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因其位于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的南面,所以历来称作“河南”南华西街。作为河南西北一角的南华西街,在清代是番禺茭塘司河南堡辖内的一个地段。民国十年(1921年)广州市市政厅成立后,河南成区被划入广州市内,南华西街道亦随之成为广州市区的一部分。过后,河南地区街道组织多次调整,直到1998年7月份,区里将南华西街与洪德街合并,成为现今的南华西街街道单位。康熙年间,对外贸易开创第一个繁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指定广州为中国对外通商唯一口岸,开放河南黄埔村作为外国商船的停泊港口,并代替因“淤积久,咸卤继至,沧海为田”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扶胥港。这给了河南地区发展契机。随着口岸的开放,为对外贸易服务的设施与行业逐渐兴建起来。南华西街地段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以显现,临江码头、仓库,与一些经营土特产出口的洋庄、货栈相继出现了。南华西街是海珠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城市商住区。到了民国初年,旧市政厅开始在河南地区修建马路。南岸大街、龙溪西约、龙溪中约、福麟街、紫来街、冼涌、跃龙东街等街巷,陆续被旧市政厅筑成南华路、同福路与洪德路等马路。1933年,随着海珠桥建成通车,使整个河南地区的交通大大改善。一时之间,南华西街区马路骑楼内冒出各种小商铺、酒楼食肆,出现历史上所谓的第二个繁盛时期。众多富商巨贾选择迁来入籍,更是让南华西名噪南粤。早在乾隆年间,十三行行商首领、当时世界著名的广州首富潘振承便选中这里修建住宅庭园。潘振承看中了南华西街一带临江怡人景色、民风淳厚,地价低廉,决定在此大兴土木、建立基业。当时,潘振承斥巨资在南溪以西,买下一片总体面积达20公顷的河滩地开乡建祠。该地块东至风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潘家还在溪上建起漱珠、环珠和跃龙三座石桥,将这里命名为龙溪乡。从此,潘氏家族入籍河南地,至今已传十世人。潘振承本人就成为潘氏龙溪乡的开乡始祖,也就是今日南华西街地域的最早开基人。在1803年,另一家十三行富商怡和行伍秉镛兄弟在南溪东畔置地,兴建“万松园”住宅,与溪西潘家隔溪相望。至此,河南本地的富豪以及海外侨商争相效尤,在附近先后建起陈园、梅园、张园、叶氏近园等荟萃繁华,使得南溪两岸一时成了“富者多居之”的地方。现场传真一对老夫妇想寻找一处安度晚年的居所,在广州寻觅大半年后,买下南华西街一栋三层半的小楼,家宅取名“敏庐”,并在门口挂出“敏性平庸堪自信,庐寓南华可安居”的对联。此后,“庐寓南华可安居”就成为人们评价南华西街的口头禅龙导尾80多年小集市兴旺至今当我从同福西路的牌坊拐入南华西街,眼前一条狭长的麻石路,两边是古老的青砖大屋,三位老人正坐在趟栊门边聊家常,还有中年妇女在自家门前摆出一张方桌做串珠儿的小手工,这情景让人一下子忘记了大都市的喧嚣。继续往前走,街巷在我面前已呈现两个出口。我一眼望去,这些街巷又有分支。难怪曾有人把南华西形容为迷宫:这个街区的道路交通系统是靠南北向的直街与东西向的横巷交叉形成。不过我担心会迷路是多余的,只要找一找街巷里老树下乘凉的街坊,他们不但热心给我指路,有的还会带着走一段,直到我搞清楚方向为止。在街坊们的介绍下,我走到了南华西最长、最有名的龙导尾。这条街巷位于同福西路环珠桥边,它的前身是石桥下的河涌,后来人们在河涌上盖起石板,住在涌两岸的街坊纷纷打开自家的门面,摆摊做起小生意。演变至今,龙导尾已成为河南的著名集市。经历80多年,今日的龙导尾集市仍然兴旺。在这里,街坊卖水果、卖日用百货、卖猪肉蔬菜、卖小吃凉茶……在这里内衣10元三件、牛腩粉大碗5元,鸡肉、猪肉的价格要比周围市场便宜一两块,因此被龙导尾集市吸引的不仅是方圆几里的街坊,连搬到天河、芳村的街坊也会时常回来采购。南华西的街坊还喜欢一起逛集市,住在同福西会龙里巷的梁姨说,她就经常和邻居一起买菜,享受讨价还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