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蘅芜君(为宝钗正名!)
——辟狰狰《不可言说冷宝钗》
今日浏览凯迪,狰狰女士的一篇大作——《不可言说冷宝钗》,赫然出现在眼前。虽说狰狰女士的“红楼观”,笔者早有所接触。但乍一拜读此文,依然为文中所表现出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感到倒吸了一口凉气!《红楼梦》是两百多年以前,曹雪芹、脂砚斋们的心血结晶,承载着他们的思想,表达着他们的情感。然而,两百多年以来,真正理解《红楼梦》的真实用意的,又有几人哉?人们纷纷把形形色色的关于政治的、社会的观点,强加于这本小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偏见。也难怪作者生前竟会发出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预告!毫无疑问,钗、黛问题正是这样一个被各种流行的偏见所盘踞的“重灾区”。这一点,在宝钗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论者往往是根据其先入为主的偏见,先进行所谓“信息筛选”,然后再来评判这一人物形象的。观点先行,再戴着有色眼镜,到书中去找材料。勉强符合其观点的材料,便留下来,大张旗鼓地宣扬一番,不符合其观点的材料,甚至针锋相对的反证,便故意视而不见,存而不论。经过了这样一番取舍,其所分析的宝钗,还是原来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宝姑娘么?然而,狰狰女士明知其陋,却依然采用了这种为任何一个严肃的评红者所不值的方法,创造了其大作《不可言说冷宝钗》,这就不能不引出笔者同狰狰女士,关于宝钗之真实性格的一段“不得不说”的话题来了。
狰狰女士在其大作中,一劈头就给钗、黛下了如此的定义:
黛玉感性,宝钗理性。
黛玉是性灵派,任情任性,不加掩饰。爱也罢,厌也罢,一切都摆在那里任人评说。
宝钗是智慧型,含而不露,游刃有余。褒也罢,贬也罢,却总是一时难以看清说透的。
——然而,仔细对照原著,这样的结论,即使不说是荒谬,也起码是极其片面的。宝钗“理性”?黛玉“感性”?对不起,如果阁下真是在用心解读《红楼梦》的话,就不难找到与这种结论完全相反,甚至针锋相对的事例!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很多时候,特别是许多关键的时刻,宝钗反而更多地表现出了她的“感性”、她的“任情任性,不加掩饰”;黛玉反而更多地表现出了她的“理性”、她的“含而不露,游刃有余”!
首先,我们来看第22回,元宵节灯谜诗会,在那样合家欢聚的场合上,钗、黛二人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按狰狰女士的说法,宝钗其人早就“与儒家的明哲保身,中庸之道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可事实又是如何呢?我们看到,在那样合家欢聚的元宵节灯谜诗会上,宝钗的一首《更香谜》,却引发贾政的十分不悦。其诗如下: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按说,此时正值元宵佳节,合家欢聚。晚辈们应制作灯谜,无论如何,也应该添些吉利的话语才对。可宝钗却如此毫无顾忌地写下诸如“焦首”、“煎心”一类的悲愤之语,不仅远较前面元,迎、探、惜四人的灯谜更为不祥,而且字面上和情感上亦要露骨得多。她难道就不怕会因此而开罪于家长么?果然,贾政读了宝钗此迷心里便立即有了别的想法: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竟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第22回)
——“小小之人,作此词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你看,这个宝姑娘在家长心目中留下的,竟然是如此负面的印象!宝钗一落笔,便写了“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样令家长大感刺眼诗句,这难道就是狰狰女士所谓的“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贾政给予宝钗的评语:“小小之人,作此词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也是所谓“明哲保身,中庸之道”所取得的成果?很显然,曹雪芹笔下的宝钗,从来没有与什么“儒家的明哲保身,中庸之道融为一体”,更谈不上什么“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是后世这些别有用心的论者,按照他们自己阴暗心理,制造了这种“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又把它强扣到宝钗的头上,作为用以论证“右黛左钗”的一条“证据”,反复挥舞。但偏见就是偏见,错误就是错误。只要读者稍微用心一点点,曹雪芹就这些别有用心的论者,显示出了他们的荒谬!
