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债务违约事件次第爆发,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仅5月以来,就有中安消、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而盾安环境和江南化工的控股股东盾安集团450亿元债务危机更是体量惊人。
这一现象并非偶发。从2018年1月起,大连机床集团、丹东港、川煤集团、中国城建等违约主体超过10家,违约金额同比明显增长。不少人称之为“违约潮”。
潮涌之下,市场各方予以密切关注。然而,尽管直接承销商和投资者对此叫苦不迭,经济损失、信誉损失巨大,但市场各方对于这轮违约潮并不十分意外。一是违约企业多为民企,或是“两高一剩”领域的国企。上述企业本身面临行业之困、经营之困,在宏观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的经济背景下,在去产能、降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部分企业遇困、资金周转不灵并不出人意料;二是随着监管不断趋严,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在收缩,此前部分不合规的非标、通道业务被封堵,意味着企业融资趋难。特别是对于原本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信贷融资等再融资渠道获资困难或成本高企,风险暴露不足为奇。有机构投资者表示,他们早已开始回避偿债能力较差的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并部分抛售其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违约事件是市场出清的选择。实际上,完全没有违约风险的债券市场是不正常的,打破刚性兑付是债券市场走向合规化的第一步。
仅5月以来,就有中安消、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多家上市公司出现债务违约,而盾安环境和江南化工的控股股东盾安集团450亿元债务危机更是体量惊人。
这一现象并非偶发。从2018年1月起,大连机床集团、丹东港、川煤集团、中国城建等违约主体超过10家,违约金额同比明显增长。不少人称之为“违约潮”。
潮涌之下,市场各方予以密切关注。然而,尽管直接承销商和投资者对此叫苦不迭,经济损失、信誉损失巨大,但市场各方对于这轮违约潮并不十分意外。一是违约企业多为民企,或是“两高一剩”领域的国企。上述企业本身面临行业之困、经营之困,在宏观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的经济背景下,在去产能、降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部分企业遇困、资金周转不灵并不出人意料;二是随着监管不断趋严,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在收缩,此前部分不合规的非标、通道业务被封堵,意味着企业融资趋难。特别是对于原本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信贷融资等再融资渠道获资困难或成本高企,风险暴露不足为奇。有机构投资者表示,他们早已开始回避偿债能力较差的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并部分抛售其债券。
在这种情况下,违约事件是市场出清的选择。实际上,完全没有违约风险的债券市场是不正常的,打破刚性兑付是债券市场走向合规化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