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一章第15小节【鲜卑人在蒙古帝国取代了北匈奴】中提到:
“中国人称之为檀石淮的鲜卑首领征 服了北匈奴之后,向西蒙古进军,远至伊犁河畔的乌孙人,他打败了这些乌孙人。中国编年 史家们提到,在166年,他的统治从满洲到乌孙国,远至巴尔喀什湖。无疑地,这一记载多 少有些夸张;鲜卑人的统治几乎没有超出过今的博格达汗(土谢图汗)和车泽尔里克曼达 勒(即赛音诺颜)的领土。取得这一重要权力以后,鲜卑首领开始重蹈前辈匈奴的覆辙, 婪地把目标对准中国。156年,檀石淮进攻今称为辽东省的地区,但被击退。接着他转攻 内蒙古的南匈奴,当时南匈奴已归顺中国,后来他与南匈奴达成协议,诱使南匈奴和他一道 攻击陕西和甘肃的中国边境,但是,联合起来的这些游牧部落在中国军队面前被迫撤退了( 158年)。鲜卑人又对辽西(即对满洲西南部,辽河下游西部的中国地区)发起新攻击,也 于177年被中国将军赵彪击溃。”
按《草原帝国》的观点,鲜卑似乎是单方面被吊打。但是我们都知道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八月,灵帝以鲜卑连年入塞抄掠边郡,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夏育等军辎重尽失,战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各率数十骑逃回,皆以败军之罪免为庶人。此后,鲜卑兵势更盛,连年犯汉边境。而这场大败在《草原帝国》中却变成了对鲜卑的击溃?
我不知,这段是翻译问题,还是我才疏浅薄,我看的是蓝琪译项英杰校,商务印书馆1999版。虽然《草原帝国》中有很多给出文献的地方,但是这一段完全没有。我是不知道这位中国的赵彪将军是哪位,哪位知道清告知,如果可以也请给出处处。
三国志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平六年,遣护乌丸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塞,三道并进,径二千馀里征之。檀石槐帅部众逆击,旻等败走,兵马还者什一而己。”
后汉书“六年,单于与中郎将臧旻出雁门击鲜卑檀石槐,大败而还。”
后汉书“帝不从,遂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三将槛车征下狱,赎为庶人。冬,鲜卑寇辽西。”
“中国人称之为檀石淮的鲜卑首领征 服了北匈奴之后,向西蒙古进军,远至伊犁河畔的乌孙人,他打败了这些乌孙人。中国编年 史家们提到,在166年,他的统治从满洲到乌孙国,远至巴尔喀什湖。无疑地,这一记载多 少有些夸张;鲜卑人的统治几乎没有超出过今的博格达汗(土谢图汗)和车泽尔里克曼达 勒(即赛音诺颜)的领土。取得这一重要权力以后,鲜卑首领开始重蹈前辈匈奴的覆辙, 婪地把目标对准中国。156年,檀石淮进攻今称为辽东省的地区,但被击退。接着他转攻 内蒙古的南匈奴,当时南匈奴已归顺中国,后来他与南匈奴达成协议,诱使南匈奴和他一道 攻击陕西和甘肃的中国边境,但是,联合起来的这些游牧部落在中国军队面前被迫撤退了( 158年)。鲜卑人又对辽西(即对满洲西南部,辽河下游西部的中国地区)发起新攻击,也 于177年被中国将军赵彪击溃。”
按《草原帝国》的观点,鲜卑似乎是单方面被吊打。但是我们都知道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八月,灵帝以鲜卑连年入塞抄掠边郡,命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高柳(今山西阳高)、云中郡(今内蒙托克托东北)、雁门郡(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夏育等军辎重尽失,战士死者十之七八,三人各率数十骑逃回,皆以败军之罪免为庶人。此后,鲜卑兵势更盛,连年犯汉边境。而这场大败在《草原帝国》中却变成了对鲜卑的击溃?
我不知,这段是翻译问题,还是我才疏浅薄,我看的是蓝琪译项英杰校,商务印书馆1999版。虽然《草原帝国》中有很多给出文献的地方,但是这一段完全没有。我是不知道这位中国的赵彪将军是哪位,哪位知道清告知,如果可以也请给出处处。
三国志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平六年,遣护乌丸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与南单于出雁门塞,三道并进,径二千馀里征之。檀石槐帅部众逆击,旻等败走,兵马还者什一而己。”
后汉书“六年,单于与中郎将臧旻出雁门击鲜卑檀石槐,大败而还。”
后汉书“帝不从,遂遣夏育出高柳,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率南单于出雁门,各将万骑,三道出塞二千余里。檀石槐命三部大人各帅众逆战,育等大败,丧其节传辎重,各将数十骑奔还,死者十七八。三将槛车征下狱,赎为庶人。冬,鲜卑寇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