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选自维基百科)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天津人,祖籍安徽潜山,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会院士,引领中华民国思想史研究数十年,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美国,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唐奖“汉学奖”得主。余的研究范围纵横三千年中国思想史,是一位“追求纯粹的学人”,以史学家的敏锐透射现实,尽管“一生祸尽文字出”,他仍坚守传统知识分子一种“单纯的倔强”。他自称对政治仅只“遥远的兴趣”。
家庭及求学经历
余英时原籍安徽省潜山官庄镇金城村,1930年生于中华民国天津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形势危急,父亲把七岁的他送回安徽省金城村老家,他在此度过美好的八年时光。
他儿时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1949年就读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同年肄业转赴香港,1950年起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就在报刊发表文章,1952年毕业后在香港的小学教书两年;后来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当代汉学泰斗杨联陞教授,受西方学术训练并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在哈佛认识张灏。
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
余英时桃李满天下,于美任教期间,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四川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荣誉
1991年行政院文化奖
2006年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奠定其崇高国际学术地位。
新亚书院设置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
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教授。国立交通大学暨国立清华大学名誉博士。
2014年第一届唐奖汉学奖
该奖表彰他超过半个世纪以来研究和关注中国历史、思想、文化,以及推动儒家思想上的贡献。颂辞指他“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已推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获悉得奖时表示“受之有愧”、“很意外, 也不敢当”。
学术观点
余英时著作良多、桃李满天下,著有中、英著作59本,论文400余篇,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他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古代中国反智论、得君行道、内向超越与外在超越、轴心突破、天人合一等理论,影响半世纪的全球汉学研究。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天津人,祖籍安徽潜山,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哲学会院士,引领中华民国思想史研究数十年,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美国,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唐奖“汉学奖”得主。余的研究范围纵横三千年中国思想史,是一位“追求纯粹的学人”,以史学家的敏锐透射现实,尽管“一生祸尽文字出”,他仍坚守传统知识分子一种“单纯的倔强”。他自称对政治仅只“遥远的兴趣”。
家庭及求学经历
余英时原籍安徽省潜山官庄镇金城村,1930年生于中华民国天津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形势危急,父亲把七岁的他送回安徽省金城村老家,他在此度过美好的八年时光。
他儿时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1949年就读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同年肄业转赴香港,1950年起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就在报刊发表文章,1952年毕业后在香港的小学教书两年;后来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师从当代汉学泰斗杨联陞教授,受西方学术训练并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在哈佛认识张灏。
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
余英时桃李满天下,于美任教期间,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四川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荣誉
1991年行政院文化奖
2006年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与美国非洲裔历史学家约翰·霍普·弗兰克林,共同获得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奠定其崇高国际学术地位。
新亚书院设置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
为表扬余氏一直为史学作出之贡献,余氏母校新亚书院联同中文大学另一成员书院崇基学院一起成立《余英时先生历史讲座》,以推动中外历史文化,介绍学术新知。第一届讲座已于2007年举行,讲者为许倬云教授。国立交通大学暨国立清华大学名誉博士。
2014年第一届唐奖汉学奖
该奖表彰他超过半个世纪以来研究和关注中国历史、思想、文化,以及推动儒家思想上的贡献。颂辞指他“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思想、政治与文化,以现代知识人的身份从事中国思想传统的诠释工作,阐发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论述宏阔、见解深刻,学界久已推为海内外治中国思想、文化史之泰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传统学者治史之宗旨,余先生以其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对此语做了最佳的现代诠释。”余英时获悉得奖时表示“受之有愧”、“很意外, 也不敢当”。
学术观点
余英时著作良多、桃李满天下,著有中、英著作59本,论文400余篇,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他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古代中国反智论、得君行道、内向超越与外在超越、轴心突破、天人合一等理论,影响半世纪的全球汉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