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49贴子:412,787

再答“赘一个蘅”的4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再答“赘一个蘅”的4个问题
1、甲戌本第8回眉批说的很清楚:“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当然是秦可卿出身于养生堂为“褒中贬”,“死封龙禁尉”为“贬中褒”。这个意思无非是强调,秦可卿虽精明强干,却生性不贞,来路不明,因此是似褒实贬,在贬斥秦可卿。但秦可卿托梦为贾府长远考虑,作者让其得到了“死封龙禁尉”的特殊待遇,在这个意义上又是似贬实褒,褒扬秦可卿。至于甲戌本第13回的回前总评,残缺的过于多。其第三条能辨识的文字大体是:
“今秦可卿托□□□□□□□□□□□□□理宁府亦□□□□□□□□□□□□□凡□□□□□□□□□□□□□□□□在封龙禁尉,写乃褒中之□,□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
“写乃褒中之□”、“□去天香楼一节”这两句中的缺字都是缺了一大半。现在一般校本写作“写乃褒中之贬”、“隐去天香楼一节”。我认为“隐”字是基本可以确认的,但“贬”字实际只露了左上方很小一角,未必能确认为“贬”字。而且即便认作“贬”字,由于上文过于残缺,也很难认定是指“封龙禁尉”就是“褒中之贬”。因此,你说“那个残缺的批语说龙禁尉是褒中贬”,这个只能算现代校读者的意见。原批究竟是何意思,仍不得而知。故,“死封龙禁尉”只能按甲戌本第8回眉批定义为“贬中褒”。
2、所谓“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我认为此批很可能是畸笏叟写的。畸笏叟主张对秦可卿的淫行“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所以故意对宝玉的表现作了歪曲性的解释。假如不这样说的话,就得引出宝玉与秦可卿之前的暧昧关系。其效果就与被删的“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相当,起不到掩盖其不贞行为、“姑赦之”的作用。
3、“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是借秦钟这么一个人物,暗喻作者自己就是这么一个来自江南的“情种”。“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出自刘瑗《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写名士调戏名姬的场景。脂批以此对应“秦钟”这个人名,也是暗指“情种”的意思。
4、你举的这几条墨笔眉批都不是畸笏叟写的,而是后世读者孙桐生加在甲戌本上的批语:“强词夺理,偏他说得如许,真冰雪聪明”、“我则爱之不暇,其忍拧也”、“我也说不妥”。孙桐生,字小峰,号左绵痴道人,清同治时人,系现存甲戌本当时的藏主刘铨福之友。甲戌本第3回有一条孙桐生留下落款的批语:
“予闻之故老云,贾政指明珠而言,雨村指高江村。盖江村未遇时,因明珠之仆以进身,旋膺奇福,擢显秩。及纳兰执败,反推井而下石焉。玩此光景,则宝玉之为容若无疑。请以质之知人论世者。同治丙寅季冬,左绵痴道人记。”
由此可见,孙桐生不仅不是脂砚斋、畸笏叟那样的早期读者,而且观点也属于张新之那一类晚清拥林派评家。孙桐生处处用墨笔眉批反驳脂砚斋并不奇怪。除了你举的例子以外,还有孙桐生对第28回回末总评的刻意唱反调。脂砚斋曰:
前“玉生香”回中颦云“他有金你有玉;他有冷香你岂不该有暖香?”是宝玉无药可配矣。今颦儿之剂若许材料皆系滋补热性之药,兼有许多奇物,而尚未拟名,何不竟以“暖香”名之?以代补宝玉之不足,岂不三人一体矣。
这个孙桐生也妄加批驳云:“倘若三人一体,固是美事,但又非《石头记》之本意也。”孙桐生已经自大到将曹、脂一脚踢开,自说自话地代表起“《石头记》之本意”来了。可见,这是个妄自尊大、眼光却十分拙劣的后世读者,其批语并无多大参考价值。


IP属地:四川1楼2018-05-25 21:48回复
    哼!郑老师早!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5-26 05:52
    收起回复
      谢谢!
      墨笔眉批是专属于孙桐生的吗?一般的眉批都是红色吗?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05-26 08:09
      收起回复
        早,顶


        IP属地:北京4楼2018-05-26 08:53
        回复
          甲戌本的墨眉批都是孙桐生的,部分墨侧批也是。只要看字迹与孙桐生有落款那条一致的,都是孙桐生后加的。笔迹与甲戌本抄手明显不同


          IP属地:四川5楼2018-05-26 09:48
          回复
            哼!假如有谁能提出一个连郑老师都无法回答的红学问题,那这个人可就厉害了!只可惜如此厉害的人物至今没有出现过!郑老师只能抚剑长叹: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无敌是多么多么空虚!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26 13:52
            回复


              IP属地:浙江8楼2018-05-27 00:09
              收起回复
                哼!郑老师好!请教一个问题:“贾雨村”的谐音是“假语存(焉)”,还是“假语村(言)”?蔡义江认为“假语村言”是“假语存焉”之误,我觉得有道理,“假语村言”确实没有“假语存焉”好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5-27 08:3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27 09:06
                  回复
                    如果取与甄士隐(真事隐)相对,贾雨村的谐音当然是“假语存”。但“贾雨村言”对应“假语村言”也是正确的。“村言”,就是村夫野老的言语,意思是民间故事,当局者不必认真对号入座。自《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定义为“刍荛狂夫之议”以来,小说家多以野语村言自居。夏敬渠《野叟曝言》就是取“野人献曝”的典故。所以,曹雪芹以“假语存”为“假语村言”也很正常。蔡义江认为是脂砚斋听错了字,此说不确。


                    IP属地:四川11楼2018-05-27 10:18
                    回复
                      哼!谢谢郑老师拨冗解答!小的还想问一个问题:现在很多《红楼梦》的汇校本第三回采用的是甲戌本的回目“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不知这“收养”二字用得是否恰当?小的认为只有在林如海过世以后荣国府才谈得上“收养”林黛玉,在林如海还活着的时候林黛玉只是“客居”贾府,她想回林家随时可以回去,根本谈不上“收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5-27 18:04
                      回复
                        哈!郑无极《薛宝钗形象探源》中对早稿林黛玉有分析,其中就涉及这个问题


                        IP属地:四川13楼2018-05-27 18:09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3-01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