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答“赘一个蘅”的4个问题
1、甲戌本第8回眉批说的很清楚:“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当然是秦可卿出身于养生堂为“褒中贬”,“死封龙禁尉”为“贬中褒”。这个意思无非是强调,秦可卿虽精明强干,却生性不贞,来路不明,因此是似褒实贬,在贬斥秦可卿。但秦可卿托梦为贾府长远考虑,作者让其得到了“死封龙禁尉”的特殊待遇,在这个意义上又是似贬实褒,褒扬秦可卿。至于甲戌本第13回的回前总评,残缺的过于多。其第三条能辨识的文字大体是:
“今秦可卿托□□□□□□□□□□□□□理宁府亦□□□□□□□□□□□□□凡□□□□□□□□□□□□□□□□在封龙禁尉,写乃褒中之□,□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写乃褒中之□”、“□去天香楼一节”这两句中的缺字都是缺了一大半。现在一般校本写作“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我认为“隐”字是基本可以确认的,但“贬”字实际只露了左上方很小一角,未必能确认为“贬”字。而且即便认作“贬”字,由于上文过于残缺,也很难认定是指“封龙禁尉”就是“褒中之贬”。因此,你说“那个残缺的批语说龙禁尉是褒中贬”,这个只能算现代校读者的意见。原批究竟是何意思,仍不得而知。故,“死封龙禁尉”只能按甲戌本第8回眉批定义为“贬中褒”。
2、所谓“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我认为此批很可能是畸笏叟写的。畸笏叟主张对秦可卿的淫行“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所以故意对宝玉的表现作了歪曲性的解释。假如不这样说的话,就得引出宝玉与秦可卿之前的暧昧关系。其效果就与被删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相当,起不到掩盖其不贞行为、“姑赦之”的作用。
3、“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是借秦钟这么一个人物,暗喻作者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来自江南的“情种”。“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出自刘瑗《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写名士调戏名姬的场景。脂批以此对应“秦钟”这个人名,也是暗指“情种”的意思。
4、你举的这几条墨笔眉批都不是畸笏叟写的,而是后世读者孙桐生加在甲戌本上的批语:“强词夺理,偏他说得如许,真冰雪聪明”、“我则爱之不暇,其忍拧也”、“我也说不妥”。孙桐生,字小峰,号左绵痴道人,清同治时人,系现存甲戌本当时的藏主刘铨福之友。甲戌本第3回有一条孙桐生留下落款的批语:
“予闻之故老云,贾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盖江村未遇时,因明珠之仆以进身,旋膺奇福,擢显秩。及纳兰执败,反推井而下石焉。玩此光景,则宝玉之为容若无疑。请以质之知人论世者。同治丙寅季冬,左绵痴道人记。”
由此可见,孙桐生不仅不是脂砚斋、畸笏叟那样的早期读者,而且观点也属于张新之那一类晚清拥林派评家。孙桐生处处用墨笔眉批反驳脂砚斋并不奇怪。除了你举的例子以外,还有孙桐生对第28回回末总评的刻意唱反调。脂砚斋曰:
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
这个孙桐生也妄加批驳云:“倘若三人一体,固是美事,但又非《石头记》之本意也。”孙桐生已经自大到将曹、脂一脚踢开,自说自话地代表起“《石头记》之本意”来了。可见,这是个妄自尊大、眼光却十分拙劣的后世读者,其批语并无多大参考价值。
1、甲戌本第8回眉批说的很清楚:“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当然是秦可卿出身于养生堂为“褒中贬”,“死封龙禁尉”为“贬中褒”。这个意思无非是强调,秦可卿虽精明强干,却生性不贞,来路不明,因此是似褒实贬,在贬斥秦可卿。但秦可卿托梦为贾府长远考虑,作者让其得到了“死封龙禁尉”的特殊待遇,在这个意义上又是似贬实褒,褒扬秦可卿。至于甲戌本第13回的回前总评,残缺的过于多。其第三条能辨识的文字大体是:
“今秦可卿托□□□□□□□□□□□□□理宁府亦□□□□□□□□□□□□□凡□□□□□□□□□□□□□□□□在封龙禁尉,写乃褒中之□,□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写乃褒中之□”、“□去天香楼一节”这两句中的缺字都是缺了一大半。现在一般校本写作“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我认为“隐”字是基本可以确认的,但“贬”字实际只露了左上方很小一角,未必能确认为“贬”字。而且即便认作“贬”字,由于上文过于残缺,也很难认定是指“封龙禁尉”就是“褒中之贬”。因此,你说“那个残缺的批语说龙禁尉是褒中贬”,这个只能算现代校读者的意见。原批究竟是何意思,仍不得而知。故,“死封龙禁尉”只能按甲戌本第8回眉批定义为“贬中褒”。
2、所谓“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我认为此批很可能是畸笏叟写的。畸笏叟主张对秦可卿的淫行“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所以故意对宝玉的表现作了歪曲性的解释。假如不这样说的话,就得引出宝玉与秦可卿之前的暧昧关系。其效果就与被删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相当,起不到掩盖其不贞行为、“姑赦之”的作用。
3、“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是借秦钟这么一个人物,暗喻作者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来自江南的“情种”。“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出自刘瑗《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写名士调戏名姬的场景。脂批以此对应“秦钟”这个人名,也是暗指“情种”的意思。
4、你举的这几条墨笔眉批都不是畸笏叟写的,而是后世读者孙桐生加在甲戌本上的批语:“强词夺理,偏他说得如许,真冰雪聪明”、“我则爱之不暇,其忍拧也”、“我也说不妥”。孙桐生,字小峰,号左绵痴道人,清同治时人,系现存甲戌本当时的藏主刘铨福之友。甲戌本第3回有一条孙桐生留下落款的批语:
“予闻之故老云,贾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盖江村未遇时,因明珠之仆以进身,旋膺奇福,擢显秩。及纳兰执败,反推井而下石焉。玩此光景,则宝玉之为容若无疑。请以质之知人论世者。同治丙寅季冬,左绵痴道人记。”
由此可见,孙桐生不仅不是脂砚斋、畸笏叟那样的早期读者,而且观点也属于张新之那一类晚清拥林派评家。孙桐生处处用墨笔眉批反驳脂砚斋并不奇怪。除了你举的例子以外,还有孙桐生对第28回回末总评的刻意唱反调。脂砚斋曰:
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
这个孙桐生也妄加批驳云:“倘若三人一体,固是美事,但又非《石头记》之本意也。”孙桐生已经自大到将曹、脂一脚踢开,自说自话地代表起“《石头记》之本意”来了。可见,这是个妄自尊大、眼光却十分拙劣的后世读者,其批语并无多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