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吧 关注:417贴子:3,153
  • 6回复贴,共1

整理二舅魏冉的史料,确实比昭王的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昭王逐四贵前的史料就比二舅魏冉多,更不用说出场十次都没有的宣太后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5-25 00:03回复
    1、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冉为政。——《穰侯列传》,前305,平定季君之乱!
    2、谓魏冉曰:“楚破秦,不能与齐县衡矣。秦三世积节于韩、魏,而齐之德新加与。齐、秦交争,韩、魏东听,则秦伐矣。齐有东国之地,方千里。楚苞九夷,又方千里,南有符离之塞,北有甘鱼之口。权县宋、卫,宋、卫乃当阿、甄耳。利有千里者二,富擅越隶,秦乌能与齐县衡韩、魏,支分方城膏腴之地以薄郑?兵休复起,足以伤秦,不必待齐。”——《战国策》,前
    301,垂沙之战时,楚使游说魏冉不要攻楚!
    3、权之难,齐、燕战。秦使魏冉之赵,出兵助燕击齐。——《战国策》,前296,秦派魏冉
    入赵游说赵国出兵救燕
    4、赵使仇郝之秦,请相魏冉。宋突谓仇郝曰:“秦不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阴辞楼子曰:‘请无急秦王’。秦王见赵之相魏冉之不急也,且不听公言也,是事而不成,以德楼子;事成,魏冉固德公矣。——《战国策》,前295年,李兑派出的赵使游说秦王,召回楼缓,任魏冉为相!
    5、十二年,楼缓免,穰侯魏冉为相。予楚粟五万石。——《秦本纪》,前295年楼缓罢相,魏
    冉为相
    6、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白起列传》,前294年,举荐任鄙为汉中守!
    7、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穰侯列传》,前293年,举荐白起为将,伊阙大胜韩魏联军!
    8、十六年,左更错取轵及邓。冉免。——《秦本纪》,前291年魏冉免相,疑因秦王要攻楚!
    9、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穰侯列传》,前289,魏冉为秦将攻
    魏!
    10、薛公为魏谓魏冉曰:“文闻秦王欲以吕礼收齐,以济天下,君必轻矣。齐、秦相聚以临三晋,礼必并相之,是君收齐以重吕礼也。齐免于天下之兵,其雠君必深。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从所得封君。齐破晋强,秦王畏晋之强也,必重君以取晋。齐予晋弊邑,而不能支秦,晋必重君以事秦。是君破齐以为功,操晋以为重也。破齐定封,而秦、晋皆重君;若齐不破,吕礼复用,子必大穷矣。”——《战国策》,前288年,田文游说魏冉让其劝说秦王不要与齐联合!
    11、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听,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不能成也!——《韩非子》,前288年,秦齐互帝!
    12、五国罢成皋,秦王欲为成阳君求相韩、魏,韩、魏弗听。秦太后为魏冉谓秦王曰:
    “成阳君以王之故,穷而居于齐,今王见其达而收之,亦能翕其心乎?”王曰:“未也。”太后曰:“穷而不收,达而报之,恐不为王用。且收成阳君,失韩、魏之道也。”——《战国策》,前287年,宣太后为魏冉劝说秦昭王不要为成阳君任韩、魏相!
    13、谓穰侯曰:“为君虑封,若于除宋罪,重齐怒;须残伐乱宋,德强齐,定身封。此亦百世之时也已。”——《战国策》,前286年,齐用陶邑诱惑魏冉不要管齐灭宋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5-25 00:08
    回复
      14、谓魏冉曰:“和不成,兵必出。白起者,且复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赵从公。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到。”——《战国策》,前283年,魏冉开始担心白起的地位超过他,而谋求与赵和!
      15、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
      ——《秦本纪》,前283,因林下之败,魏冉免相!
      16、十八年,魏冉相赵——《赵世家》,前281年,魏冉到赵国为相?
      17、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秦本纪》
      ,前275年,魏冉再次担任秦相攻魏!
      18、赵、魏攻华阳,韩谒急于秦。冠盖相望,秦不救。韩相国谓田苓曰:“事急,愿公虽疾,为一宿之行。”田苓见穰侯,穰侯曰:“韩急乎?何故使公来?”田苓对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何以为公之王使乎?冠盖相望,告弊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田苓曰:“彼韩急,则将变矣。”穰侯曰:“公无见王矣,臣请令发兵救韩。”八日中,大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战国策》,前274年,韩使入秦游说魏冉发兵救韩!
      19、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破芒卯于华阳下,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穰侯列传》,前274年,魏冉,白起,胡阳与赵魏联军大战华阳!
      20、秦败魏于华,走芒卯而围大梁。须贾为魏谓穰侯曰:“臣闻魏氏大臣父兄皆谓魏王曰:‘初时惠王伐赵,战胜乎三梁,十万之军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燕,杀子之,破故国,燕不割,而燕国复归。燕、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数割,而随以亡。臣以为燕、赵可法,而宋、中山可无为也。夫秦贪戾之国而无亲,蚕食魏,尽晋国,战胜睪子,割八县,地未毕入而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人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听也。今王循楚、赵而讲,楚、赵怒丽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则国救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无讲也。王若欲讲,必少割而有质;不然必欺。’是臣之所闻于魏也,愿君之以是虑事也。
      “《周书》曰:‘维命不于常。’此言幸之不可数也。夫战胜睪子,而割八县,此非兵力之精,非计之工也,天幸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为常也。知者不然。
      “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夫轻信楚、赵之兵,陵十仞之城,战三十万之众,而志必举之,臣以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尝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罢,阴必亡,则前功必弃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之及楚、赵之兵未任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和,必欲之,则君得所欲矣。楚、赵怒于魏之先己讲也,必争事秦。从是以散,而君后择焉。且君之尝割晋国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机,尽故宋,卫效尤惮。秦兵已令,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计而无行危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战国策》,前273年,华阳之战后须贾游说魏冉撤军!
      21、穰侯攻大梁,乘北郢,魏王且从。谓穰侯曰:“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得许、鄢陵以广陶,秦王不问者,何也?以大梁之未亡也。今日大梁亡,许、鄢陵必议,议则君必穷。为君计者,勿攻便。”——《战国策》,前273年,魏王劝魏冉放弃围攻大梁城!
      22、秦客卿造谓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藉君天下数年矣。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子,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攻齐不成,陶为邻恤,而莫之据也。故攻齐之于陶也,存亡之机也。
        “君欲成之,何不使人谓燕相国曰:‘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也,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令攻齐,此君之大时也已。因天下之力,伐雠国之齐,报惠王之耻,成昭王之功,除万世之害,此燕之长利,而君之大名也。 《书》云,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吴不亡越,越故亡吴;齐不亡燕,燕故亡齐。齐亡于燕,吴亡于越,此除疾不尽也。以非此时也,成君之功,除君之害,秦卒有他事而从齐,齐、赵合,其雠君必深矣。挟君之雠以诛于燕,后虽悔之,不可得也已。君悉燕兵而疾僭之,天下之从君也,若报父子之仇。诚能亡齐,封君于河南,为万乘,达途于中国,南与陶为邻,世世无患。愿君之专志于攻齐,而无他虑也。’”——《战国策》
      前271年,客卿造作死建议穰侯攻齐广封地,成五伯之业!
      23、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穰侯列传》,前271年,魏冉听客卿造建议攻齐刚寿广封地!
      24、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范雎列传》,前266年,穰侯彻底下台滚蛋!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5-25 00:12
      回复
        所以我不相信昭王是一些人认为的傀儡皇帝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5-29 00: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