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孩童时期最爱的一本,不需要怀疑了。只是我如今为此有些难言的遗憾,前些时候也的确曾经重新翻过,讲性别定位,讲「男孩子样女孩子样」,如何说呢,简直是如今的我要不留余地批判的东西。何来的男孩子女孩子样呢,性别刻版印象,为此不惜强行扭转孩子的个性,这还算是美好的故事吗?
它给我一种对「品味和格调」首次的朦胧的印象,另一部是小学时读的格调。后者不是那么懂,像是破旧的雪佛莱和磨出毛边的波斯地毯缘何是格调高的,一层又一层的衬衫堆积起来为什么是上层阶级的标志,当时是半通不通,比起来前者就浅显得多。关乎女性的柔美,以及那一位长风衣单眼皮的安先生,还有一个「优雅的下巴」。是对男性的一种成熟审美,无疑均出自杨阿姨本人。我现在听到有人说是「低配洛丽塔」,确实,读过洛以后再去翻,不得不说看到了一些微妙的映射,我不宣之于口。它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之前一回介绍洛时说,它直接影响了我的爱情观。而说不好真正影响的是这一本。
至于亮剑,也是翻到封面破损的一部,另外破得厉害的福尔摩斯为什么没有列进来,因我喜爱信仰的是他本人,并不是柯南道尔。给我战争的印象,文革的印象,悲剧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