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棒和第二棒的困难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敢为的俞慈声任北京科委副主任。曾被邓小平关注的李武强从美国回来在科技部产业化司任副司长。大家都想做事情。
我们有了CPU与SOC的技术,政府给的钱也到位了,芯片也做出来了。
下一件事,就是面向市场面向用户了。
这时,真正的困难才开始。
做CPU最难的不是开发。
第一步,你不是写不出INTEL那样的设计,而是你打不起官司。
欧洲从工业革命开始,就认识并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的价值,以激励知识创新。
美国青出于蓝。只要是个Idea就可以注册专利。
专利保护,是Intel的核心竞争力之一,Intel长期大规模的专业律师团队,几乎把X86体系相关的专利全注册了。
为什么还有AMD。INTEL是IBM的股东,IBM是AMD股东。就是这样。
所以对方舟的团队来说,不是X86体系的技术难度高,而是在这条道路,每一步,你都会遇到INTEL的专利。我们打不起官司。
所以,倪光南做的技术路线选择是,走RISC结构,做嵌入式,绕开X86体系。
接着第二难的是,在2000年之初,中国IT产业不但做不出CPU,而且连基于CPU,自己动手设计核心电路板的能力都没有。
那时,中国还有电子产业企业百强的名单。我们联想排第二。
反正背后有倪光南、有宋健等一堆大佬,我拿着中国电子企业百强名单,从第1名找到第100名,找了每一个大公司的总工程师。
对话永远是这样:
我:“我们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我们还有SOC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极大地把你要的功能集成,贵司可以更灵活地定义你产品的性能和体积。”
对方:“哎呀,对不起。我们没有能力基于一块CPU开发产品原型。都是INTEL或者他的Design house做好公板,我们选一个,然后基于他们的公板我们再开发。”
我们这才发现,Intel不是做出了CPU,而是培育了一个基于CPU的开发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