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五年平辽”吗?
把题主的问题放一放,先解决另外的问题?
要不要?
也就是说,在明末,要不要把资源都投入到用来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用以平辽?
大多时候,我们是把努尔哈赤崛起的前后到明朝灭亡的时间称之为明末。努尔哈赤立国之后,就打赢了萨尔浒之战,击败了明朝号称四十七万大军的四路联军,进而攻占了辽东清河、铁岭、抚顺、辽阳、沈阳、广宁等诸处关外重镇,与明朝形成隔着辽河对峙的战略格局。此后,孙承宗出镇辽东,开始组建了关宁军。
毋庸置疑,接下来的明清双方,将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既然是战争,那要么打,要么谈,复杂一点,又打又谈。于明朝而言,不可能承认在自己的国土上突然冒出一个爱新国(当时后金人自称爱新国),所以举国主战,坚决不和谈,并杜绝一切和谈行为。实际情况是,真要去打,这些文官,没一个肯去,或者敢去。送死,当然最好是别人去。后金立国建立的八旗建制,本身就是一个以战养战的制度,也不可能放弃战争。狡猾的是,后金一直以和谈作为一个战略手段忽悠明朝,想方设法对明朝宣扬自己战争的合理性,希望明朝承认他的政权合法性。
明朝唯一一个公然提出和谈,并进行过类似和谈操作的人,就是袁崇焕。努尔哈赤也好,皇太极也好,跟辽东边臣都有书信往来,并不止袁崇焕一个人。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派了喇嘛前去吊孝,后金也派了使者前来。袁崇焕罢职一年以后,又重出任督师,仍然跟皇太极有书信和使者来往。他主张“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很明确,目前的形势,稳守是主要的战争手段,作战是次要的战争手段,和谈是辅助手段。在督师任内,袁崇焕也明确向朝廷表示,“臣亦不讳言款”,不忌讳说和谈这个事情,但是只有后金答应基本条件“去尊号,还辽土,归辽民”,才“方为代请”,替皇太极向朝廷转达和谈的意见。所以,口头上虽然“不讳言款”,其实,袁崇焕是明朝骨子里最鹰派的人物。
那,实际上明清双方都很明确,最后是一定要打。既然一定要打,守城是守不出最后的胜利的,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必需投入足够的资源,以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不管你是不是想真正跟后金对战,也不管你是不是想要平辽。
接下来的问题是:
把题主的问题放一放,先解决另外的问题?
要不要?
也就是说,在明末,要不要把资源都投入到用来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用以平辽?
大多时候,我们是把努尔哈赤崛起的前后到明朝灭亡的时间称之为明末。努尔哈赤立国之后,就打赢了萨尔浒之战,击败了明朝号称四十七万大军的四路联军,进而攻占了辽东清河、铁岭、抚顺、辽阳、沈阳、广宁等诸处关外重镇,与明朝形成隔着辽河对峙的战略格局。此后,孙承宗出镇辽东,开始组建了关宁军。
毋庸置疑,接下来的明清双方,将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既然是战争,那要么打,要么谈,复杂一点,又打又谈。于明朝而言,不可能承认在自己的国土上突然冒出一个爱新国(当时后金人自称爱新国),所以举国主战,坚决不和谈,并杜绝一切和谈行为。实际情况是,真要去打,这些文官,没一个肯去,或者敢去。送死,当然最好是别人去。后金立国建立的八旗建制,本身就是一个以战养战的制度,也不可能放弃战争。狡猾的是,后金一直以和谈作为一个战略手段忽悠明朝,想方设法对明朝宣扬自己战争的合理性,希望明朝承认他的政权合法性。
明朝唯一一个公然提出和谈,并进行过类似和谈操作的人,就是袁崇焕。努尔哈赤也好,皇太极也好,跟辽东边臣都有书信往来,并不止袁崇焕一个人。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派了喇嘛前去吊孝,后金也派了使者前来。袁崇焕罢职一年以后,又重出任督师,仍然跟皇太极有书信和使者来往。他主张“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很明确,目前的形势,稳守是主要的战争手段,作战是次要的战争手段,和谈是辅助手段。在督师任内,袁崇焕也明确向朝廷表示,“臣亦不讳言款”,不忌讳说和谈这个事情,但是只有后金答应基本条件“去尊号,还辽土,归辽民”,才“方为代请”,替皇太极向朝廷转达和谈的意见。所以,口头上虽然“不讳言款”,其实,袁崇焕是明朝骨子里最鹰派的人物。
那,实际上明清双方都很明确,最后是一定要打。既然一定要打,守城是守不出最后的胜利的,剩下的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必需投入足够的资源,以提升关宁军的野战能力。不管你是不是想真正跟后金对战,也不管你是不是想要平辽。
接下来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