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这几年的学习、积累,越来越迫切的想自己亲手完成一件古建筑模型作品,亲自体会一下一件件构件的榫卯相合,梁柱相交的那种快慰,而不是在SU与3D中‘纸上谈兵'。可惜一直以来俗事缠身,以及以‘工作繁忙’来给自己偷懒的理由。终于在17年末,几年的夙愿得以实现。现把制作过程整理出来,和各位喜欢传统建筑的朋友探讨,并且有错误之处,欢迎各位指教。
基于纯手工制作,不使用CNC的前提,最终选定‘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其梁柱结构与屋宇相似而且屋顶由一个起脊悬山和一个卷棚悬山组成,构架上可以看做是担梁式垂花门和四檩卷棚垂花门的前后组合。结构比较丰富,涵盖的古建筑文化和工艺较广。
此次制作,主要参考马斌坚老师的《中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以及王晓华老师主编的《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按1:10计算,柱径20mm(无斗拱,该数为基数,后文以D代)、面阔300mm;进深300mm;后檐柱高(台明上皮至麻叶抱头梁下皮)280mm。
制作过程中力求尽可能的还原传统建筑中的匠人精神,引绳削墨,量凿正枘,一斧一凿、一隼一卯,尽量以传统工艺制作完成。目前除底座铺砖部分和顶面望板之瓦作部分上使用胶粘,其余所有大木结构均以榫卯穿插,随时可拆卸。
底座:470mm*450mm*20mm。 边条20mm,内铺30mm方砖。
(由于前期光顾着制作,忘记拍底座的过程了,这是后来补拍的,柱础和管脚隼已安装一半)
这个是边条,结合部位可以算‘双平肩明隼’吧,这个底座是自己想的。既然是模型,除了大木作以外,其他的瓦石类结构就没法完全照做了,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前檐柱20mm*20mm*343mm(后檐柱高度加5举加檩碗)、后檐柱20mm*20mm*280mm(14D)
麻叶抱头梁22mm*28mm*429mm、麻叶穿插枋10mm*16mm*410mm、随梁10mm*15mm*280mm
制作好的柱以及抱头梁和穿插枋
接下来该是前面的棋盘门,上槛、中槛、下槛以及抱框,这样前面就基本成型了。
下槛:8mm*16mm*290mm、 中槛:8mm*14mm*290mm
上槛:8mm*10mm*290mm、 连楹:8mm*12mm*280mm
下抱框:8mm*14mm*206mm 上抱框:8mm*14mm*97.6mm 横抱框:8mm*14mm*55mm
门簪:12mm*12mm*45mm(12mm指六边形对角线)(ps:这个构建就是俗称的‘户对’)
门枕石:11mm*24.5mm*67mm(ps:这个是俗称的‘门当’)
制作好的下槛、抱框以及余塞板、门枕石
基于纯手工制作,不使用CNC的前提,最终选定‘一殿一卷式垂花门’。其梁柱结构与屋宇相似而且屋顶由一个起脊悬山和一个卷棚悬山组成,构架上可以看做是担梁式垂花门和四檩卷棚垂花门的前后组合。结构比较丰富,涵盖的古建筑文化和工艺较广。
此次制作,主要参考马斌坚老师的《中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以及王晓华老师主编的《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按1:10计算,柱径20mm(无斗拱,该数为基数,后文以D代)、面阔300mm;进深300mm;后檐柱高(台明上皮至麻叶抱头梁下皮)280mm。
制作过程中力求尽可能的还原传统建筑中的匠人精神,引绳削墨,量凿正枘,一斧一凿、一隼一卯,尽量以传统工艺制作完成。目前除底座铺砖部分和顶面望板之瓦作部分上使用胶粘,其余所有大木结构均以榫卯穿插,随时可拆卸。
底座:470mm*450mm*20mm。 边条20mm,内铺30mm方砖。
(由于前期光顾着制作,忘记拍底座的过程了,这是后来补拍的,柱础和管脚隼已安装一半)
这个是边条,结合部位可以算‘双平肩明隼’吧,这个底座是自己想的。既然是模型,除了大木作以外,其他的瓦石类结构就没法完全照做了,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前檐柱20mm*20mm*343mm(后檐柱高度加5举加檩碗)、后檐柱20mm*20mm*280mm(14D)
麻叶抱头梁22mm*28mm*429mm、麻叶穿插枋10mm*16mm*410mm、随梁10mm*15mm*280mm
制作好的柱以及抱头梁和穿插枋
接下来该是前面的棋盘门,上槛、中槛、下槛以及抱框,这样前面就基本成型了。
下槛:8mm*16mm*290mm、 中槛:8mm*14mm*290mm
上槛:8mm*10mm*290mm、 连楹:8mm*12mm*280mm
下抱框:8mm*14mm*206mm 上抱框:8mm*14mm*97.6mm 横抱框:8mm*14mm*55mm
门簪:12mm*12mm*45mm(12mm指六边形对角线)(ps:这个构建就是俗称的‘户对’)
门枕石:11mm*24.5mm*67mm(ps:这个是俗称的‘门当’)
制作好的下槛、抱框以及余塞板、门枕石