旅途。火筒为她立过汗马功劳,火筒是她的忠实战友。谁说要她扔掉,得到的是母亲严厉的批评。
母亲说火筒很小,却给家家带来幸福与欢乐。它不分贫富、贵贱,尽心尽职,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人家。
母亲说的话很有道理,我迈岀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声音在陪伴。
可是,母亲不在人世了,要是活着该多好啊!母亲,您今年九十六啦。
现在,我明白了母亲为啥这么珍爱火筒,是要我们记住做人要从小事做起,养成优良品徳;热爱生活,忠于事业。
现在,我明白了母亲为啥这么严格要求我们,是要我们记住做人要象火筒一样:直心、厚朴,无怨无悔、成人之美。
火筒是做人的偶像。
可是,我们在搬家时不小心将母亲一生相依为命的伙伴——火筒,丢失了,现在想起实为遗憾。
我很怀念我的母亲,更思念那直心、忠实的火筒。
二零一七年正月初二日写于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