——辟狰狰《不可言说冷宝钗》
今日浏览凯迪,狰狰女士的一篇大作——《不可言说冷宝钗》,赫然出现在眼前。虽说狰狰女士的“红楼观”,笔者早有所接触。但乍一拜读此文,依然为文中所表现出的根深蒂固的偏见,而感到倒吸了一口凉气!《红楼梦》是两百多年以前,曹雪芹、脂砚斋们的心血结晶,承载着他们的思想,表达着他们的情感。然而,两百多年以来,真正理解《红楼梦》的真实用意的,又有几人哉?人们纷纷把形形色色的关于政治的、社会的观点,强加于这本小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偏见。也难怪作者生前竟会发出所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预告!毫无疑问,钗、黛问题正是这样一个被各种流行的偏见所盘踞的“重灾区”。这一点,在宝钗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论者往往是根据其先入为主的偏见,先进行所谓“信息筛选”,然后再来评判这一人物形象的。观点先行,再戴着有色眼镜,到书中去找材料。勉强符合其观点的材料,便留下来,大张旗鼓地宣扬一番,不符合其观点的材料,甚至针锋相对的反证,便故意视而不见,存而不论。经过了这样一番取舍,其所分析的宝钗,还是原来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宝姑娘么?然而,狰狰女士明知其陋,却依然采用了这种为任何一个严肃的评红者所不值的方法,创造了其大作《不可言说冷宝钗》,这就不能不引出笔者同狰狰女士,关于宝钗之真实性格的一段“不得不说”的话题来了。
狰狰女士在其大作中,一劈头就给钗、黛下了如此的定义:
黛玉感性,宝钗理性。
黛玉是性灵派,任情任性,不加掩饰。爱也罢,厌也罢,一切都摆在那里任人评说。
宝钗是智慧型,含而不露,游刃有余。褒也罢,贬也罢,却总是一时难以看清说透的。
——然而,仔细对照原著,这样的结论,即使不说是荒谬,也起码是极其片面的。宝钗“理性”?黛玉“感性”?对不起,如果阁下真是在用心解读《红楼梦》的话,就不难找到与这种结论完全相反,甚至针锋相对的事例!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很多时候,特别是许多关键的时刻,宝钗反而更多地表现出了她的“感性”、她的“任情任性,不加掩饰”;黛玉反而更多地表现出了她的“理性”、她的“含而不露,游刃有余”!
首先,我们来看第22回,元宵节灯谜诗会,在那样合家欢聚的场合上,钗、黛二人到底有什么样的表现。按狰狰女士的说法,宝钗其人早就“与儒家的明哲保身,中庸之道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可事实又是如何呢?我们看到,在那样合家欢聚的元宵节灯谜诗会上,宝钗的一首《更香谜》,却引发贾政的十分不悦。其诗如下: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按说,此时正值元宵佳节,合家欢聚。晚辈们应制作灯谜,无论如何,也应该添些吉利的话语才对。可宝钗却如此毫无顾忌地写下诸如“焦首”、“煎心”一类的悲愤之语,不仅远较前面元,迎、探、惜四人的灯谜更为不祥,而且字面上和情感上亦要露骨得多。她难道就不怕会因此而开罪于家长么?果然,贾政读了宝钗此迷心里便立即有了别的想法:
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竟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第22回)
——“小小之人,作此词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你看,这个宝姑娘在家长心目中留下的,竟然是如此负面的印象!宝钗一落笔,便写了“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这样令家长大感刺眼诗句,这难道就是狰狰女士所谓的“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贾政给予宝钗的评语:“小小之人,作此词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这也是所谓“明哲保身,中庸之道”所取得的成果?很显然,曹雪芹笔下的宝钗,从来没有与什么“儒家的明哲保身,中庸之道融为一体”,更谈不上什么“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是后世这些别有用心的论者,按照他们自己阴暗心理,制造了这种“高度冷静,近乎完美的处世艺术”,又把它强扣到宝钗的头上,作为用以论证“右黛左钗”的一条“证据”,反复挥舞。但偏见就是偏见,错误就是错误。只要读者稍微用心一点点,曹雪芹就这些别有用心的论者,显示出了他们的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